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胀气(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而不能排出)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肠胀气
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而不能排出
病因
总述
肠胀气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腹部手术,也可见于腹膜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在进食过多产气食物或吞入大量空气后也可导致肠胀气。
症状起因
1、胃肠疾病
2、肝、胆、胰腺疾病
3、腹膜疾病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癌等。
4、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硬化症等。
5、急性感染性疾病
毒血症、败血症、中毒性肺炎、肠伤寒等。
6、其他疾病
肠胀气具体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类:
1、吞入空气过多:吞气症、精神因素或某些胃肠道疾病可吞入大量气体;大量饮水或进食太快时也容易吞入空气;婴儿过度哭闹也会吸入过量空气。
2、肠道排空障碍:肠梗阻、肠壁张力或动力减弱时,过量气体可积聚于肠道。
常见疾病
胃炎、急性胃扩张、胃癌、肠结核、肠梗阻、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癌、心绞痛、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硬化症、毒血症、败血症、中毒性肺炎、肠伤寒、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低钾血症、黏液性水肿、营养不良等。
检查
体格检查
肠胀气可见腹部膨隆,严重时可出现胃肠型、蠕动波;触诊可有腹部疼痛;叩诊腹部鼓音明显;肠梗阻、肠麻痹等疾病可出现肠鸣音异常;肛门指诊有助于发现肛门、直肠部位的病变。
治疗
预计治疗
肠胀气的治疗原则是排除气体和促进肠蠕动。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然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严重腹胀患者需采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措施。
治疗方法
1、原发病治疗
大部分器质性疾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1)急性胃肠炎
①一般治疗:尽量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②对症治疗: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解痉药,如颠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
(2)急性胃扩张
(3)肠梗阻
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2、一般治疗
饮食结构和日常作息的调整。
3、药物治疗
4、特殊治疗
对严重腹胀的患者,根据病情可采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措施。
相关药物
颠茄、蒙脱石散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胃肠道内气体排出障碍等,并结合相关的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常需要排查患者是否有胃炎、急性胃扩张、胃癌、肠结核、肠梗阻、肝硬化、肝癌、慢性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
一般起病较急,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发病,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为中上腹胀满不适、疼痛,以至剧烈的腹部绞痛,厌食、恶心、呕吐,因常伴有肠炎而有腹泻,大便呈水样,严重者可有发热、呕血和(或)便血、脱水、休克和酸中毒等症状。
2、急性胃扩张
患者发病初期觉上腹饱胀、上腹或脐部疼痛,一般为持续性胀痛,可有阵发性加重,但多不剧烈。继之则出现呕吐,为胃内容物,呕吐物常为棕褐色酸性液体,隐血试验阳性。患者自觉口渴、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肠梗阻
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且腹胀多不对称,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严重者可出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肠鸣音从亢进转为减弱。
4、肝硬化
5、结核性腹膜炎
本病多数起病较缓,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伴有倦怠、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6、慢性胰腺炎
腹部胀痛,多位于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两肋,坐起或前倾有所缓解。可伴有纳差、厌油、消瘦、脂肪泻等。晚期慢性胰腺炎因脂肪泻可有营养不良的表现;若急性发作,则可出现中至重度的上腹压痛。
日常
护理原则
1、指导患者调整日常饮食。
2、去除引起肠胀气的原因。
3、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病情允许时,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卧床患者可做床上活动或变换体位。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肠胀气。
4、轻微胀气时,可行腹部热敷或腹部按摩。严重胀气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或行肛管排气。
预防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
[1]
肠胀气 ·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引用日期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