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太平洋战争(1879年至1883年发生的战争)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南美太平洋战争
1879年至1883年发生的战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南美太平洋战争 |
别名 | 硝石战争 鸟粪战争 |
地点 | 南美洲 |
时间 | 1879年4月5日 至 1883年8月20日 |
结果 | 智利获胜,签订《安孔条约》 |
展开
战争背景
起因
1866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以南纬24°线为两国边界,南纬23°线与25°线之间一切矿产品和输出产品的关税,由两国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国合资经营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维亚签订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的开采权。1874年,玻、智两国签订新约,规定智利政府放弃南纬24°线以北地区的全部权利,玻利维亚同意在25年内对智利公司不提高现行税率。1878年,玻利维亚政府出于筹措军费的需要,决定单方面增加智利—英国矿业公司税额。但矿业公司根据1874年条约拒绝交纳。玻利维亚政府决定没收其全部资产并公开拍卖。作为报复,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国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最大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而秘鲁与玻利维亚关系亲密,双方曾在1873年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危机爆发后,秘鲁和玻利维亚政府向国内下达军事动员令,并积极从欧洲购买军火。智利遂于1879年4月5日正式向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宣战。这次战争被外界称为“南美太平洋战争”,又由于战争起因来自三国对鸟粪和硝石资源的争夺,因此也被称为“鸟粪战争”或“硝石战争”。
战争起因
作为南美洲较早独立的三个邻国,玻利维亚、秘鲁和智利原本相安无事。地处三国交界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成为争夺焦点。那里气候极度干旱,属不毛之地,三国独立之初都没有重视那里。然而到18世纪中期,人们在那里发现了鸟粪、银矿和硝石,这些资源带来巨额财富,于是三国政府都开始重视该地区。经过多次交涉与谈判,到1874年时,在阿塔卡马的硝石矿区内,秘鲁控制着塔克纳、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玻利维亚占有安托法加斯塔,智利则控制南纬24度线以南剩余的一小片硝石矿区。智利控制的面积最小,一直企图扩大占领范围,而秘鲁则与玻利维亚在共同威胁下走向合作。1873年2月,秘鲁与玻利维亚签订密约,建立军事互助同盟。
1877年5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玻利维亚控制下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为了恢复灾后经济,玻利维亚地方当局决定增加税收,然而该城市的主要财富却是由智利与英国合资的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和铁路公司控制,因此该决议遭到智利的抗议。1879年2月初,玻利维亚总统达萨强行没收了相关硝石企业的财产,于是在英国的唆使下,智利准备诉诸战争解决问题,并想趁机占领整个阿塔卡马地区。2月14日,智利总统平托下令出兵占领安托法加斯塔港,赶走了玻利维亚警卫队。3月14日,玻利维亚向智利宣战。秘鲁也于4月参战。由于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夺硝石和鸟粪,因此被称“硝石战争”或“鸟粪战争”。
战争过程
战争初期,智利凭借两倍于秘玻联合舰队的海军,迅速封锁了秘鲁和玻利维亚的海岸。1879年5月,智利海军司令威廉姆斯留下战舰“埃斯美莱达号”封锁秘鲁要塞伊基克,但遭到秘鲁海军的偷袭,“埃斯美莱达号”被击沉。同年10月8日,智利舰队在例行巡航中遭遇秘鲁舰队,双方展开了南美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决战。智利海军摧毁了秘鲁主力铁甲舰“胡阿斯卡号”。
早在1863年,秘鲁为了应对即将来到的战争,已和玻利维亚秘密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战争爆发后,玻利维亚政府向国内下达了军事动员令,和秘鲁结成联军,对智利军进行殊死抵抗。智利军队措手不及,形势一度陷入被动。
1879年11月,7000名智利士兵在6艘军舰的护送下,在伊基克要塞附近登陆,秘、玻联军进行殊死抵抗,但当时玻利维亚陆军装备低劣,部队里充斥着脚蹬凉鞋、穿着五花八门服装的印第安人,他们没有步枪等火器,只有原始的弓箭和十字弩,这也使“南美太平洋”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场使用弓弩作战的战争。智利军队获胜并迅速地占领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全境。
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军队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政局动荡。秘鲁总统普拉多下台,反对派首领彼得罗拉上台并重组力量抵抗智利。玻利维亚总统达萨被赶下台,坎佩罗成为该国临时军队领导人。为了保住秘鲁边境的阿里卡和以北的塔克纳,玻、秘两国紧急组织军队抵抗。1880年5月,秘、玻联军惨败,智利攻下塔克纳,玻军被迫退回本土,并从此退出战争。紧接着,智利军队又攻陷了由秘鲁守卫的阿里卡港口。到1880年6月,秘、玻两国丢掉了安托法加斯塔、塔拉帕卡、阿里卡、塔克纳等地,而这些地方正是硝石和鸟粪的主产区。
安加莫斯之战
三国争议地区
战争结果
智利军团占领利马
战争影响
玻利维亚丧失了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严重地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自战争结束后的130多年里,玻利维亚从没放弃索要出海口的要求,其与智利的关系也因“出海口问题”难以改善,1962年两国一度断交。为了重获出海口,玻利维亚不断在国际场合向智利施压,但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2013年4月,玻利维亚正式向国际法院起诉智利,要求同后者就解决出海口等问题展开谈判,但智利政府拒绝由海牙国家法庭处理这一问题,从而引发两国之间的持续对抗。
对战争国
这场战争导致了超过14000人死亡,对于整个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三个国家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于战争的胜利 ,智利合并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从而几乎完全控制了世界的硝石储备,在此后30多年里,硝石成为智利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差不多垄断了当时全世界的硝石市场”,智利也成为唯一的天然硝石出口国和最大的硝石出口国,智利进入了所谓的“肥料时代”,或者称之为“硝石高潮",用于制造炸药和化肥的硝石出口直到20世纪20代初都在经济上支撑着每届智利政府。智利从邻国掠夺了大量的领土将其国土拓展三分之一,智利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智利的领土扩张也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它被外界称之为“太平洋上的普鲁士”,欺压两个弱小和绝望的邻居”。智利在赢得硝石战争后解决了国内外的威胁,终于成为南美与阿根廷、巴西并立的“ABC强国”。
战败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则受到了沉重打击。对于秘鲁来说,这是一场耻辱的失败,使政客们名誉扫地”。条约签署后,秘鲁陷入了卡塞雷斯和伊格莱西亚斯两大政治阵营的内战当中。1884年6月,卡塞雷斯最终承认了《安孔条约》,1885年12月,卡塞雷斯最终击败伊格莱西亚斯,1886年6月卡塞雷斯当选秘鲁总统,秘鲁的内乱才算终结。1884年8月,当最后一批智利军队撒离秘鲁时,秘鲁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已经破产。从经济上来看,这场战争对秘鲁是一一次摧毁性打击。除了丧失了盛产硝石的领土,秘鲁大部分的海鸟类蕴藏都已抵押给德雷菲斯银行,它的工业也被战争所破坏了。秘鲁的财政收入减少到600万美元,仅能达到1869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外债却因此高达1.5亿美元,5100万英镑。
国际影响
硝石战争带来的领土变更,对于整个南美地区、乃至拉美地区的区域一体化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战争使得南美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战后初期,智利加强了同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外交联系,由于这两个国家同秘鲁都存在领土争端,在厄瓜多尔日后同秘鲁的边界冲突中,哥伦比亚向厄瓜多尔提供了武器装备。
这场战争还使得实证主义思想扩大了影响,在拉美大行其道。实证主义在拉美1870-1930年出口繁荣时期被广泛接受。实证主义强调秩序与进步,实现物质进步,就要建立社会和政治秩序,建立真正的、持久的秩序,也必须以物质进步为前提。秘鲁和玻利维亚在经受了战争的灾难性打击后,从实证主义中寻求重建和复苏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