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安徽省湖泊)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0
巢湖
安徽省湖泊
巢湖(英文名:Chaohu),又称南巢、居巢湖、金湖,俗称焦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省境内最大的湖泊。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巢湖
英文名
Chaohu
别名
南巢、居巢湖、焦湖、金湖
地理坐标
31°25’-31°43’N,117°16’-117°51’E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
1.35万平方公里
湖泊类型
河成型湖泊
平均深度
2.89米
湖泊长度
东西长55公里
湖岸线长度
周长176公里
所属水系
长江水系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间,地理位置为北纬31°25’-31°43’,东经117°16’-117°51’之间,由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二市三县环抱。巢湖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1公里,常年平均水位8.37米,面积780平方公里。湖岸线周长176公里,平均水深2.89米,容积20.7亿立方米。
巢湖位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巢湖断陷盆地南部,形成于更新世发育的河谷平原上,距今约一万年,属于河成型湖泊。其水源主要来自大别山区东麓及浮槎山区东南麓的地面径流,现有大小河流35条,分布呈向心状,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炯炀河等,注入湖水量最大的是杭埠河,约占总入湖水量的60%左右。巢湖出湖经裕溪河、牛屯河与长江连通。河流源近流短,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属于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15~16°C,活动积温在4500°C以上,无霜期为224-252天,季节分明,年气温较差25°C以上,平均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最大年为1450毫米,最小年为630毫米。
巢湖是中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为中国十大商品鱼类的生产基地之一,旧有“巢湖360汊,汊汊有鱼虾”之说,出产的银鱼、虾米、螃蟹被誉为“三珍”。
名称由来
巢湖(英文名:Chaohu),旧写缫湖、或勦湖,又称南巢、居巢湖、焦湖、金湖。《辞海》解巢湖:“湖呈鸟巢状”,由于整个湖区酷似鸟巢而得名,也有说法为因有巢氏居住而称为巢湖。又称为金湖,来源《舆地记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巢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的记载。当地人俗称焦湖,因神话人物焦姥而得名。
位置境域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间,处于北纬31°25’-31°43’,东经117°16’-117°51’之间,由合肥市、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二市三县环抱,以姥山岛与忠庙一线为界,可将巢湖分为东、西二湖。西湖位于湖体西北,水域较浅;东湖水面宽广,水域较深。
巢湖湖岸线总长176千米,其中巢湖市93.7千米,庐江县26.9千米,肥西县19.5千米,合肥包河区16.1千米,肥东县18.8千米。沿湖堤防总长106.43千米,其中合肥包河区13.5千米,肥西县17.05千米,肥东县10.62千米,庐江县16.92千米,巢湖市48.34千米;高坡岗地69.57千米。沿湖万亩以上大圩堤长54.09千米,大圩面积349.99平方千米,中小圩堤长53.35千米,中小圩口面积40.96平方千米。巢湖流域涉及安庆岳西县,六安舒城县、金安区,合肥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包河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庐江县、巢湖市,马鞍山含山县、和县,芜湖无为县等五市十五县(区)。巢湖闸上面积为9153平方千米,闸下面积为4333平方千米。
成因
巢湖的形成
巢湖地区地处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其西北为华北板块,东南为扬子板块,西南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巢湖及其流域主要轮廓是由距今1.34亿年~300万年间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奠定与形成的。在距今1.1万年晚更新世之后,巢湖盆地受大别山的拱曲掀斜运动和断层陷落,地面产生不等量下降,才形成巢湖湖盆。巢湖东半湖由于东北向郯庐断裂系在新生代的重新活动,先行形成构造凹地,积水成湖;其后由于北西向断裂的活动,西部断陷形成巢湖西半湖,两者合二为一形成单一湖泊湿地。
巢湖的演变
在构造控制、泥沙淤积以及人类的围湖造田等共同作用下,巢湖逐渐萎缩形成现今的湖泊形状。巢湖雏形大约在晚更新世开始沉降形成,至晚更新世末,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初始形成的巢湖湖盆比现在要大得多,西半湖远大于东半湖的面积,湖泊范围西至六安市的双河镇,北至合肥市的大兴镇,南至庐江县金牛镇,东至巢湖市的夏阁镇。
距今8500~5000年间,这个阶段巢湖区域气候转暖,降雨量充沛,面积达到了鼎盛时期,约为2123平方千米。范围为北至合肥大兴镇,东至巢湖市的夏阁镇以北地区,西至六安双河镇,西南至舒城县马家河口镇,此时的巢湖湖盆范围达到最大,湖汊多。距今3600~2800年间,气候又变得较为干冷,造成湖盆面积缩小。湖盆面积约为1383.93平方千米。由于气候变化,湖盆收缩,人类活动向湖沼地区推进,湖盆水面开始缩小。范围为北边至合肥市大兴镇,西退到舒城桃溪镇之东,南退到庐江县金牛镇,东到巢湖市夏阁镇。到了东汉末年至距今约400年~350年,古人类活动向湖推进,湖泊萎缩,北到合肥大兴镇,西到肥西三河镇,南到庐江石头镇,东到巢湖市柘皋镇,湖泊面积缩小到1114.61平方千米。到了宋代之后至距今350年~200年,巢湖面积缩小到829.96平方千米,人类开始大量围湖造田,特别是庐江、肥西两县,原湖湾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们未围垦之前为巢湖四大湖湾,后经河川泥沙的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滩地。这种现象到了清代尤为强烈,湖泊面积缩小到今天787平方千米,形成了今天的湖貌,巢湖由此进入了现代发育阶段。
地理特征
气候
巢湖属于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15~16°C,历史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零下15.7℃,活动积温在4500°C以上,无霜期为224-252天,季节分明,年气温较差25°C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雨季5-8月降水量占比为51%,最大年为1450毫米,最小年为63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9.2亿。巢湖6、7月份为梅雨季节,雨量集中,较大地面径流常导致洪涝灾害经常发生;巢湖流域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平均风速4.1m/s,年大风(≥18m/s)出现的日数为20.8天。多年平均湿度为77%,最大湿度81%,出现在3月,最小湿度70%,出现在10月;巢湖流域的平均气压为101400Pa,平均湿度为77%。
近300年以来,巢湖流域气候经历了两个相对温暖时期即1710年~1780年、1890年~1970年、1个相对寒冷时期即1780年~1890年和一个增温阶段即1970年~2003年。在1710年~1780年巢湖流域是一个相对较温暖的阶段,但气候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中间出现1个相对寒冷的时期,大约在1730~1750年;在1780~1890年巢湖流域是一个相对较寒冷的阶段,此时气候具有波动性,中间出现2个相对气温较低的时期,大约在1810年~1840年和1860~1890年;1890年~1970年巢湖流域是相对较温暖阶段,其中,1890年~1940年是一个变暖的过程,暖锋大约出现在1940年,此后气候相对转冷;1970年~2003年,巢湖流域是相对较温暖阶段,1970年是一个相对较冷的时段,而1970年末气候又再次迅速转暖。
地质
巢湖地跨华北、华南两个板块,地质构造复杂。华北板块为巢湖流域的北部地区,晚元古代至早三叠世为板内沉积时期,早三叠世为陆相沉积环境,其后全区隆起。华南板块为巢湖流域的南部地区,其处于扬子地台,晋宁运动形成了变质基底,震旦纪-早三叠世为板内盆地沉积时期,期间构造运动以差异性升降为主,在加里东晚期地台抬升,缺失了早中泥盆世的沉积。从印支期-燕山期开始,流域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时期。印支期主要为褶皱运动,燕山期主要为断裂活动,同时该期褶皱变形更加强烈,基本奠定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和东-西向隆起、坳陷、及不同程度的断裂、推覆构造。到了喜马拉雅期,地壳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特别到了晚第三纪,郯庐断裂带以东总体上升,以西相对下降,在流域内东部地区走向北东-北北东向,东侧阙集群、张八岭群组成隆起,西侧为侏罗纪以后的陆相盆地,构成了东隆起西沉降的格局;在流域内西部地区庐江以南,断裂带的西面由大别山群和宿松群组成的隆起,东部主要为第三系构成的盆地,具有西隆起东沉降的特点。
巢湖地层以沉积岩为主,最老的为古生界奥陶系,依次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以及侏罗系等最新的是第四系的现代堆积物。巢湖流域内大面积出露第四纪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粘土、亚粘土,出露岩石主要分布在巢湖四周的低山和低山丘陵区。从地质历史演化来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距今74亿年的早古生代。此时区域为浩瀚的海洋,动物主要为无脊椎动物、三叶虫、腕足类等,植物主要为藻类。②距今43.5亿年的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加里东运动整体抬高了该区地形,形成古陆,植物主要为裸子、蕨类植物。③距今3.5~2亿年,历经石炭、二叠纪和三叠纪的早中期。此期发生海西运动使得地壳下降,海水逐渐淹没造成陆地面积减小,成为浅海环境。海洋生物繁盛,出现了高大的蕨类和少数裸子植物。在这个时期的后期,是该区最后一次海洋环境,由浅海环境逐渐下沉为海洋。④距今2~1.95亿年的三叠纪后期。印支运动使本区沉积岩层被挤压褶皱,抬升隆起,海水逐渐退去,结束了海洋环境,基本形成巢湖区域地形大势。
地形地貌
巢湖地形地貌主要是由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所引起的,周围有银屏山、冶父山、大别山等低山丘陵环绕,呈现出南北窄,东西长的空间分布特征,地形地貌表现为西南方向高、东北方向低,中间低洼平坦,滨湖区域则是平原区域,远湖区通常是低丘岗地区域。巢湖湖泊形态呈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南突出成凹字形,状如鸟巢。
巢湖地形地貌类型主要有滨湖地貌、湖岸地貌和湖盆地形三大类。
滨湖地貌
滨湖地貌包括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和西部剥蚀壑邱阶地区。
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
包括柘皋河以西至厝镇一带,受到台拱两侧的郯鲁深断裂带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边丘陵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地垒构造。由于抬升和河流侵蚀,形成了高度约20-50米的阶地。中、下更新统处于上升剥蚀阶段。山顶有1200米高。
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
是海拔为三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在中晚更新世纪发育在砂页岩基础上,由于湖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西部剥蚀壑邱阶地区
是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由于地表受拱曲掀斜运动的影响和水流的冲刷,形成了岗冲交错,起伏不平的波状平原,河流和阶地明显向湖区倾斜,地面高度约7-9米。
湖岸地貌
湖岸地貌依据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分为石质湖岸、砂(沙)土质湖岸、黏土质湖岸、沼泽湖岸。
石质湖岸
石质湖岸是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岩壁较短,发育有浪蚀穴,如青龙嘴、龟山嘴、黑石嘴等。
砂(沙)土质湖岸
沙土质湖岸由于土质疏松,一般在湖流和波浪的短期冲刷下,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得湖岸线日趋稳定。巢湖湖岸多为这种地貌。
黏土质湖岸
黏土质湖岸的湖岸线平直少湾,较为稳定。主要分布在烔炀河口以南至芦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带。
沼泽湖岸
沼泽湖岸分布在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带。
湖盆地形
巢湖湖盆平坦,平均底坡为0.9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海拔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海拔一般在5.5米以上,湖岸线曲折。水下三角洲多出现在入湖河口。
水文
巢湖的水源主要来自大别山区东麓及浮槎山区东南麓的地面径流,目前有大小河流35条,分布呈向心状,河流源近流短,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巢湖在汇集南、西、北三面来水之后,在巢湖市城南出湖,经过裕溪河向东南流至无为县裕溪口处注入长江,当洪水较大时,也可通过牛屯河分洪道入江。巢湖流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其中巢湖闸以上来水面积9153平方千米、巢湖闸下4333平方千米。从巢湖闸上入湖的支流主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这些河流呈放射状汇入巢湖。裕溪河是连通巢湖与长江的主要通道,在其进出口分别建有巢湖闸和裕溪闸两座大型水闸,控制着巢湖和巢湖闸下的内河水位。巢湖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湖底高程一般为5.0~6.0米,正常蓄水位达8.00米时,湖面面积为755平方千米,容积17.17亿立方米;设计防洪水位12.50米时,相应湖面面积780平方千米,容积52.0亿立方米。上述河流可以划归为5个相对较小的河流水系,即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
杭埠河-丰乐河水系
杭埠河属于放荡性河流,河床截沙量极高,流量变化幅度较大。面积1970平方千米,全长139千米,位于巢湖南西部,流向为由南西向北东,其源头为大别山北坡低山区,蜿蜒曲折于山谷之中。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剧烈,中下游河床开阔,但河道弯曲。丰乐河位于巢湖西面,发源于六安市横塘岗豪猪岭,从双河入舒城县和肥西县,自西向东在三河同杭埠河汇合后流入巢湖。面积2080平方千米,河流全长112千米,上游河流宽约30米,而中、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宽约100米。
派河水系
流域面积571平方千米,全长60千米,河流宽度为30-70米,高程为57米,降水量大。其上游为防虎山北麓丘陵岗地,河槽深而坡陡,下切剧烈,中下游以冲积平原为主。
南淝河-店埠河水系
南淝河-店埠河水系处于巢湖西端北部,流域面积为1700平方千米。其中,南淝河发源于肥西县将军岭等丘陵地带,全长10千米,主要由店埠河、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等河流组成。店埠河是南淝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肥东县元盯乡丘陵岗地,全长48.5千米,沿途与10余条小溪性河流汇合后于肥东县cha口淝南河交汇流入巢湖。
柘皋河水系
柘皋河位于巢湖东北面,由北向南流向,发源于浮槎山东麓清水涧,流经柘皋镇,至河口村入巢湖。流域面积541平方千米,全长37千米,流域内多以丘陵岗地为主,但下游拓皋镇南部以下为冲积平原。老河道河岸崩塌严重,入湖河口因淤积堵塞而多次改道。
白石山河水系
白石山河处于巢湖南部,自南向北流向。流域面积840平方千米,主干河道长12千米。上游有罗埠河、金牛河、马槽河三河由西向东汇于白石山河,呈爪状。
土壤
第四纪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粘土、亚粘土大面积出露在巢湖流域,并且由于地貌类型和成土母质的不同,巢湖所形成的的土壤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红壤土、棕壤、石灰土、紫色土、黄棕壤等。水稻土分布在丘岭岗地、低山区、冲击平原以及巢湖沿岸和主要河流两侧,潴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巢湖的沿岸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沿岸两侧,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山河冲积物与湖相沉积物;潜育型水稻土分布于丘陵岗冲及低山区山谷间,其成土母质为山河冲积物、沟谷堆积物,侧渗型水稻土分布于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冲平缓处及低山区底部平坦处,其成土母质为沟谷堆积和下蜀系黄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和丘岭岗地,成土母质为紫色火山岩系的风化物。黄棕壤主要分布在岗冲丘陵相间地带,成土母质为酸、中性岩类风化物和下蜀系黄土。棕壤、黄壤石灰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
生物
巢湖流域的植物属于常绿阔叶混交林、北亚热带落叶林带。常见的树种有黄檀、黄连木、三角枫、栓皮栎、刺槐等;灌木种类有白檀、小叶女贞等;草本植被有毛茛科、蔷薇科。人工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侧柏林、黑松等;自然植被主要有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有芦苇、荻、茭笋、红草、酸模叶蓼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主要集中在大兴圩、兆河口、东口门-巢湖闸-龟山等地。此外,巢湖流域内种有农作物,实行一年两熟制,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
巢湖为全国十大商品鱼类的生产基地之一。“巢湖三鲜”即银鱼、白虾、湖蟹赫赫有名。红鲌,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鱼类是巢湖优质鲜群种。巢湖沿岸有大面积的水田和沼泽地,可见部分鸟类在此活动。冬季和春季的优势种群为扇尾沙雉、凤头麦鸡和红脚鹤鹬等,常见种群为白腰草鹬、林鹬、乌脚滨鹬、尖尾滨鹬、红嘴鸥等,稀有种群有苍鹭、大白鹭、赤麻鸭、灰斑鹤、大沙雉、针尾沙知等。夏季的常见种群为池鹭,偶尔会出现小白鹭、剑遗址鹭、灰头麦鸡等。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已升至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已达303种。棉凫、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一大批珍稀鸟类重现巢湖。
有学者在2018年调查巢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8种,隶属6门26科60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14科30属68种,占总种类数的57.63%;硅藻门为5科11属20种,占总种数的16.95%;蓝藻门为3科12属15种,占总种数的12.71%;裸藻门为1科4属11种,占总种数的9.32%;隐藻门2科2属3种,占总种类的2.54%;而甲藻门种类最少,为1科1属1种,占总种数的0.85%。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40种,其中枝角类、桡足类各9种,轮虫24种,纤毛虫98种。共鉴定底栖动物16种,主要种群有尾鳃蚓属、水丝蚓属、颤蚓属等。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8目15科,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刀鲚、鲢、鳙等。
环境问题
水污染形势严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口快速扩张,流域城镇化尤其是合肥市区快速发展对巢湖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城市生活污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多,即使进行深度处理和排放,巢湖仍将长期面临水污染压力。巢湖支流派河、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河流水质严重超标,污染负荷的不断加重,并且湖水封闭加剧了营养物质在湖内滞留,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给巢湖生态修复带来压力。目前巢湖湖区富营养化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西半湖水体富营养化尤其严重,多次出现蓝藻爆发,巢湖水环境现状仍较为严峻。
地质灾害频发
巢湖流域水系发达,多雨季节降雨量大,再加上地质、地貌等环境条件复杂,在人类的干扰活动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如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现象出现。并且多数地质灾害属于突发性灾害,破坏性强、危害大,不仅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而且严重威胁到人民财产安全。同时过度围垦圈圩导致湖泊和环湖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减少了巢湖流域的蓄洪空间,影响了整个区域的防洪安全。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随着巢湖、裕溪河控制闸建成后,长江入湖水量大幅减少,水文节律改变,湖区流场减弱,湖区水位变幅减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湖泊沿岸湿地晒滩条件丧失,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其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0%锐减为1.54%,沉水植被几乎消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类洄游通道被阻隔,巢湖鱼类等生物多样性下降,种群和品种减少,导致巢湖生态系统趋向单一化,严重影响了全流域的经济发展。
风景名胜
龟山公园景区
龟山公园景区位于巢湖市西郊五公里的巢湖北岸处,岸线长度约1800米,占地面积10万平米,山高126米。景区主要包括龟山、龟山休闲广场、龟山湿地等。由于龟山外形上像巨龟而得名,是巢湖三龟(令两龟为南岸吕婆店龟山、湖东钩鱼台龟山)之首。龟山的突兀湖中,有一道U形港湾,风光秀丽,以前是海军训练的基地。游客漫步于龟山公园景区,不仅可以凭栏观赏湖水,走下栈道戏水,还可以登顶龟山瞰水,领略湿地生态风光。
银屏山景区
银屏山景区位于巢湖市南郊重延群山之中,因山上有一块巨石,颜色像白银,形状似花瓶,故名银屏山。山脉长2.8公里,主峰海拔508米,为巢湖市境内最高峰,有着“岱山高,不过银屏半山腰”的说法。银屏山景区是一个集奇花(千年白牡丹)、怪洞(银屏山仙人洞)、古寺(龙兴寺)、名亭(牡丹亭)于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神秘峡谷跌宕起伏,曲径通幽。每年四月举办的巢湖牡丹观赏节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景区内悬崖绝壁岩石缝里,生长着一株苍劲翠拔的野生千年白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嫣然绽放,花开多少、花期长短,与当地气候息息相关,能报丰兆吉,预知年成,因此被当地百姓誉为“天下第一奇花”。牡丹花下的仙人洞是石灰岩溶洞,相传为吕洞宾或邑人崔在此得道的地方,又称为“崔仙洞”,洞分黑、白二洞,白洞宽敞,气势壮观,均高约20米,宽达80米,可容千人;黑洞曲径通幽,至今深不可测。牡丹亭三层八角,则被喻为“安徽第一亭”。龙兴寺古称“江北九华”,香火旺盛;从牡丹亭到龙兴寺已开通了观光索道。
姥山岛
姥山岛景区位于巢湖湖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距中庙3.5公里,离巢湖市、合肥市各45公里。传说陷巢州时,焦姥舍身济世,变成此山而得名。姥山是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岛,最高海拔105米,面积0.886平方千米。姥山岛素有“世外桃源,蓬莱仙境“之称,岛上三山九峰,林木葱郁,四季常青,为八百里巢湖惟一的“湖上绿洲”。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山地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山呈椭圆形。姥山岛的对岸为古中庙,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境”。山巅的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四年(1878年)续建完工,高51米,七层八角,共135级,象征“文风昌盛”,塔内砖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山腰的圣妃庙,祭祀主湖女神,始建于晋朝,庙内香客如云,热闹非凡。南麓有一处天然避风良港,以前称“南塘”,是元末抗元将领率水师屯寨姥山时修建。此外,山上还建有“望姑”、“虎上”、“望姥”、“状元”四个亭榭和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
相关文化
诗文
明-李滁《巢湖舟中晚眺》:
一群飞鸟下夕阳,柔橹声中逸兴长。雨过平湖生紫翠,天空望眼人苍茫。鸣钟烟寺藏红塔,傍水人家种绿杨。此日置身图画里,何年更羡白云乡。
巢湖之子巢湖回,秋雨潇潇雾不开。四处迷茫皆白水,一舟漂泊费疑猜。忽然楼阁空中挂,恍似仙山海上来。我拜碧霞又拜姥,红灯何日照琼台。
当代-张建《采桑子·巢湖好》:
玉波云气巢湖好,古塔峰头,四面环流。鼎立“三山”浪击悠。何年何日巢州陷,涌起庐州,水隐沉楼。遗下姥山伴万舟。
当代-吕保成《咏巢湖》:
明镜嵌姥山,九峰飘渺间。登高舒望眼,旭日挂晨帆。
兵家用地
巢湖由于地势险要,“奠淮右,阻江南”,向来是兵家练兵、用兵的主要用地。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在巢湖水域展开长达数年的“拉锯战”,孙权层层设防,最终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元朝末年,巢人俞廷玉、廖永安在湖心姥山岛建水寨,修船塘,练水师,助力朱元璋挥师渡江,为明朝建业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