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橙(分布于印度、墨西哥、中国等地的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酸橙
分布于印度、墨西哥、中国等地的植物
酸橙(Citrus aurantium L.),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植物,别名常山胡柚、胡柚、金柚葡萄柚。主要分布于印度、墨西哥、中国、巴西、美国和土耳其,中国境内在甘肃、山西、浙江、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分布。酸橙常生长于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温暖向阳的环境中,喜疏松肥沃,pH值6-7.5的砂壤土和壤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酸橙
拉丁学名
Citrus aurantium L.
别名
常山胡柚、胡柚、金柚葡萄柚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木兰纲(Magnoliopsida)
目
无患子目(Sapindales)
科
芸香科(Rutaceae)
属
柑橘属(Citrus)
种
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主要特征
分布区域
世界分布于印度、墨西哥、中国、巴西、美国和土耳其,中国在甘肃、山西、浙江、云南等地均有分布
酸橙为小乔木,高可达6米,枝叶密茂,刺多。叶色浓绿,质地颇厚,翼叶倒卵形,基部狭尖,或个别品种几无翼叶。总状花序有花少数,有时兼有腋生单花,有单性花倾向;花蕾椭圆形或近圆球形;花大小不等。果圆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稍厚至甚厚,橙黄至朱红色,油胞大小不均匀,凹凸不平,果心实或半充实,瓢囊有10-13瓣,果肉味酸,有时有苦味或兼有特异气味;种子多且大,常有肋状棱,子叶乳白色,单或多胚。花期4-5月,果期9-12月。
药用栽培史
酸橙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魏晋以前,酸橙即在中国南方已有栽培,唐代酸橙栽培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宋代酸橙果实成为药材枳实、枳壳的正品来源,至明清时期酸橙影响和栽培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枳实、枳壳的正品来源,随后经过长期的选育产生了众多栽培变种。
分类历史
1753年林奈在Species plantarum中订立了柑橘属,创始柑橘分类学,并设立了2种: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包括柚和甜橙两类)和枸橼(Citrus medica L.)。1954年日本柑桔专家田中长三郎将柑橘属分为初生柑橘属和后生柑橘属,酸橙划归为初生柑橘属橙区。1967年施文格认为柑橘属组包含6个属,酸橙为柑橘属中一类,与宽皮柑橘、甜橙、柚、柠檬等等并列其中。Scora等根据柑橘叶片中精油成分组成,把橙类的酸橙(Citrus aurantium)与甜橙(Citrus sinensis)以及葡萄柚(Citrus paradisi)、柠檬(Citrus limon)等均认为是柑橘属的杂交种,其他柑橘属杂交均为这三个基本种相互杂交而来。
栽培种分类
酸橙大抵可分为黄皮酸橙与红皮酸橙两大类,尚有一些变异型与自然杂交种。
黄皮酸橙
黄皮酸橙(Huangpi Suan Cheng)性状较原始,果皮较厚,表面粗糙或有皱劈,色淡黄或橙黄,含油较多,香气较浓,剥离较困难,果肉味甚酸,常兼有苦味或特异气味。
枸头橙(Citrus×aurantium'Goutou Cheng')
红皮酸橙
红皮酸橙(Hongpi Suan Cheng)的果皮橙红色,皮较薄,稍粗糙,较易剥离,果较大,果心近于中空,果肉味酸,有时带苦味。
小红橙(Citrus×aurantium'Xiaohong Cheng')
嫁接宽皮橘类的优良砧木,但树龄偏短,也不耐寒。果的形状通常为扁圆形,颜色呈鲜橙红色,油胞向里凹陷,果皮较为粗糙,剥离难度低,果心空而大,果肉味道为酸味,有时会带有苦味;子叶偶有淡绿色,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浙江二省。
朱栾(Citrus×aurantium'Zhulan')
别名香栾或酸栾。同样是优良砧木。未成熟的果可入药。果外形颇似小红橙,但比小红橙大,颜色为橙红色,果心空或半充实,果肉味道为酸味,并未无特异气味,主要分布在江中国江苏、浙江二省。
代代酸橙(Citrus×aurantium'Daidai')
杂交种
酸橙的杂交种颇多,有酸橙与甜橙,酸橙与柚,酸橙与宽皮橘类等多种杂交。
虎头柑(Citrus×aurantium'Hutou Gan')
果皮颜色为淡黄,有的厚有的薄,药用代权壳,称之为粗皮枳壳与细皮枳壳,果皮绵软,中心柱大且空,瓢囊壁较厚较韧、果肉虽然有柚的风味,但味道上又很像酸橙那么酸。主产地集中在中国福建(漳州、厦门)、台湾、广东东部各地。
南庄橙(Citrus×aurantium'Taiwanica')
果形状为扁圆形,果皮非常厚,表面粗糙,颜色为橙黄色,油胞大,果心大,半充实,果肉特别酸。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南庄)。
日本夏橙(Citrus×aurantium'Natsudaidai')
果通常呈圆球形,果皮颜色为橙黄色,稍厚,果肉味道通常酸苦,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一些柑橘园艺场有栽种。
形态特征
酸橙为小乔木,高可达6米。
茎
枝叶密茂,刺多,徒长枝的刺长达8厘米。
叶
叶色浓绿,质地颇厚,翼叶倒卵形,基部狭尖,长1-3厘米,宽0.6-1.5厘米,或个别品种几无翼叶。
花
总状花序有花少数,有时兼有腋生单花,有单性花倾向,即雄蕊发育,雌蕊退化;花蕾椭圆形或近圆球形;花萼5或4浅裂,有时花后增厚,无毛或个别品种被毛;花大小不等,花径2-3.5厘米;雄蕊20-25枚,通常基部合生成多束。
果实
果圆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稍厚至甚厚,难剥离,橙黄至朱红色,油胞大小不均匀,凹凸不平,果心实或半充实,瓢囊10-13瓣,果肉味酸,有时有苦味或兼有特异气味。
种子
种子多且大,常有肋状棱,子叶乳白色,单或多胚。
物种分布
酸橙在印度、墨西哥、中国、巴西、美国和土耳其等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生长习性
酸橙常生长于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温暖向阳的环境中,喜疏松肥沃,pH值6-7.5的砂壤土和壤土。花期4-5月,果期9-12月。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育苗嫁接
将腐熟的营养土平整铺至苗床上。砧木种子在9月底至10月进行撒播,翌年3-4月移栽至盛有营养土的容器中,移栽成活后可适当浇灌清粪水。采用切接法或腹接法进行嫁接,嫁接时间为8-9月或12月至翌年2月。选取1年以上的健康幼苗龄,嫁接至无病虫害的酸橙老树上。夏季嫁接要保留砧木枝条,冬季嫁接要剪掉砧木枝条。
田间管理
当嫁接苗长至5-10cm高时,可适当施用尿素和钾肥。夏季嫁接苗在翌年2月中旬,待接穗新梢老熟时,剪去嫁接口以上的砧木枝条,并用波尔多液喷施杀菌消毒。根据天气进行浇水。成林后一般不浇水,如遇干旱天气需浇水,雨季防止积水。成年树每年追肥4次,以冬季追肥为主;根据树势,施用春肥、壮果肥、采果肥。对酸橙幼树进行修剪时定干45-50cm,强壮枝梢为主枝,剪口应平滑,不留残桩。
病虫草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煤烟病、红蜘蛛、黄蜘蛛等,常用挂黄板、喷施石硫合剂、人工除虫等方法防治。主要的杂草有空心莲子草、牛筋草、小飞蓬、狗尾草等。除了人工除草外,可选用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鼠茅草(Vulpia myuros)等植物以草治草,10月底撒播,翌年3月底就能覆盖酸橙园。
用途
经济价值
酸橙果皮中果胶含量较高,可以提取作为食品工业中的凝聚剂,也可将果皮脱黄处理后直接加工成果酱;酸橙有色皮层、油胞中含有较多挥发油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可作为提取天然香精和色素的原料;种子中油脂类物质含量多,榨取后是良好的工业用油。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药典记载
酸橙
酸橙幼果,药性二级干寒,味酸。生干生寒,调节异常血液质,补脑爽心,清胃止呕,止痢除疫。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疾病,如湿热性脑虚、心虚、胃虚、作呕,传染性腹泻。
枳实
枳壳
酸橙及其栽培品未成熟的果实,药性味苦、酸,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理气宽胸,行滞消积。主治胸膈脾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相关研究
遗传起源
多数分子研究表明,酸橙为杂种起源,是柚与宽皮柑橘的杂交F1代,柚为其杂交母本,宽皮柑橘为杂交父本。
成分研究
酸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柚皮苷、新橙皮苷和芦丁等,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有去甲对羟福林、对羟福林和甲基酪胺等,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柠檬烯、芳樟醇、月桂烯等。有着抗氧化活性、抗炎抑菌等药理作用,在调节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方面有着应用前景。
育种研究
研究表明酸橙具抗疫霉病、裂皮病、调萎病等优良特性,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柑橘砧木品种,但酸橙的品种品系十分复杂,嫁接后亲和表现差异甚大,诸如代代酸橙、兴山酸橙、江津酸橙都不能用作砧木。
物种对比
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与酸橙同为柑橘属(Citrus)植物,均可作为枳实和枳壳的来源,但其形态特征有所区别,甜橙枝少刺或近于无刺。叶通常比柚叶略小,翼叶狭长。花白色,很少背面带淡紫红色;花柱粗壮,柱头增大。果圆球形,扁圆形或椭圆形,橙黄至橙红色,瓢囊9-12瓣,味甜或稍偏酸;种子少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