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王尔德(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演说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6
奥斯卡·王尔德
爱尔兰唯美主义作家、演说家
奥斯卡·王尔德,全名奥斯卡·芬戈尔·奥弗莱厄蒂·威尔斯·王尔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1854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00年11月3日卒于巴黎阿尔萨斯旅馆。他是十九世纪爱尔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奥斯卡·王尔德
外文名
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
原名
奥斯卡·芬戈尔·奥弗莱厄蒂·威尔斯·王尔德
国籍
爱尔兰
出生地
爱尔兰都柏林
出生日期
1854年10月16日
去世日期
1900年11月30日
职业
作家、演说家、杂志主编
毕业院校
三一学院、牛津大学马格达林学院
代表作品
《认真的重要》《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快乐王子》等
所获奖项
1874年10月获三一学院希腊文优等成绩伯克利金质奖章
1878年6月10日诗歌《拉韦纳》获纽迪吉特诗歌奖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1854年10月16日,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爵士,也是外科专家;母亲则是一名颇有才华和名气的诗人。童年时,王尔德曾经跟随父亲到法、德两国旅行,这时就表现出很高的语言天赋,很快就精通了法、德两国语言。同时,这些旅行激发了他对神话和逸闻传说的爱好。母亲经常在家里举行各种各样的聚会,招待各界名流。这些家庭聚会给王尔德留下了深刻印象,培养了他的锦心绣口、对宴会和上流社会的偏好以及对文学的喜爱。
初登文坛
1864年,11岁的王尔德进入新教徒办的波尔托拉皇家学校学习。毕业后,就读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在该校古历史学教授马哈菲牧师(Reverend John Pentland Mahaffy)的影响下,王尔德专心于希腊文化的学习,1874年,他以一篇针对《梅纳卡编辑之希腊幽默诗人两三事》(The Fragments of the Greek Comic Poets,as Edited by Meineke)所写的论文得到柏克莱金质奖章,这是古典文学方面的最高荣誉。1874年,王尔德考入牛津大学马格丹伦学院攻读古希腊文学,他受到了学者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逐渐走上唯美主义的文艺道路。此时,他开始为杂志撰稿,而他的奇装异服、机智谈吐、卓然不群更使他在伦敦社交界小有名气。
1877年,王尔德与三一学院古历史学教授马哈菲到意大利拉韦纳、希腊旅行,1878年6月10日,他的诗歌《拉韦纳》获纽迪吉特诗歌奖。这趟旅程加速了他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回到牛津,他便和罗斯金、罗塞蒂等人一起大力倡导唯美主义文艺思想。1881年7月,王尔德出版自己的第一部精装的《诗集》正式走上文坛。1881年,有两个作家写出一部讽刺当时的唯美主义者的歌剧《耐心》(Patience),为了使得这部作品能在北美叫座,制作方决定请一位唯美主义者在北美进行巡回演讲,次年,王尔德应邀乘船去美国巡回讲演,在通过海关时,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需要上税,他回答说:“我除了天赋外没有什么需要申报的。”北美之行给王尔德带来了名气与财富,并让他有机会与诗人惠特曼见面。惠特曼对王尔德十分赞赏。此后,王尔德还在英国和爱尔兰进行演讲,他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唯美主张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常身着色彩艳丽、式样奇异的“美的服装”,胸前佩带象征“美”的百合花或向日葵花,肩披长发,手拿花手绢,向人们展示“美”,同时语惊四座。。1883年,重新陷入经济困境的王尔德开始了第二次北美之行,此后他决定结婚,安定下来。1884年,王尔德与康斯坦斯·劳埃德结婚,这段婚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王尔德的经济困境。经过近六十场演讲后,王尔德发现来听演讲的人对他的奇装异服的兴趣远超过他的文艺思想和唯美主张,这令他极为沮丧。因此他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上升与鼎盛时期
王尔德的创作时间并不长,从1880年创作第一部戏剧开始,到1895年锒铛入狱仅十五年,但他的创作才能多样,涉及诗歌、童话、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理论文章、随笔、书信等体裁。1884年,王尔德文学创作进入上升阶段。此时王尔德为了养家糊口,积极努力工作,主要的创作为书评和戏评。王尔德于1887年创作了4篇短篇故事,即《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坎特维尔的幽灵》《没有秘密的斯芬克斯》《百万富翁模特》,同年任《淑女世界》月刊的编辑,后杂志社扩大并更名为《妇女世界》,王尔德开辟了“文学笔记”专栏。1888年他出版童话故事集《快乐王子与其他故事》,并得到佩特的大加赞赏。佩特给王尔德回信道:“我因患痛风而被困于屋内不能外出,聊以自慰的是有您的《快乐王子》。若不致信给您表达我对它及其他作品的喜爱之情,我将甚感愧疚。”1889年,王尔德发表《谎言的衰朽》《笔杆子,画笔和毒药》,集中体现了其唯美主义纲要。同年创作了《W.H.先生的画像》,还辞去了《妇女世界》主编的职位。
1890年开始到1895年入狱为止是王尔德文学生涯的鼎盛期。此时他著有长篇,短篇,童话,评论文集,还有令王尔德享誉永久的四部喜剧。1890年,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出版招来阵阵批评,他多次撰写文章为自己辩护,同时宣扬他的唯美主义主张。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1890)、《〈道连·格雷的画像〉自序》(1891)中宣扬唯美主义的美学观点。1891年王尔德出版了文艺批评论文集《意图集》、短篇小说集《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及其他故事》、童话集《石榴屋》。同年王尔德用法语创作了唯美主义悲剧《莎乐美》,被罗伯特·罗斯先生称赞为“王尔德戏剧中最有力量、最为完美的”作品。同年,王尔德与一名21岁的男青年阿尔弗雷德·布鲁斯·道格拉斯勋爵相识,并成为同性恋人。1892年2月,王尔德的第一部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次年4月,王尔德的第二部喜剧《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在伦敦秣市皇家剧院上演,同样大受欢迎。1895年1月3日,王尔德的第三部喜剧《理想丈夫》在秣市皇家剧场首演,威尔士亲王亲临剧院。同年2月14号,王尔德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喜剧《认真的重要》在圣詹姆斯剧院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认真的重要》是王尔德最重要的一部剧本,它“达到了现代英国戏剧的最高水准”而被公认为英国喜剧的最佳作品之一。
被捕入狱
昆斯伯里侯爵发现儿子道格拉斯在与王尔德交往,企图让儿子远离王尔德,于是在1895年给王尔德寄出侮辱性字条。道格拉斯怂恿王尔德控告昆斯伯里侯爵诽谤罪,这次控告以侯爵被判无罪告终,而侯爵随即策划行动,将审判文件送到检察长手中,王尔德以“与其他男性之间有极为有伤风化的行为”之罪名被捕。1895年5月25日,陪审团最后裁定王尔德有罪,监禁两年,并支付所有诉讼费用。法院对王尔德分别进行两次破产调查,然后宣告其破产。监狱环境艰苦,入狱第二年后,王尔德才被允许使用纸笔。他用一种蓝色有监狱戳记的四开纸写就致道格拉斯的长信《狱中记》(即<自深深处>)。王尔德的创作风格从这个时期开始改变,唯美主义情调被惭愧、愤懑与抗议所取代。
最后的时光
1897年5月18日,王尔德被临时转往潘顿维尔监狱,次日获释。19日当晚,王尔德离开英国,前往法国。他在第厄普逗留了两周,化名为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陪伴他的有好友罗伯特·罗斯和雷吉纳尔德·特纳。王尔德在此期间向《每日纪事报》投书控诉监狱生活的残酷,引起各界的广泛注意,并且直接催生了为英国监狱制度带来重大改革的1899年版监狱法。两周后,王尔德从第厄普逗搬到海滨小镇贝内瓦勒,开始写作长诗《雷丁监狱之歌》。在此期间,道格拉斯主动来与他见面,两人一起前往意大利旅行,王尔德最终在意大利完成了《雷丁监狱之歌》,他的文学生涯就此划上了句号。王尔德在妻子康斯坦斯与情人道格拉斯之间选择了后者,但最后二人还是分手了。1899年5月,王尔德回到了巴黎,住进了阿尔萨斯旅馆。次年11月30日,王尔德因脑膜炎在旅馆内去世,享年46岁。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新的世纪开始我还活着,那就不仅是英国受不了了。”
感情生活
康斯坦丝·劳埃德
1884年5月29日,王尔德与演讲途中再次相遇的康斯坦丝·玛丽·劳埃德(Constance Mary Lloyd)在女方祖父家教区所在的帕丁顿(Paddington)地方的圣詹姆斯教堂结婚。凭借祖父提供的可观收入,康斯坦斯·劳埃德(Constance Lloyd)奢侈地将婚姻视为一种选择。王尔德入狱后不久,法院宣告其破产,康斯坦丝·劳埃德决定和他离婚,和孩子一起改姓为“荷兰德”,并且移居意大利。直到多年以后,她的坟墓才提到她著名的丈夫,当时她的兄弟为他添加了一个不再灰暗的头衔,“奥斯卡·王尔德的妻子”。
罗伯特·鲍德温·罗斯
1886年,17岁的罗伯特·罗斯认识了32岁的王尔德,两人开始了短暂的相恋。次年,罗斯和王尔德夫妇一起住在切尔西蒂特街16号。罗斯一生追随奥斯卡,为其奔走。1900年11月3日王尔德因脑膜炎死于阿尔萨斯宾馆,只有罗斯和另一位朋友雷金纳德·特纳守候在侧。由于王尔德的爱尔兰背景和个人意愿,罗斯在王尔德弥留之际请神父为他施洗。王尔德在巴尼奥克斯巴纽墓地安葬。后来罗斯同维维安来到巴黎,亲手将王尔德的遗体转移到法国最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墓地。王尔德死后,罗斯成为王尔德文学遗产的执行人,他收集保存王尔德手稿,帮助出版王尔德的多部著作,鼓励年轻作家亚瑟·兰瑟姆着手撰写王尔德的第一部传记;1905年到1920年期间,罗斯为王尔德的各种出版物作序15篇。这些工作给后来的王尔德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罗斯替王尔德还清债务,取消他破产的法令,还设法使奥斯卡两个儿子每年要还的几千镑得到豁免。1918年罗斯去世,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将放入王尔德墓中,但由于波西的诉讼和阻挠,直到死后32年,即1950年,也是王尔德逝世50周年,他的骨灰才被搁进王尔德的墓穴。王尔德在《自深深处》里描述了罗斯对他而言的意义:“我记得生平最愉快的一顿饭是同罗比在索赫的一家咖啡馆吃的……同罗比的那顿饭使我写出了第一则也是最精彩的对话。”“就连我牢房里的书,也都是罗比用他的零花钱买的。”
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
1891年,37岁的王尔德被莱昂内尔·约翰逊介绍给21岁的道格拉斯认识。道格拉斯对刚出版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情有独钟,两人于是陷入“一种无法言说的爱”。他俩公开出双入对地出现在伦敦的公共场所,由此引发了“有伤风化案”。王尔德被判处两年劳役,在监狱服刑时,道格拉斯没有来探望过他,他以为在狱中写给道格拉斯的书信早已经寄出了,实际上这些书信一直保存在监狱长手中,直到王尔德出狱之时,才交给他。王尔德出狱后把《狱中记》原稿交给罗斯,委托他转寄道格拉斯。罗斯把此信打印了一份,并且还利用复写纸留下一个副本,然后把副本送给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看过信后非常不满,将其毁去,声称没有收到此信。王尔德出狱之时曾决定不再与道格拉斯来往,想与妻子复合,但道格拉斯试图与他和好,王尔德最终选择与道格拉斯见面。王尔德死后,道格拉斯曾写诗纪念王尔德,并且出版多部与王尔德有关的传记。
人物关系
父母 | 父亲:威廉·王尔德(William Robert Wills Wilde),爱尔兰都柏林著名的耳科医生,曾被誉为“现代耳科之父”。他所著的耳外科手术方面的教科书,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书籍。他在爱尔兰文化与习俗的学术领域也有所建树。1864年因人口统计上的贡献被维多利亚女王册封为爵士。威廉·王尔德在工作时曾诱奸特拉弗斯小姐,1864年11月12日在都柏林被判处支付后者2000镑的损失费。 |
母亲:珍·弗朗西斯卡·埃尔基(Jane Francesca Elgee),19世纪40年代青年爱尔兰运动的旗手,诗人。她曾用笔名“史波兰萨”(Speranza,译为“希望”)写下不少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的檄文,受到爱尔兰人的崇拜,被视为爱尔兰的诗神。 | |
兄妹 | 哥哥:威廉·查尔斯·金斯伯里·威尔斯(William Charles Kinsbury Wells),记者,社交界报纸《世界》责任编辑,他为王尔德扬名起到很大作用。 |
妹妹:艾索拉(Isola Francesca),生于1856年,十岁突然得病去世,令全家悲痛万分,对王尔德打击也很大,他至死都保留着妹妹的头发。奥斯卡的第一本诗集中的诗歌《愿她安息》是缅怀妹妹的作品。他将她比作“跳跃在房子四周的一束阳光”。 | |
配偶 | 妻子:康斯坦丝·劳埃德(Constance Lloyd),一位王室法律顾问的女儿。她是一位妇女权利的捍卫者,曾利用自己作为伦敦文学协会女王的地位来完成社会和政治改革。 |
恋人 | 恋人:罗伯特·鲍德温·罗斯(Robert Robbie Ross)(1869年5月25日生,1918年10月5日卒,别名罗比),记者、《晨报》艺术评论家、国家艺术收藏基金委员会委员。他的外祖父罗伯特·鲍德温为加拿大前总理。罗斯曾就读剑桥大学,因遭遇歧视而退学,并向亲友宣布出柜。 |
恋人:阿尔弗雷德·布鲁斯·道格拉斯勋爵(Lord Alfred Douglas)(1870年10月22日生,1945年3月20日卒,别名波西),英国贵族、诗人、翻译家和散文家,父亲是第九代昆斯伯里侯爵、是一位拳击爱好者,曾制定了现代拳击运动的标准规则。1889到1893年,道格拉斯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求学,最后肄业。 | |
子女 | 长子席瑞尔·贺兰(Cyril Holland)1885年6月出生,父亲入狱后随母亲改姓,后投入军旅生涯,于1915年在法国被一名德国狙击手击毙。 |
小儿子维维安·贺兰(Vyvyan Holland),1886年出生,父亲入狱后随母亲改姓,传记作家。1954年出版了《王尔德的儿子》。 |
创作风格
颠覆与反叛
人文主义的颠覆性是王尔德创作重要特征。王尔德的第一部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正是对善恶的对立进行了颠覆。为了对抗社会风气和习俗对人性的压抑,王尔德以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提出一种新享乐主义(new Hedonism),又以喜剧《认真的重要性》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生活解构和重建,批判当时的虚伪之风。其喜剧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花花公子形象,使之成为了反传统道德的武器。如《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的达林顿勋爵、《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伊灵沃斯勋爵、《一个理想的丈夫》中的戈林子爵、以及《认真的重要性》中的爱尔杰龙和杰克。
唯美主义
王尔德认识到社会制度的不平等,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市侩哲学和道德采取敌视态度,但他无法跃出本阶级的视野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愿望,在这种矛盾中,他觉得生活中已看不到出路和希望,而唯有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王尔德在文论集《意图》(1891)阐述了他的主要文学主张,他认为“说谎、说美而不真之事是艺术的真正目标”,对艺术家来说,什么都可以表现,也都应该表现。“罪恶与美德,都是艺术的原料”,艺术家也“没有伦理上的好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性,主张艺术不受道德约束,认为只有彻底摆脱功利道德的影响,才能真正建立符合唯美主义理想的关系。这些观点在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现实主义
王尔德在创作《莎乐美》的时候,虽然主观上仍然企图坚持唯美主义艺术思想,但是他在塑造莎乐美这一艺术形象时,已经逐步地放弃他的唯美主义艺术而向现实主义艺术转变。莎乐美体现了唯美艺术的某些特征,莎乐美代表着一种肉体上的美,而约翰则展现出精神上的美,莎乐美爱上约翰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她的追求是疯狂的、无所顾忌的,对短暂、疯狂的美也执着追求。但是剧本中强烈的道德特征使莎乐美逐步地脱离了唯美的形象,而变成道德的形象。王尔德随后创作的四部社会喜剧就是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具体表现,并且所涉范围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等,他的艺术实践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道德,逐步转变成为现实主义的戏剧家。1895年王尔德被控入狱后,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认为痛苦就是生活的永恒规律。这时的作品则一改原来那种快乐的唯美主义情调,而完全进入了另一极端。他在《雷丁监狱之歌》(1898)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忏悔,把人生看成一片黑暗,并对资本主义国家缺乏人道的冷酷法律表示了愤懑和抗议。
人物作品
(仅为部分作品,完全枚举)
单篇作品
作品名称 | 英文原名 | 作品类型 | 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从春日到冬天 | From Spring Days to Winter | 诗歌 | 1876 | Dublin University Magazine |
未访的罗马 | Rome Unvisited | 诗歌 | 1876 | Monthand Catholic |
意大利漫笔之一:圣・米尼亚托 | Graffiti d'Italia. I. San Miniat | 诗歌 | 1876 | Dublin Uni versity Magazine |
忆婧女 | La Bella Donna mia mente | 诗歌 | 1876 | La Bella Donna mia mente |
印象:圣诞节子夜聚餐 | Impression: LeReveillon | 诗歌 | 1877 | Irish Monthey |
印象之二:月亮的逃遁 | Impression II.La Fuite de la Lune | 诗歌 | 1877 | Irish Monthey |
临近意大利,赋十四行诗一首 | Sonneton Approaching Italy | 诗歌 | 1877 | Illustrated Monitor |
神圣又永恒的城市 | Urbs Sacra Aeterna | 诗歌 | 1877 | Illustrated Monitor |
十四行诗,复活节前一周写于热那亚 | Sonnet Written in Holy Week at Genoa | 诗歌 | 1877 | Illustrated Monitor |
济慈墓 | The Grave of Keats | 诗歌 | 1877 | Irish Monthey |
新生 | Vita Nuova | 诗歌 | 1877 | Irish Monthey |
我的女士 | Madonna Mia | 诗歌 | 1877 | Kottabos |
一幅幻景 | A Vision | 诗歌 | 1877 | Kottabos |
莫德林漫步 | Magdalen Walks | 诗歌 | 1878 | Irish Monthey |
阿萨纳西亚 | Athansia | 诗歌 | 1879 | Time |
复活节日 | Easter Day | 诗歌 | 1879 | Waifs and Strays |
菲德拉 | Phedre | 诗歌 | 1879 | The World |
亨利埃塔·玛丽亚王后 | Queen HenriettaMaria | 诗歌 | 1879 | The World |
玛格丽特谣 | Ballade de Marguerite | 诗歌 | 1879 | Kottabos |
鲍西娅 | Potia | 诗歌 | 1880 | The World |
航行印象 | Impression de Voyage | 诗歌 | 1880 | Waifs and Strays |
万福,女王 | Ave Imperatrix | 诗歌 | 1880 | The World |
神圣的自由渴望 | Libertatis Sacra Fames | 诗歌 | 1880 | The World |
情歌 | Serenade | 诗歌 | 1881 | Pan |
清晨的印象 | Impression du Matin | 诗歌 | 1881 | The World |
印象:剪影;月亮的逃遁 | Impressions:l.Lcs Silhouettes,2. La Fuite de La lune | 诗歌 | 1881 | Pan |
妓女的房子 | The Harlit 's House | 诗歌 | 1885 | The Dramatic Review |
面具的真理 | The Truth of Masks | 艺术评论 | 1885 |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坎特维尔的幽灵 | The Canterville Ghost | 短篇小说 | 1887 | The Court and Society |
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 | 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 短篇小说 | 1887 | The Court and Society |
没有秘密的斯芬克斯 | The Sphinx With-out a Secret | 短篇小说 | 1887 | The World |
百万富翁模特 | The Model Millionaire | 短篇小说 | 1887 | The World |
装饰幻想曲 | Fantaisies Decratives:1 LePanneau 2 Les Ballon | 诗歌 | 1887 | Women's Journal |
短歌 | Canzonet | 诗歌 | 1888 | Art and I etters |
少年国王 | The Young King | 童话 | 1888 | Women's Pictorial |
谎言的衰朽 | The Decay of Lying | 艺术评论 | 1889 |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笔杆子、画笔和毒药 | Pen,Pencil and Poison | 艺术评论 | 1889 | The Fortnightly |
昏黄交响曲 | Syphony in Yellow | 诗歌 | 1889 | Centennial Magazine |
西班牙公主的生日 | The Birthday of theInfanta | 童话 | 1889 | Paris Illustre |
《道连·葛雷的画像》序言 | A Preface toIorian Gray | 艺术评论 | 1889 | The Fortnightly |
W.H.先生的肖像 | The Portrait of Mr W.H. | 短篇小说 | 1889 | Blackwood's Edinburgh Magazine |
道连·格雷的画像 |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 长篇小说 | 1890 | Lippincott |
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 | The Critic as Artist | 艺术评论 | 1890 |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 |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 散文 | 1891 | Fortnightly Review |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 Lady Windermere 's Fan | 戏剧 | 1892 | 不详 |
给我的妻子,一本我的诗集 | To My Wife With a Copy of Poems | 诗歌 | 1893 | Booksongo |
裁判所 | The House of Judgement | 诗歌 | 1893 | The Spirit Lamp |
信徒 | The Diciple | 散文诗 | 1893 | The Spirit Lamp |
莎乐美 | Salome | 独幕剧 | 1893 | 不详 |
散文诗 | Poems in Prose | 诗歌 | 1894 | The Fortnightly |
供年轻人使用的至理名言 | Phrases andPhilosophies for the Use of the Young | 艺术箴言 | 1894 | Chameleon |
无价值的女人 | A Woman of noImportance | 戏剧 | 1894 | 不详 |
雷丁监狱之歌 |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 长诗 | 1898 | 不详 |
理想的丈夫(又译<好丈夫>) | The Ideal Husband | 戏剧 | 1899 | 不详 |
不可儿戏,(又译<真诚最要紧>) |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戏剧 | 1899 | 不详 |
自深深处,(又译<深渊书简><王尔德狱中记>) | De Profundis | 书信集 | 1905 | 不详 |
集结作品
作品名称 | 作品原名 | 收录作品 | 出版年份 |
诗集 | Poems | 《万福,女王》《神圣的自由渴望》《临近意大利,赋十四行诗一首》《圣·米尼亚托》等 | 1881 |
快乐王子及其他童话 |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 《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等 | 1888 |
意图集 | Intentions | 《谎言的衰朽》《笔杆子、画笔和毒药》《面具的真理》等 | 1891 |
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及其他故事 | Lord Arthur Savile's Crime and Other Stories | 《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没有秘密的斯芬克斯》《坎特维尔的幽灵》《百万富翁模特》等 | 1891 |
荣誉奖项
1874年10月获三一学院希腊文优等成绩伯克利金质奖章。
1878年6月10日诗歌《拉韦纳》获纽迪吉特诗歌奖。
人物影响
发展了唯美主义
王尔德继承了佩特.罗斯金等人的有关理论,而且成为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整理者、集大成者。他建构了一个宏大而又相当严谨的诗学体系。他出版了阐述自己美学观点的文论集《意图》(1891),这些观点不仅是唯美主义的艺术宣言,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英国的文艺复兴》1882)、《谎言的衰朽》(1889)、《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心灵》(1890)、《〈道连·格雷的画像〉自序》(1891)。1895年王尔德入狱后,英国唯美主义文艺运动逐渐衰颓。至1898年比亚慈莱去世、1900年王尔德去世后,运动在西欧就沉寂了。但其作为一种诗学思想,影响了现代欧美与东方各国的文坛。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王尔德是作为世界重要作家之一最先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他的戏剧作品,尤其是《莎乐美》,在中国受到广泛的评论和借鉴,对五四时期的中国话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田汉等中国现代剧作家早期创作受王尔德影响带有一定的唯美倾向。20年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成员都曾投入到王尔德译介的潮流中。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田汉等都赞扬或批评过“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20年代中国文艺界关于“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大讨论,也为唯美主义在中国文艺界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0年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北岛、顾城的朦胧诗,王安忆、贾平凹、莫言的寻根派作品,邓友梅、陆文夫的市井民俗小说,所有这些都有唯美主义的印记。著名新月派诗人邵洵美在作品中描写“花一般的罪恶”和“颓加荡的爱”;“恶魔诗人”于赓虞则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魔鬼的舞蹈”、“骷髅上的蔷薇”。此外,“玫瑰”、“百合”、“鸽子”、“死亡”、“罪恶”等意象和用词,也一度成为最受中国诗人青睐的“舶来品”。
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的译介与评论,深刻影响五四时期的中国对王尔德童话的解读和接受,王尔德童话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反叛社会的元素被周作人推崇之后迅速得到知识界的认同。王尔德童话所蕴含的对现实的反映、对苦难的怜悯的精神影响了叶圣陶童话创作,并由此形成中国现代童话创作中“稻草人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促进了中国童话的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王尔德的创作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和衰落,也反映了人道主义的解体以及唯美派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摈弃。他的四部喜剧各有其独特魅力,他运用似是而非、机智诙谐的语言为19世纪英国戏剧创造了一种新的喜剧形式,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戏剧的复兴。王尔德的戏剧创作在康格里夫、谢立丹与二十世纪剧作家的喜剧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他开拓了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西方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尔德关于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护艺术的独立性与纯洁性等方面的贡献,使他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物评价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他的童话是诗人的,而非是儿童的文学的。”
传记作家艾尔曼:“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伟大之处是在谴责社会罪恶的同时,或多或少具有启发同情的结果。”
批评家贾森·爱普斯坦(Jason Epstein)说,“王尔德用他的花花公子面貌和极端的唯美主义来挑衅的不单单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他所挑战的是英国历史上最为顽固的礼法。”
传记作家弗兰克·哈里斯:“奥斯卡·王尔德之所以受到惩罚,是因为他大受欢迎,卓而不凡,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思想和才干。记者们的仇嫉以及半开化的法官们邪恶的迂腐造成了对他的惩罚。从他这个案例来看,仇嫉是无孔不入的。法官们的仇恨和凶残,却反倒使他永远可以赢得人类的同情。正是通过他们,他,一个具有不朽声名的悲剧人物,才会对人类永远产生意义。”
人物纪念
墓地
王尔德遗体一开始被葬在巴尼奥克斯巴纽墓地,在其挚友罗斯与王尔德之子维维安的共同努力下,王尔德遗体最终被迁至法国最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墓地。墓地上按照他在诗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雕刻成了一座小小的狮身人面像。1990年代后期,有人开始在坟墓上留下口红吻、心形以及一些红色涂鸦:“野孩子,我们记得你”、“继续仰望星空”和“真正的美丽在智慧开始时结束”。2011年12月1日,为保护王尔德墓地,有关方为其加上了玻璃罩子。
雕像
1998年11月30日,由麦姬·汉姆林雕塑的王尔德雕像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的阿德莱德街揭幕。雕像标题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这座雕像颠覆了王尔德作为“异端”的形象,是20世纪英国对王尔德的认可和接受。
监狱
2016年9月4日至10月30日,雷丁监狱成为Artangel最新艺术项目的场地向公众开放,这个项目名为“内部:艺术家和作家在雷丁监狱”。
展览期间,每周会有一位朗读者在曾囚禁王尔德的囚室通读作家在这里创作的书信集《自深深处》,每一次朗读大约5个小时。作家科尔姆·托宾、剧作家尼尔·巴特利特、电影演员大卫·本卫肖与拉尔夫·费因斯、摇滚歌手帕蒂·史密斯等都曾参与过这一朗读活动。
绿色康乃馨
王尔德生前常佩戴的绿色康乃馨被他赋予了几种颠覆性的含义。一年一度的国际都柏林同性恋戏剧节采用绿色康乃馨作为标志。1895年王尔德被抓时所在的宾馆(Cadogan Hotel)现在为顾客提供的包装袋上印有绿色康乃馨以示追寻他在伦敦的脚步。
纪念活动
王尔德百年祭日时各种纪念王尔德的活动频繁亮相,1993年4~5月间,关于王尔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和摩洛哥蒙特卡罗举行;1995年初,为纪念《认真的重要》上演一百周年,伦敦组织了系列纪念活动:2月间,英国政府在西敏寺诗人角为王尔德设立了彩色展览橱窗;伦敦和都柏林分别举行了王尔德纪念牌揭幕式:4月,英国广播公司放映了王尔德专题纪念片。新月书局(Crescent Books)当年印行了最新版的《王尔德全集》。1997年恰逢王尔德从监狱获释一百周年,《认真的重要》和《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名剧在伦敦和纽约各地重排上演。
衍生作品
影视衍生作品
作品名称 | 导演 | 主演 | 上映年份 |
审判奥斯卡·王尔德(The Trials of Oscar Wilde) | 肯·休斯 | John Furnell / 肯·休斯 / Montgomery Hyde | 1960 |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 Gregory Ratoff | 罗伯特·莫利 / 菲利丝·卡沃特 / 拉尔夫·理查德森 | 1960 |
王尔德(Wilde) | 布莱恩·吉尔伯特 | 斯蒂芬·弗雷 / 裘德·洛 / 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 1997 |
王尔德的莎乐美(Wilde Salome) | 阿尔·帕西诺 | 阿尔·帕西诺 / 杰西卡·查斯坦 / 凯文·安德森 | 2011 |
快乐王子(The Happy Prince)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科林·费尔斯 / 艾米丽·沃森 | 2018 |
文学衍生作品
作品名称 | 作者 | 出版年份 | 出版社 |
王尔德:不快乐的友谊故事 | 罗伯特·谢拉德(Robert Harborough Sherard) | 1905 | Greening |
王尔德:他最后的著作和最后的岁月(Oscar Wilde : His Last Book and His Last Years)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05 | London:St James's Gazette |
王尔德一生(Life of OscarWilde) | 罗伯特·谢拉德(Robert Harborough Sherard) | 1906 | London:T. Werner Laurie |
王尔德的天才(The Genius of Oscar Wilde)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08 | London,LXXV |
《王尔德:一种批评研究》(Oscar Wilde : A Critical Study) | 兰色姆(Arthur Ransome) | 1912 | London:Martin Secker |
王尔德和我(OscarWilde and Myself)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14 | London:John Long |
真实的王尔德(The Real Oscar Wilde) | 罗伯特·谢拉德(Robert Harborough Sherard) | 1915 | London:T. Werner Laurie |
作为批评家的王尔德(Oscar Wilde as A Critic) | 伍德(Alice I. Perry Wood) | 1915 | North American Review |
斯蒂文森和王尔德(R.L.Stevenson and Wilde) | 皮尔森( Hesketh Pearson) | 1923 | London:Chapman and Dodd |
《我与王尔德的友谊:阿尔弗德·道格拉斯勋爵自传》 (My Friendship With Oscar Wilde : Beingthe Autobiography of Lord Al fred Douglas)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29 | New York :Coventry House |
道格拉斯勋爵驳安德烈·纪德关于他自己和王尔德的谎言 (A Letter From LordAl fred Douglas on Andre Gide's About Himself and OscarWilde)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33 | vindex Publshing Company |
王尔德,醉鬼和骗子:对萧、赖纳、哈里斯的回答(Oscar Wilde ,"Drunkard and Swindle”: A Reply To George Bernard Shaw) | 罗伯特·谢拉德(Robert Harborough Sherard) | 1933 | Vindex Pubklishing Co. |
王尔德对安德烈·纪德的邪恶的谎言和弗兰克·哈里斯残忍的诽谤的两次辩护诽谤的两次辩护》(Oscar Wilde Twice De fened From AndreGide's Wicked Lies and Frank Harris's Cruel Libels) | 罗伯特·谢拉德(Robert Harborough Sherard) | 1934 | Chicago:Argus |
伯纳·萧、弗兰克·哈里斯和王尔德 (Bernard Shaw ,Frank Harris and Oscar Wilde) | 罗伯特·谢拉德(Robert Harborough Sherard) | 1937 | London: Werner Laurie |
无须道歉(WithoutApology)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38 | London:Martin Secker |
《王尔德的新研究》(A NewStudy of Oscar Wilde) | 温沃(France Winar) | 1938 |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王尔德:一个总结(Oscar Wilde : A Summing-up) | 艾尔弗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 | 1940 | London: Dockworth |
王尔德(Oscar wilde) | 罗迪蒂(E.Roditi) | 1947 | Norfolk : New Direction's Books |
《王尔德的审判》(The Trials of Oscar Wilde ) | 海德(H.Montgomery Hyde) | 1948 | London:William Hodge |
《王尔德的悖论》(The Parador of Oscar Wilde) | 伍德科克(George Woodcock) | 1949 | London and New York,T.V.Boardman |
《王尔德的儿子》(Son of Oscar Wilde) | 维维安( Vyvyan. Holland) | 1954 | London: Hart-Davis |
王尔德:余波》(Oscar Wilde : The A ftermath) | 海德(H.Montgomery Hyde) | 1963 | London:Methuen |
《王尔德的艺术》(The Art of Oscar wilde) | 桑扬(Epifanio Jr San Juan) | 1967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奥斯卡和奥伊辛——杰出的生长圈:在王尔德、乔伊斯、庞德、艾略特和奥登之中的叶芝》(Oscarand Oisin,Eminent Domain : Yeats among wilde,Joyce,Pound ,Eliot and Auden) | 艾尔曼(Richard Ellmann) | 1967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王尔德》(Oscar wilde) | 海德(H.Montgomery Hyde) | 1975 | New York:Farr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