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中医病名)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19
子痫
中医病名
子痫是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的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的抽搐。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五种状况之一,也可以是子痫前期紧急严重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有良好产前护理设施的国家或地区,子痫发生率很低。例如,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报道子痫发生率为1/2000~1/3000,英国为4.9/10000。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率从l/100~1/700。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障碍、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损伤、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等有关。子痫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产后等不同时间,不典型的子痫还可发生于妊娠20周以前。可表现为抽搐、面部充血、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昏迷、肌肉僵硬等症状。治疗在给予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控制血压等治疗,抽搐控制后适时终止娠妊。可合并或并发胎盘早剥、吸入性肺炎、肺水肿、心肺功能停止、急性肾衰竭、脑出血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长时间的频繁抽搐,可导致深昏迷,危及母婴生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子痫 |
症状表现 | 抽搐、面部充血、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昏迷、肌肉僵硬等症状 |
就诊科室 | 妇产科 |
原因 | 可能与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障碍、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损伤、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等有关 |
是否传染病 | 否 |
是否遗传 | 是 |
收起
简介
- 英文名称:Eclampsia of Pregnancy
- 又称:妊娠痫证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临床分科—妇产科
古籍摘选
- 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也。(《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诸候》)
名词解释
- 以妊娠晚期、临产时、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则昏迷不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 子痫是指孕妇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忽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动,全身强直,稍刻就醒,醒后复发,甚者昏迷不醒的病证,又称“妊娠痫证”。
疾病特点
- 常发于妊娠晚期、临产时、新产后。
- 常由子晕、子肿发展而来,发病前常有头目眩晕,视物昏花,甚至失明,浮肿,小便短少等表现。
- 发病时忽然昏倒不省人事,少顷即醒,又若常人,醒后复发,甚者昏迷不醒。
病因病机
- 多由于素体肝肾阴不足,怀孕后阴血亏虚,阴虚阳偏盛,致肝风内扰,虚火向上,引发心火,风火相动所致。
现代医学范畴
- 现代医学中妊娠高血压疾病中的子痫,可参考本病治疗。
病证鉴别
- 癫痫:子痫主要与妊娠合并癫痫发作相鉴别。癫痫患者既往有发病史,一般没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症状和体征。发作时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开始就出现全身肌肉连续性收缩。而子痫患者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前有先兆症状。
治则治法
- 子痫者,治以平肝潜阳,滋阴清热。
- 方用羚羊角散,天麻钩藤饮等。
- 若抽搐不止,昏不识人,配合针灸治疗。
预防调护
- 该病防大于治,尽早确诊与治疗对控制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 子痫护理更重要,应给患者提供单人居住的房间,避声和光刺激,床旁边加护挡,防止患者摔倒。
- 昏迷期间禁止饮食。
参考文献
- [2] 谈勇。中医妇科学。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