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丁(美国物理学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0
约翰·巴丁
美国物理学家
基本信息
外文名 | John Bardeen |
出生日期 | 1908年5月23日 |
去世日期 | 1991年1月30日 |
国籍 | 美国 |
性别 | 男 |
展开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23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程系学习,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位,去古尔夫研究实验室,研究地球物理学三年。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他又去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生,钻研数学和物理学。在那里,尤金·魏格纳(Eu9enewi9ne r)把他领入了固体物理学的大门,正是在这个领域里,巴丁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35年到1938年期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并于193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约翰·巴丁
个人生活
1938年与麦克斯韦结婚,婚后育有两子一女。业余时间巴丁喜欢旅游和打高尔夫球。
主要成就
由于工业上各种电子管如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和五极管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在物理学中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做电子学。借助于各种电子管和适当的电路,很容易实现整流、小信号的放大和产生各种频率的无衰减的电振荡。在电子管中,在不同电极间电的输运是靠真空中的自由电子完成的。但在固体物质中,电荷的输运要复杂得多。纯金属都有很好的导电性,电荷输运是靠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完成的。在半导体中,例如掺微量杂质砷(或钢)之类的N型或P型)半导体,电流是靠电子(或空穴)来传导的。后来又发现半导体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整流作用。对半导体现象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开拓了物理学的又一重要领域,即半导体物理学。由于这门学科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所以从四十年代开始,许多工业部门和研究部门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和布拉坦已经开始研究半导体材料及其在电子技术中应用的可能性问题。
1945年,巴丁很快参加了这项工作,并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提出一个关于电子行为性质的假设,指明了达到理想固体器件的途径。他们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巴丁的这个假设下发现,与电极接触的特定排列的半导体层,如PNP或NPN排列,不但能起整流作用,而且还可以放大电流或电压。这样,他们三人终于在1947年末发明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用来代替笨重易碎且效率很低的真空管。他们将这种器件定名为“Transferre sistor9,后来缩写为“TranslstorV,中译名就是晶体三极管。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称为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在外加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发射极发射载流子(电子或空穴),这些载流子很小一部分流入基圾,绝大部分流入集电极。如果用微弱的外加信号控制基极电流,那么小的暗电极电流变化会引起大的暗电极电流的变化,这就是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晶体管比普通电子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例如功耗低、尺寸小、寿命长等。晶体管的出现引起了电子技术的一场大革命,出现了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分立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规模、大规模和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约翰·巴丁授课
BCS理论
后来,巴丁又与库珀和斯里弗密切合作,在1957年提出BCS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其中至少包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没能解释的超导现象。Bcs是他们三人的姓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的字首缩写,而BCS理论就是巴丁—库珀—斯里弗理论。他们三人堪称科学史上老年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相结合的典范。
大约在1950年,美国标难局的E.麦克斯韦(E.Maxwell)和拉特格斯大学的塞林(B.serin)领导下的一个小组分别独立发现,某一金属出现超导性时的温度是与这个金属的原子量成反比例的。塞林打电话给巴丁,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巴丁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想到必须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包含在内,即必须考虑金属晶格中的原子对传导电子的效应。但是,这些早期的尝试未能成功地解释超导性。
1956年,年仅二十六岁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副研究员库珀指出,金属中具有费米能级附近能量的两个电子,彼此松散地吸引对方,会形成一种共振态,叫做一个“库珀对”。下一年,巴丁和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斯里弗把库珀的想法应用于多个电子,指出所有传导电子如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合作状态。按照这个模型,在金属中正常移动的自由电子是成对稻合的,并同金属品格相互作用。这些电子对具有共同的动量,它们并不随意地受个别电子随机散射的影响,所以,有效电阻是零。自从量子理论发展以来,BCS理论被称为是对理论物理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由于BCS理论的指导,超导体已可以在稍高的温度下形成,制成了这样的超导合金。因此,对超导性的神话般的研究已导致种种实用成果,如超导磁铁、超导体电子计算机,功率传输线等。美国IBM公司集中了很大力量,已使超导计算机得到了很大发展。
约翰·巴丁相关书籍
社会任职
约翰·巴丁,1959—1962年间,任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社会活动
参考资料
[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巴丁出生 · 历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2014-05-23]
[2]
全世界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 搜狐[引用日期2021-04-05]
人物关系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老师
相关合集
电信技术的先驱人物
共23个词条3247阅读
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
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英语:Edwin Howard g,1890年12月18日-1954年1月31日)是一位美国无线电工程师,调频广播技术的发明者。
约翰·罗杰·贝尔德
英国工程师及发明家
约翰·巴丁
美国物理学家
查看更多
普林斯顿大学的知名科学界校友
共35个词条1442阅读
亚瑟·霍利·康普顿
美国物理学家
克林顿·戴维孙
美国物理学家
埃德温·麦克米伦
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年9月18日-1991年9月7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东多比奇,著名化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因领导发现多种化学元素于1951年同伯克利同事西博格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查看更多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诺奖
得主
共19个词条393阅读
约瑟夫·厄尔兰格
约瑟夫·厄尔兰格(Joseph Erlanger,1874年1月5日-1965年12月5日)逝世于密苏里州的圣露意丝。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由于发现了多种不同的神经纤维,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Herbert Spencer Gasser,1888年7月5日-1963年5月11日)是一位美国生理学家,于1944年因为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研究,而获得194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约翰·巴丁
美国物理学家
查看更多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共192个词条1.8w阅读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荷兰物理学家
塞曼
荷兰物理学家
查看更多
现代物理学相关研究者名单
共46个词条3022阅读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物理学家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荷兰物理学家
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
德国物理学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