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姓(中国姓氏之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7
冒姓
中国姓氏之一
冒,中国姓氏之一,共有五大源流,汉代、宋代已有冒姓名人流传于世,此姓氏极为少见,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位。
基本介绍
源流一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伏羲氏之子汤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伏羲氏驾崩后,葬于山阳高平(山东金乡县),其墓曰:“太昊陵”,每至农历2月2日“龙抬头”之日,中华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领袖。伏羲氏有十子,均以太阳鸟为图腾,史称“十日族”。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因伏羲氏为汤古氏之子,所以在风姓中要保留族徽,为此风的古体字为“颺”。因十日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汤谷的主人。在史籍《海外东经》中考证道:“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装组合为“早”,早临水而居曰“汤”,所以十日族以汤为姓氏。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江苏泰州蒙古脱脱部贵族德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冒氏自述是受姓于元末明初。当时居于泰州的蒙古贵族德新,篾儿吉特氏,为避兵乱,将其子改汉姓为冒氏。篾儿吉特·德新的长子叫冒致中,被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妥督丞相,冒致中拒而不受,从孟渎渡江逃至如皋东陈河西“家焉”,是为如皋河西派冒氏始祖。其次子叫冒启之,仍居泰州,是为泰州冒氏始祖;第三子冒桧从泰州迁到天长,后经常熟至如皋东部的陈河东“家焉”,是为如皋河东派冒氏始祖。从此,在江苏如皋、泰州形成冒氏三位始祖、三大支派。在家谱文献《冒氏宗谱》中规定,自始祖以下按世计,至今有三十多世子孙了。
篾儿吉特·德新是蒙古族冒氏的始祖,但他在冒氏家庙只能接受兼祭,却上不了冒氏宗谱,因此在该支《冒氏宗谱》的世系图表中,没有篾儿吉特·德新的名字。该支冒氏读音作mào(ㄇㄠˋ),尊奉。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属下臣子于则,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于则,传说是远古黄帝时期的臣子,他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从此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其功勋巨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内乡),称于则,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于氏,世代相传至今。于氏族人通常皆尊奉于则为得姓始祖。于氏一族传至明朝中期,有一著名的宰相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进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于谦升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公元1449年)秋季,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裹胁下盲目出兵,却在与蒙古瓦剌部也先军的决战中,明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主力军覆没、皇帝被俘,引起整个大明王朝的混乱和恐惧,大臣们纷纷提出退守次都(今江苏南京)。在此紧要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果断地拱推明英宗的弟弟明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稳定了朝堂。明景帝即位之后,晋升于谦为兵部尚书,率勤王之军击败了瓦剌军,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他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农历1月中旬,明英宗乘明景帝病重,发动了“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在农历1月22日卯时,于谦在京师被杀害。诏书被天下人传诵,历史终于还忠臣以公道。于谦留下了惊世千古的名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痛感于一代“救时宰相”于谦被害的日子,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被害时刻“卯时”改姓为卯氏、或依“卯”字之古义称冒氏,以牢记“自古忠臣无好死”之警,相警累世再不为官,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mǎo(ㄇㄠˇ)。该支卯氏、冒氏族人尊奉于则、于谦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伏羲氏、楚蚡冒(熊眴)、篾儿吉特·德新?冒致中、冒启之、冒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