海峡两岸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5
海峡两岸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中国地区名称
基本信息
外文名 | Across the Strait |
中文名 | 海峡两岸 |
其他信息
提出时间 | 1972年 |
名称由来
内容简介
海峡两岸,即台湾海峡两岸,简称两岸,国际上常以此来指代整个中国。此一称谓系一个源于地域概念的政治名词,指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因为“海峡两岸”这个名称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认定的较为敏感的政治称谓或对岸的政治地位,所以常常被用作政治概念来指代台湾海峡两边的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两岸中国人普遍认知的立场上,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1949年,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台,而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海峡两岸就一直处于政治对立与分治的状态。
历史提要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海协的基本态度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
在香港商谈中,海协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湾海基会也根据“国统会”的结论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方虽然也同意两岸公证书使用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双方均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了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两会很难达成一致。在会谈即将结束时,海基会代表又增提了3种表述方式,并拿出了他们的最后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代表表示这是此次商谈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会的建议与具体表述内容报告后再正式答复。
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正式致函台湾海基会表示,“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海协的函后并附上了海基会最后提供的表述方案。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海协,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至此,关于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的讨论,以形成双方相互接受的两段具体表述内容为结果而告一段落。这就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性文件—九二共识。
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大多数的主流民众认为:“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两岸对“中国”的具体涵指则有所不同。这体现在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当局与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均曾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参考资料
[1]
新闻背景:“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引用日期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