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在湖南创办的公立大学)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在湖南创办的公立大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
外文名 | National Changsha Provisional University |
别名 | 长沙临大 |
创立时间 | 1937年10月 |
机构类别 | 公立大学 |
展开
筹划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抗日局势已经十分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
转移
1937年底,抗日局势继续恶化。11月12日上海陷落,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的局势也十分危急。教育部通知长沙临大准备西迁云南昆明。经过第一学期学习后,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开始搬迁到云南昆明。2月19日,师生在长沙韭菜园的圣经学院(为临大所租借的教学楼)召开誓师大会,开始了搬迁过程。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在昆明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8月建立,到西南联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成立与发展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邀请了一批社会名流来校任教
当天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校方邀请了一批社会名流来校讲演。这些人物包括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和陈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等,他们的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在长沙正常办学仅一学期。11月20日,全校共有学生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教师148人,其中清华教师73人。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国立武汉大学发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号召青年从军或以其他方式抗日。长沙临大掀起第一次从军高潮,约295人参加各种形式抗战运动。
迁移路线
1938年2月中旬到同年4月28日,长沙临时大学从长沙搬迁到昆明。师生主要有三条路线迁入昆明。
长沙临时大学师生步行迁滇香港越南路线
广西越南路线
为了向广西政府解释学校不迁移到广西的原因,学校派遣陈岱孙教授去向广西说明。同行的有朱自清、冯友兰、钱穆、汤用彤、贺麟等十多人,由朱自清任团长。他们一行从长沙乘坐汽车经过桂林、柳州到南宁,再经过镇南关到越南河内,最后顺滇越铁路到达昆明。
湘黔滇旅行团
这是最艰苦的迁移路线。1938年2月19日师生开始迁移,共计336人。其中重要教授有闻一多、黄钰生、袁复礼、李继侗、曾昭抡、吴征镒等。师生徒步经过湖南湘西进入贵州,最后抵达云南昆明。湘西的土匪众多,路途不安全。张治中布置出生于湘西的作家沈从文先行与湘西各方势力协商,最终土匪没有为难师生。
4月28日,师生经过艰苦跋涉到达昆明。迁移全程约三千里,可能为学生大规模迁徙路程之最。师生把这次迁移办成教学任务,在途中对抗日救国进行积极宣传,同时也不忘记在途中学习与实践。
事后纪念以及旧址
参考资料
[1]
抗战烽火中,“长沙临时大学”如何西迁昆明,成就教育神话? · 新湖南-头条号[引用日期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