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汉语词汇)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耳蜗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汉语词汇
位听器官内耳骨迷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耳蜗是一螺旋形骨管,绕蜗轴卷曲两周半。由蜗轴向管的中央伸出一片簿骨,叫骨质螺板。耳蜗外壁有螺旋韧带。
骨质螺旋板的游离缘连着一富有弹性的纤维膜,称为基底膜,延伸到骨管对侧壁与螺旋韧带相接。把耳蜗骨管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两管中充满外淋巴液。前庭阶的一端为前庭窗,鼓阶一端为蜗窗。两部分在蜗顶处的蜗孔相通。在骨质螺旋板近底处有一薄膜,称前庭膜,由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韧带围成膜质蜗管,管中充满内淋巴液。螺旋器(Corti氏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的上方有盖膜,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盖膜,盖膜又触动了毛细胞,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位神经而传到听觉中枢。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耳蜗 |
外文名 | Cochlea |
结构 | 内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
拉丁学名 | 蜗牛壳 |
位置 | 颞骨深处 |
组织器官
内耳:位于颞骨内,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迷路内充满淋巴,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叫外淋巴,膜迷路内的叫内淋巴。迷路内前向后分为三部分,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前庭阶通向中耳的小孔,即前庭窗;鼓室阶通向中耳的另一个小孔,即蜗窗。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处还有一斜向外直达外侧壁的薄膜,称前庭膜。前庭膜与基底膜之间的膜性管道称为蜗管,是迷路的一部分。基底膜是由长短不同的纤维并列连接而成,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纤维较短,顶部纤维较长。基底膜上排列有毛细胞,是声音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相连,毛细胞上还有盖膜。基底膜感受的声波频率为每秒20~20000赫兹。声波经过外耳道振动鼓膜,然后通过听小骨的活动传到前庭窗,引起前庭阶内的外淋巴振动,进而使前庭膜与内淋巴振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同盖膜冲击,引起毛细胞兴奋,冲动经耳蜗神经上行,再经中脑下丘到内侧膝状体,最后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形成听觉。当外耳或中耳失去作用时,声波可经颅骨传到内耳而产生听觉,这称为骨传导。但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并不重要。
耳蜗
前庭和半规管前庭为骨迷路的中部,位于半规管与耳蜗之间,其中有两个相通的膜性小囊,较大的叫椭圆囊,较小的叫球囊。两囊各有一个囊斑,毛细胞在囊斑内,囊斑表面有钙质结晶体,称为耳石。当人体做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或头的位置发生改变时,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耳石便牵拉并刺激毛细胞,使其兴奋。神经冲动传入延脑及小脑,反射性的引起姿势反射,以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还有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以产生位置感觉或变速感觉。半规管共有三条,分别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各呈半圆形,开口于前庭。每个半规管均有一个较大的膨大部分,称为壶腹,其中各有一个隆起,称壶腹嵴,嵴上有毛细胞。当头部做旋转变速运动时,内淋巴刺激毛细胞使其兴奋,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一方面引起姿势反射,以维持身平衡;另一方面还有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引起旋转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从事直线或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使前庭核和小脑产生强烈反应,引起姿势反射障碍和植物性机能紊乱,如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
参考资料
[1]
正常人耳蜗蜗轴的方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20-03-19]
相关合集
人耳的构造
共8个词条1027阅读
耳蜗
汉语词汇
椭圆囊
椭圆囊(utricle)属内耳迷路的一部分,位于前庭的后上方,为一个微扁而略长的椭圆形囊。其后壁有五个开口,通膜半规管,前壁有一小管通球囊。囊内有内淋巴液,与球囊、膜半规管相通。囊底有一处黏膜增厚,形成斑状隆起,称椭圆囊斑。椭圆囊斑由一层结缔组织、一层上皮和耳石膜形成。耳石膜为复盖在上皮表面的一层厚的蛋白样胶质膜,其浅层含碳酸钙。
镫骨
镫骨(stapes或stirrup)是镫形状的小骨,是听小骨(ossicles)的一个,附着于耳蜗的卵圆窗(oval window),功能是转化音波为可听的声音。在人体中它是最小和最轻的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