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来源于19世纪英国的综合性艺术)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7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歌舞剧 |
别名 | 音乐剧 |
外文名 | musical theater |
发源地 | 英国 |
来源 | 19世纪 |
演变 | 由喜剧演变而来 |
艺术起源 |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 |
收起
艺术简介
艺术起源
发展历史
17世纪末
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
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
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
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
评论
歌舞剧
那么,音乐剧和歌剧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美女与野兽》剧照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著名作品
原是法国文学家雨果的长篇小说,1985年,英文版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由麦金托什制作公司搬上伦敦舞台(勋伯格作曲),并于两年后在纽约百老汇上演,由此开始其风靡世界的历程。其中《人去楼空》是此剧中最为经典的曲目之一。目前,《悲惨世界》在全球各地已连续上演16年,并衍生出17个演出版本,在全球票房收入接近18亿美元。2002年夏《悲惨世界》曾到上海大剧院演出,引起轰动。
《猫》
歌舞剧《猫》
的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中,讲述一个美国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恋情故事。1989年《西贡小姐》在伦敦首演,1991年4月11日《西贡小姐》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歌剧院公演,该剧当年即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提名。至2001年1月20日该剧正式结束演出,一共演了4092场。
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最为成功的音乐剧,1986年首演于伦敦。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该剧已在20多个国家演出,还享有包括最佳音乐剧奖在内的7项托尼奖和3项奥利弗戏剧奖。2004年《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上演。
百老汇项目
观光游
百老汇歌舞
免费音乐会
每年,联盟会组织百老汇剧院区内的剧院联手举办免费的户外音乐会,如每年春天举行的“小径上的百老汇明星秀”,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上午举行的“百老汇上的百老汇秀”,以及6月举行的“星光下的百老汇”等。
颁发艺术奖项
联盟每年会对百老汇剧院区的剧院及其表演团体颁发各类奖项,以鼓励其在一年内为百老汇剧院区的艺术成就所做的贡献。其中,用以奖励年度最佳巡回演出节目的“百老汇巡回演出奖”和象征剧院界最高荣誉的“托尼奖”已经成为剧院界公认的、颇具代表性和成就感的大奖。
百老汇的孩童之夜
年龄在6至18岁的儿童和年轻人,均可以免费观看在百老汇剧院区上映的任何剧目。同时参与者可以体验百老汇音乐剧在后台的运作过程。此外,带孩子的家长们还能够享受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服务,包括就餐、泊车等。这项每年都会举行的常规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更多年轻人进入剧院的奇妙世界,让百老汇剧院区和百老汇音乐剧为更多的年轻一代所接受。
经纪公司
将百老汇不同的演艺娱乐产品介绍到世界不同的市场,是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他们主要是利用欧美演艺市场与亚洲演艺市场的差异。时隔数年,其主要业务市场遍及中国(含港、澳、台)、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董事局主席MarcRouth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完全是商业操作。”
商业化人才组合机制
演艺娱乐产业属于创造性领域,因而,在演艺娱乐产业领域,人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从人才入手,根据相对锁定的亚洲市场的消费能力、口味,以演艺娱乐项目,跨国整合演艺团体、管理、导演、演员等人才,然后利用比较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规模化运作中获得丰厚利润。
策划和制作
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原先只是从事演出经纪业务,低成本承揽相对独立存在的演出市场、机构、作品和人才,将某地区的演艺娱乐项目介绍到另一个地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该公司逐步增加项目策划成分,主动去研究潜在市场,发现新的需求,并且策划具有独特创意的演出。该公司几年前曾经成功地将《音乐之声》率先引入中国,现在该公司正在策划把《音乐之声》做成中文版推向中国。这就从单纯买版权,推介版权,发展到创造和拥有自主版权,也可以卖自己的版权了。公司事实上占有了演艺娱乐产业链成本最低、附加值最高的价值终端,也许这正是该公司迅速崛起的核心奥秘。
售票和项目
百老汇剧院区的票价分为三个等级。一般第一层次票价每张从30美元至75美元不等;第二层次票价每张在20美元到45美元之间;第三层次则在15美元以下。百老汇剧院区还专为一些旅馆、大学或某些机关团体提供折扣券,如“买一送一”的折扣券,一次购买两张,算一张票的价钱。
百老汇剧院区售票的方式多样,观众可在各剧院的售票厅直接购票;或是打电话、通过信用卡方式从百老汇剧院区的网上售票中心购票。售票中心会把票寄给观众,观众也可自行领取。从总量上分析,大部分票还是依靠剧院售票厅出售的。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购票手段。目前互联网售票占到了全部售票方式的14.1%,而在五年以前还不到1%。同时,售票中心还为观众准备了演出宣传册、预告片等便于观众选择的其他服务。
高的资本回报率
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的成功运作,给投资人带来35%的高回报率。在美国,融资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回报率。高回报率为该公司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融资客户,新的社会融资项目也比较容易开展。不仅是美国企业,不少亚洲企业也主动与他们合作,在他们演出音乐剧的同时,推出这些公司的品牌和产品。
音乐剧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最近该公司正在做一个研究报告,以证明音乐剧产业是曼哈顿的支柱产业。从研究中发现,音乐剧产业会带动旅游、饭店、购物、交通等行业,中产阶级是音乐剧消费的主力,曼哈顿地区60%的游客与到百老汇看戏有关。公司创办人之一的Simone Genatt直率地表示,上海与曼哈顿很相像,将来可以成为音乐剧的胜地,上海发展音乐剧也会对上海的旅游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西藏歌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