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桨(划船工具之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船桨
划船工具之一
船桨是一种划船工具。其上端为圆杆,利于手握,叫握杆;下端为板状,名桨板,用以拨水,利用了物理学上的牛顿第三定律,通过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船桨 |
外文名 | quant |
分类 | 体育 |
用途 | 赛艇 |
拼音 | chuán jiǎng |
简介
历史
船桨,古代称之为“楫”或“棹”。(根据长短的不同,长的桨叫做棹,短的桨叫做楫)
棹,短曰楫,长曰棹。——《韵会》
桧楫桧舟。——《诗·卫风·竹竿》
楫齐扬以容与兮。——《楚辞·哀郢》。注:“船櫂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樯倾楫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又如:中流击楫;舟楫;楫子(船桨);楫橹(桨与橹);楫櫂(船桨)
又如:楫师(船工)
中国是“舟”的故乡,也是桨的故乡。在1万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与独木舟同时出现,桨也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型。当时的桨与今天的桨差别很大:握杆比较短,桨板又窄又长。经专家考证是因为当时人们的划桨方式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别,那时的人们是一手握着握杆,一手把着桨板来划船的。不过,那时的桨已经做得很规整,很美观,而且还带有漂亮的雕花图案。相比之下,中东地区、西欧地区和美洲大陆的先民的桨,做工就比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两朝,随着海军的雏形“舟师”的发展,以及皇帝们为寻长生不老药而多次发动的“东渡”活动,促进了桨的发展。桨逐渐趋于大型化,握杆变长,桨板缩短变薄,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晋朝以后,桨在外型上已经基本定型,只是体积和表面积仍旧在不断加大,用桨的规模也逐渐变大,由原来的一舟二桨,发展为“一舟(此时的舟体积已经比较庞大了)桨叠层”,就是用上下两排桨。因为手工划桨已经非常不便,所以当时的船上已经出现了精密的简介控制桨划动的机器。
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大型的木船了,与此同时,桨也逐渐退出了视野。现在桨主要流行在各种游船上,带给游客以一种古典别致的韵味;此外奥运会上还保留着独木舟比赛。不过比赛用的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用材、比例等均与在游船上见到的仿古桨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