菹草(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7
菹草
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是眼子菜科眼子菜属多年生沉水草本,又名马藻、虾藻、札(zhá)草。菹草为世界广布种;在中国产于南北各省区,是中国沉水植物优势种。菹草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适宜在低温的水环境中生长,常生于池塘、水沟、水稻田、灌渠及缓流河水中,水体多呈微酸至中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菹草(jū cǎo)
拉丁学名
Potamogeton crispus L.
别名
马藻、虾藻、札(zhá)草
分布区域
菹草为世界广布种;在中国产于南北各省区。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木兰纲(Magnoliopsida)
目
泽泻目(Alismatales)
科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属
眼子菜属(Potamogeton)
种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
菹草的根茎圆柱形;茎稍扁,多分枝;叶条形,不形成叶鞘,叶缘多少浅波状,具细锯齿,无柄,托叶薄膜质,早落;休眠芽腋生,松果状,坚硬,具细齿;穗状花序顶生,花序梗棒状,花小,花被片4枚,淡绿色;果基部连合,卵圆形。花果期在4~7月。
菹草在自然环境中主要靠石芽进行繁殖,虽易在春季爆发成为水中杂草,但有净化水体,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底泥的功能;还可作草食鱼类及家禽、家畜的饲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茎
菹草的根茎圆柱形;茎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节生须根。
叶
菹草的叶条形,长3~8厘米,宽0.5~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约1毫米与托叶合生,不形成叶鞘,叶缘多少浅波状,具细锯齿,叶脉3~5,平行,顶端连接,中脉近基部两侧伴有通气组织形成的细纹;无柄,托叶薄膜质,长0.5~1厘米,早落;休眠芽腋生,松果状,长1~3厘米,革质叶2列密生,基部肥厚,坚硬,具细齿。
花
菹草的穗状花序顶生,花2~4轮,初每轮2朵对生,穗轴伸长后常稍不对称;花序梗棒状,较茎细;花小,花被片4,淡绿色,雌蕊4,基部合生。
果
菹草的果基部连合,卵圆形,长约3.5毫米,果喙长达2毫米,稍弯,背脊约1/2以下具齿。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产于南北各省区。
生长习性
菹草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常生于池塘、水沟、水稻田、灌渠及缓流河水中,水体多呈微酸至中性。其适宜在低温的水环境中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10~20℃,耐受高温能力差,超过24℃停止生长,30℃开始死亡。花果期在4~7月。
生活史
菹草的生活史可概括为:秋季萌发、幼苗越冬、春季生长迅速、夏末死亡。菹草为2年生,夏季开花。休眠种子于早春萌发成植株,并从水底逐渐伸展,4月进入旺发期,当水温达到20℃时,达最大植物量,5月前后开花结实,6月上、中旬,当水温达25℃以上时,植株衰败变黄,叶片脱落,茎节腐败,其成熟种子落入泥中,进入蛰伏休眠期,至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按照生长发育特征和对环境的适应,菹草的个体发育大致可分为如下9个阶段:芽殖体萌发期、幼苗生长期、幼苗越冬期、返青期、指数生长期、花果期、芽殖体发生期、植株衰亡期和芽殖体越夏期。
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菹草的穗状花序挺出水面进行授粉,果实在水中成熟。坚果葫芦状,果实数量少。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土壤是种子萌发的基质。虽然菹草产生花和种子,但在野外尚未观察到种子萌发的幼苗。
无性繁殖
菹草的无性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断枝脱离母体,长出不定根,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种营养生殖发生在春末夏初;二是芽殖体(石芽)繁殖。夏初,在植株每个分枝顶端生出一个石芽,在母体死亡腐烂后沉入水底,度过夏季不利环境,待秋季萌发长出新个体。石芽是菹草越夏的主要形式,也是次年种群的主要来源。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菹草的人工繁殖主要有营养体栽培、种子栽培和芽孢栽培3种方法:一是营养体栽培,将植株切成小段,包上软泥后投入池中,小段的植株不久即长出新植株;二是种子栽培,在池塘中播放种子,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三是芽孢栽培,在7月初,用密齿铁耙从水域中捞出植物散落的芽孢,洗掉污泥,乘湿撒入干了水的池塘,如需运输,则将清洗干净的石芽带水装入淋湿的麻袋内,途中勤洒水,且不能挤压碰撞,以免损伤芽孢。然后给池塘注入新水,,翌年水温升至10℃时,即萌生出新植株。
萌发期与越冬期管理
石芽播种后应尽快注水浸没芽体,缩短越夏休眠期,促进其提前发芽,利用秋季最佳生长期积累生物量。石芽萌发期要注意随着幼枝的生长应该不断加蒙顶水,防止顶端露出水面而枯死。为了菹草能安全越冬,且旺盛生长,需要做到:结冰前注水,且经常补水,使冰下不冻层保持适宜深度,以获得足够光照与生长空间;每15天左右追施适量尿素和过磷酸钙;适当扫雪,增加水体光照,促进菹草的旺盛生长。
物种危害
形成原因
菹草在水生环境中容易成为杂草,主要是因为其适应能力强,能在较低温度和强光条件下生长;繁殖能力强,能迅速产生营养繁殖体;在早春时其他水生植物还处于休眠状态的时候就快速生长,使其容易成为优势种。春季水体温度处于10~20℃,且是富营养水平时,菹草快速增长,生物量迅速增加,会造成大爆发。
造成危害
菹草的大爆发会严重影响水体的透光度,抢占水生生物的生长空间,影响水利工程的运行,甚至危及人类的饮水健康。且容易在夏季出现规模性死亡现象,死亡后的植物体若不及时地进行打捞,沉积后会被微生物分解,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并且分解过程释放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防治措施
治理的方式分为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菹草较为常用的治理方法为物理控制法,多采用人力或者机械进行收割打捞,还有一些地方通过清除淤泥达到去除菹草的目的。化学控制法就是在河流湖泊之中投放抑制菹草生长的药剂,化学治理见效快,但是易对水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产生二次污染。生物控制法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是投放滤食浮游动物和食草性鱼类,除此之外还有培养水生植物或者微生物抑制菹草生长。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
菹草是许多草型湖泊中的优势种,对富营养化的水域有很强的适应力,具有很强的净化水体的功能,并且在环境水生态修复过程中也有较多的应用。菹草对水体中不同重金属有着不同的吸收富集能力,可作为养殖池塘汞、砷、铅、镉 污染底泥的修复植物。
食用价值
菹草幼嫩茎叶可作为蔬菜食用,还可和米煮粥,曾于饥荒年代被人当作谷物食用。
相关研究
菹草是草食性鱼类的良好天然饵料,且有利于虾蟹蜕壳、隐蔽,提高成活率。菹草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粗蛋白含量高。在麻鸭和鸡的日粮中添加菹草后,可提高蛋的品质及产蛋率,并促进“红心鸭蛋”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