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伟灵(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0
府伟灵
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府伟灵,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重庆市学科带头人。
简介
个人获奖情况:
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第一完成人)
“吴阶平医学研究”奖 1 项(排名第一)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第三完成人)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第二完成人)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6 项(第一、第二、第三完成人)
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2 项(第一完成人)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 1 项(第二完成人)
成果获奖情况:
获国家863科研基金2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和重庆市重大攻关课题2项、军队级科研课题9项
个人简介
府伟灵同志于1972年入伍,并于1979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1984年获医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被留校分配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工作。在最初的几年中,虚心向检验科老前辈学习,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了各项临床检验工作。工作之余,继续刻苦学习,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于1986年攻读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攻读第三军医大学烧伤专业,获博士学位。因科研及临床工作成绩显著,府伟灵同志分别于1994年、1996年提前晋升为副教授及教授,并自1996年任检验科主任至今。
临床工作
科研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府伟灵教授长期从事医院感染防治、战创伤感染伤的防治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将RPAD技术应用于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分型,并率先将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引入战创伤感染的治疗研究工作中。在科研工作中,府伟灵教授站在本学科的前沿,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注重创新性及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早在10多年前,府伟灵教授就与学校化学教研室联合,进行了血氨测定的组织传感器的研究工作,这就包含了府伟灵教授创新、实用、学科联合的科研意识的萌芽。近几年来,府伟灵教授将这种科研意识进一步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创性地将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立足于临床实验诊断的最终目标,进行了多学科联合的“石英压电谐振传感阵列、生物芯片及自动检测仪”的研究工作。该芯片不追求高密度,而追求在临床实验诊断中的实用性,确定以临床肿瘤、遗传性疾病及病原微生物的基因诊断及微量蛋白、激素检测为有限目标,利用微细加工技术在石英基片上制备数十个石英压电谐振传感器微阵列,并结合上不同的分子探针,与待测标本的靶分子作用后,传感器实时监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通过相应软件分析数据后得出相关靶分子的定性、定量信息。由于该项目所具备的独创性及实用性,曾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金,并于1999年列为国家科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及重庆市重点攻关课题;同时由于该生物芯片及其检测仪具有潜在的军事医学应价值,先后获得军队“九五”及“十五”重点课题和重庆市重点课题的资助。该项目至今已获得约250余万元科研经费的资助,现已完成石英压电谐振阵列生物芯片的研制及加工工艺优化的工作,并成功地研制出谐振电路,差频电路、温度补偿电路、通路转换电路、信号检测电路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及报告软件,检测仪样机已进入了调试阶段。该项目连续3次参加了“重庆市高新技术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厂家及投资商的广泛关注及投资热情,同时府伟灵被邀请在第三届“重庆市高新技术博览会”上作“基因芯片与未来临床实验室”的专题学术报告。由于府伟灵教授的辛勤耕耘,科研工作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已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外5篇),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5部,获军队科技进一步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因在感染研究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于1996年获第三届“吴阶平医学奖”。并当选为世界感染控制联盟(IFIC)委员(中国区代表)、全国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医院感染专业)副主任委员等。
府伟灵教授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并关心科室工作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在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中,根据“实验诊断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探索出“大班授课与分组病历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经常利用典型病例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临床常见病的实验室诊断技巧,能对检验报告作出合理的解释。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要求他们选课应立足学科前沿。府伟灵教授所带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有1篇获“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