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古代铜质辅币)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6
铜钱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古代铜质辅币
历史起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中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泉货六品又称“六泉”,是王莽宝货制中六种圆形钱币的总称。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和大泉。小泉直径六分、重一铢,值钱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币的直径、重量、价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钱币,但小泉和大泉两种钱币流通甚广。布货十品又称“十布”,也是王莽宝货制中的十种布币的总称,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铢,长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较大。其他各布难以辨认、极易混淆,流通不便。
货币价值
货币分类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春钱:元代的一种金银小钱,妇女用作首饰。
秘戏钱:带有简陋的男女性交图案的钱币。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旋边:用旋车对铸钱进行挫磨加工。
货币特点
专用名词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部较宽者
狭郭:指内部较狭者。
重郭:指两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重轮:指二得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由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为铜质。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
鉴定方法
铜钱的鉴别,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进行:
看铜质
中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总地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明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在铜钱鉴定过程中,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铜钱,即可断定其为伪品。
铜钱
观锈色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
看钱文
很多铜钱有铭文书写是中国铜钱的一大特点,而且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文字字体各有特征,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铜钱。
听声音
闻气味
辨味亦为鉴定伪钱的方法之一。真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早已消失,嗅时没有任何火气。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刚出土时常带绿色的锈蚀,嗅时有一股泥土味。而伪造的古币由于冶铸未久,-铜钱上常留有冶铸时的火气。
辨伪色
铜钱经过长期的流传、把玩,表面上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包浆,业内称为“传世古”。真的“传世古”坚牢,包浆难以刮除,铜钱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质地越是坚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难去掉。假的“传世古’’包浆比较轻浮,质地疏松,用开水泡煮后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币了。
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铜钱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有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钱特征。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
铸作方法
铸作(铸造和形制)的鉴别也是铜钱辨伪的重要依据。中国铜钱的铸造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采用范铸法,唐代以后多用母钱翻砂法口范铸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铜范三种,陶范是最早出现的铸币方法,战国以后才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
比较密度
铜的密度是8960kg/m³,计算铜钱的密度,再与铜的密度相比较,如果与铜的密度相同或接近的,那么就是真品;如果比铜的密度小,那么就是伪品
收藏方法
一看历史价值
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必须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中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二看现存数量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
三看文化价值
四看品相
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具体操作视其藏品的品相优劣程度、市场变化、个人需求等因素,上下浮动决定实际交易价格。
保养方法
青铜古钱上的锈色一般应尽量保持原状,因其大多为无害锈。但有时遇到古钱锈结成块而无法辨认币文时或存在有害锈迹时,就需要除去锈迹。
一般土锈都是土和钙镁盐的混合物或土和铜锈的混合物。处理前先用柔软的毛刷蘸水轻轻刷去古钱上的泥土,然后将它浸入冰醋酸稀释液中(冰醋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化学溶剂,原用于摄影暗房)。一小时后,用小木棍轻触块状古钱,直至散开为止。然后戴上橡皮手套,一手持一枚古钱,一手轻轻用毛刷擦洗。一般无背文和记号的古钱可不必擦去背面的铜锈,以保持出土古钱的部分特征。除锈后放在清水中冲洗掉冰醋酸溶液,用柔软的毛巾或布片吸干水分,最后平摊在干净纸上晾干即可。
在缺乏条件时也可用醋浸泡除锈。这种除锈法大约需一昼夜才能勉强溶开铜锈,效率极差。
胎发锈,是从古钱内向外腐蚀的锈层,这种情况下钱身变厚,大多采用封闭保存,不再除锈。
参考资料
[1]
甘肃武威发行《西夏钱币集》填补中国古钱币西夏钱币研究空白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2-10-26]
相关视频
全部
2234次播放01:28
新手不会看铜色,没关系。耳朵、鼻子、嘴巴就可以鉴别古铜钱
鉴定方法
726次播放00:50
古币收藏秘诀#古钱币 #涨知识 #收藏 #历史
收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