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钦语(混杂语言之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8
皮钦语
混杂语言之一
产生条件
1、大量移民迁入,
2、殖民——移民迁入的情况,当地人和外来者交际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交际语言,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殖民的情况,殖民者与来自不同独立语言区之间的劳工,通过出现信息交流而产生。
3,民族、国家的邻界接触,这种皮钦语带有各自民族语言的特点,如青海黄南自治州同仁县五屯镇有2000多人使用的一种汉藏混合语,即所谓的皮钦语。
4,间接接触,远距离的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概述
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多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但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所谓的皮钦语,这种混合语经过长时间演变,可能形成一种语言。世界上许多地区数百万人依靠皮钦语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海岛国家或沿海国家,皮钦语具有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的地位。克里奥耳语的产生就是皮钦语发展典型语言。该语言源自十七世纪后的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由于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沟通。因此,带有殖民者语言的皮钦语就成了当地唯一共同交际的工具。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随之就发展成克里奥耳语。
皮钦语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如上海皮钦语把“胡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属于脸的草”)。皮钦语在外来者的经济文化不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只是一种短暂的语言现象。
特例介绍
1.旧上海“洋泾浜”
在旧中国,人们往往用“洋泾浜”这种说法来指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特别是英语。
含义
实实在在的洋泾浜,是一条英法租界上的分界河,也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
除此意义之外,因上海道与租界的协约多以《洋泾浜××章程》而命名。所以,洋泾浜也泛指洋场和租界。
上海租界设立后,原来在香港、澳门、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随之一些作为买办和职员的广东人也到了租界。他们用粗通的英语充当贸易中间人,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Yang King Pang English)”。
同时上海其他籍的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达交道,纷纷学习英语。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直接就叫《洋泾浜英语手册》。所以洋泾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译的英文。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
特点
1)洋泾浜英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
2) 洋泾浜英语的语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
3)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
4) 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
5)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就是没语法,即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
贡献:在我国,洋泾浜英语曾经存在近二个世纪之久,并在近代对外贸易、外交和文化接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极为深远。作为通事用语,它成了当时通事们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必要工具。
2. 现代“洋泾浜英语”
现代社会在中国学生当中日益盛行的新“洋泾浜”英语,也即“怪味英语”或“怪调英语”,是中国学生在语音层面上出现的在英国英语中夹杂美国音或在美国英语中夹杂英国音的一种不伦不类的英、美语“混血儿”的现象。
附录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两者之间的语音区别:
2) 非重读字母e,在英国英语中读音是[ɪ],而美国人却常读[ɛ]。如美国人将except读作[ɛkˈsɛpt],英国人读为[ɪkˈsɛpt]。
3) 词尾ile在美语中读作[ɪl]或[əl],而英国人读为[aɪl]。比如:hostile在英国读作[ˈhɒstaɪl],在美国读作[ˈhɑstəl]。
4) 有时使用相同的音标,但发音情况却不同。例如,当清辅音[t]夹在两个元音之问,前一个是重读元音,后一个是非重读元音时,如writer,美国人习惯将清辅音浊化,所以writer和rider发音几乎相同。
6) 有些词虽在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中词义和拼写相同,但是发音不同,如tomato:[təˈmɑːtəʊ] (英音)/ [təˈmeɪtoʊ](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