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寺(日本国奈良县东大寺)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1
东大寺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7个义项
日本国奈良县东大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东大寺 |
外文名 | とうだいじ、Todai-ji |
别名 | 大华严寺 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 |
地理位置 | 日本奈良县寺庙 |
竣工时间 | 728年 |
展开
佛寺简介
建筑风格
两宋时期东南沿海地方风格明州造,即天竺样。(山门及大佛殿)
寺院前身
东大寺[日本国奈良县东大寺]
天平13年(741年)国分寺建立之诏发布,翌天平14年(742年),金钟寺被定为大和国的国分寺,更寺名为金光明寺。大佛的铸造始于天平19年(747年),“东大寺”之寺号应该是始于此时。另外,监管东大寺建设的“造东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记载为天平20年(748年)。
东大寺与各国国分寺在组织上虽然没有从属关系,但由于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主持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地方政府的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在形式上也有上下从属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此名最早出现于镰仓时代的文献里。
历史沿革
鉴真授戒
公元753年,唐鉴真和尚历尽艰辛东渡日本,在大佛殿前临时建造的戒坛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大佛殿西侧的戒坛院即是鉴真和尚平时传授戒律的场所,内设授戒室(金堂)、讲堂、僧房,规模较小。不久唐招提寺建成后,鉴真和尚移至唐招提寺,而有关人员仍在这里传授戒律。
东大寺不仅是祈祷天下太平、万民安康的道场,同时还是积极推进教理研究、负有培养学僧重任的寺院。奈良时代,法相、三论、俱舍、成实、华严、律等六宗已传到日本,东大寺六宗兼学,尤重华严。南大门上高悬“恒说华严院”匾额,卢舍那佛前有灯置于一对镜子中间,灯光层层映于两侧的镜内,表示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大佛殿内置有六座佛龛,名曰“六宗橱子”,里面安放有各宗根本经典,门上绘有各自的祖师及守护神像。
平安时代,除六宗外,天台、真言两宗的教学研究也颇为盛行,东大寺标榜“八宗兼学”。由于鉴真和尚带来的经典被广为传诵,华严教学与天台教学关系密切起来。真言密教方面,自金钟寺时代起古密教就很盛行,更有弘法大师空海及其门下在南都奈良弘传密教的基础,因此专研密教的学僧聚居于此,建立了十余所子院(院家),如弘法大师创建的真言院(821)、圣宝僧正(理源大师,醍醐寺开山)创建的三论真言兼学的东南院(875)等。
东大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天皇施封的五千户及数国的租税。随着收入的大幅度减少,为了补充财源,开始在大和(奈良)、伊贺(三重)、摄津(兵库、大阪交界处)、山城(京都)、北陆道等地 经营庄园。管理、经营大伽蓝、庄园及物资运输都缺帮手,故而新增了许多僧人,被称为众徒、大众(后称僧兵),并形成集团,在社会上势力很大。平安末期,东大寺与权力巨大的平家一门在经营庄园方面不断产生摩擦。治承四年(1180),源赖政奉命举兵,兴福寺、东大寺众徒与三井寺的众徒联手抗击,终被击败,东大寺大半毁于兵火,卢舍那大佛因大佛殿烧毁而大损。
建筑名胜
东大寺的伽蓝以大佛殿(金堂)为中心。在中门与南大门之间有东、西七重塔;北有讲堂、三面僧房、食堂,西有戒坛院,西北是正仓院、转害门;东侧有二月堂、羂索院(法华堂)、开山堂等。寺域广阔,规模宏大。
南大门
日本东大寺
金钟寺是神龟五年(728)为纪念未满周岁即夭折的皇太子基亲王而建。当时这座寺里常住僧仅9人,进行《华严经》讲座等教理研究,还举行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等古密教信仰活动。天平十七年(745)始建大佛,金钟寺被纳入东大寺大伽蓝。
东大寺东侧的法华堂(三月堂),因本尊是“不空羂索观音”而又称羂索堂。据正仓院所藏的史籍记载:羂索堂在建造大佛的准备阶段,先于中心伽蓝的主要建筑(如大佛殿、讲堂等)建成,并在始造大佛的那一年,在羂索堂僧坊开始了教学活动。
日本东大寺
二月堂之名缘于旧历二月举行的修二会。二月堂东北相传有由行基菩萨(668—749,奈良时代高僧,致力于民间弘教及社会福利事业)创建的天地院,吉祥堂、如法院、千手堂点缀左右。
法华堂作为华严宗的根本道场,是东大寺诸堂中非常重要的殿宇。时至今日,东大寺在选拔学僧时,仍在这里进行“竖义研学”(口试)仪式。二月堂是有名的观音道场,不仅修二会期间,而且一年四季香客不断。这些传统都始于金钟寺时代。
寺内国宝
东大寺历史悠久,许多建筑及佛像、佛画都是建筑史和美术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尤以奈良时代和镰仓时代的佛像为著名。
卢舍那大佛
法华堂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像,是用两年时间于天平十九年(747)完成的脱活干漆像,三目(额上有第三只眼)八臂,象征观音菩萨超现实的普渡众生的能力。中间两只手合十,另六只手的肘部都靠近躯体,设计得天衣无缝;表情端庄,富有感染力。此像造于兴建大佛的准备阶段,当时严酷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动摇人们造佛的意志,从这尊观音像中似乎可感受到人们希冀以造佛的功德来化解世间苦难的心情。
不空羂索观音像的左前方是月光菩萨像,与本尊高大坚固的造形相比,月光菩萨双手合十,身着唐服,与人身等高,表情恬适自然。面颊及双手的肌肤充分利用泥塑的特性,柔软富有弹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衣服宽大,然腰束双带,年青的躯体与自然的服饰并不是写实,而是净化每一个细节,使之融入到自然和谐的整体之中。与不空羂索观音帮助人类挑战残酷的现实生活这一人类救世主的形象相比,月光菩萨使祈祷者的心灵净化升华,把人引入清净世界。
东大寺还保存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用瓦。镫瓦(屋檐圆瓦,直径19公分)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奈良时代(710—784)东大寺创建时期制造,内侧刻有双瓣八叶莲花纹,外侧是一圈大粒连珠。中心部位是一颗莲子外环六粒莲子。此瓦是兴福寺用瓦的仿制,造形简洁,莲华纹力度感强,风格独特,所以也称东大寺式瓦,在大佛殿院、南大门及西塔遗址等东大寺境内出土了很多。
宇瓦(宽27.2公分,厚8公分)与镫瓦配合使用,也是东大寺创建时期用瓦。内侧以整齐的蔓藤花纹为主,外侧是大粒连珠,素边。中间蔓藤花纹采用对叶形宝相花纹,平淡素雅中透着变化。这种对叶形宝相花纹造型始于天平十八年(746),常见于法华堂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像等奈良时代后期的许多文物上。
鬼瓦(高50.8公分,宽44.5公分;奈良时代)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下侧圆拱形处嵌入镫瓦,椽圆眼、狮子鼻且鼻孔张开是其特点,周围的连珠及额头的锯齿纹继承了白凤时代(645—710)后期藤原宫出土的唐式瓦花纹的传统。
重要法事
因“取水”而闻名的二月堂修二会,是东大寺一年中最重要的法事活动,始于天平胜宝四年(752)东大寺开山良辨僧正的高徒实忠,其正式名称为十一面悔过法。“十一面悔过”即在十一面观音前忏悔日常所犯的过错。人有贪、瞋、痴三毒,要犯各种错误,随着心垢不断积蓄,就会迷失方向,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甚至患病。因此,要忏悔罪障,消除因自己所犯的恶业而带来的不幸和灾难,清净心身。远在修二会开始的古代,它本是为国家举行的宗教仪式。天灾、叛乱及疫病流行被视为国家大患,为消除此患,就要举行祈祷天下泰平、五谷丰登、人民幸福的活动。
为国家和万民悔过,须有特定的集团和大型仪式。因此,由僧团共同举行法会以悔过,修二会便是其中的仪式之一。僧侣被称为“练行众”,现在由11人组成,分工各不相同。授戒师、大导师、结印诵唱陀罗尼咒的咒师,及总管修二会内外杂务的堂司等4人被称为四职,其余7人名平众,而且还有许多人辅佐练行众,直接参加法会的人多达30余名。
练行众代人忏悔罪障,向观音菩萨祈福,即在观音菩萨与人之间起一种媒介的作用。修二会分前行和本行两个阶段,2月20日至28日是前行期,在戒坛院举行,称别火。练行众在此期间,告别平日的生活,清净心身,为本行做准备,如给只在修二会期间穿的纸衣纸染花纹,用纸做庄严二月堂须弥坛的山茶花,练习诵唱“声明”经(即梵歌)。别火结束的2月28日下午,练行众转移到二月堂内的参笼住宿,当日深夜开始举行本行法会。本行持续2周,分上7日和下7日,每日又分日中(白天)、日没(傍晚)、初夜、半夜、后夜、晨朝(早晨)等6个时段分别举行活动,即“六时行法”。各时唱诵的经即“声明”,因时段不同而长短、缓急有异,富于变化。这也是佛教音乐的一种,其主要部分是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的精华,唱观音菩萨名,祈愿观音菩萨慈悲济世。
初夜奉读“神名帐”。相传实忠开始六时行法时,由于奉读“神名帐”,诸国神灵竞相来到二月堂,祝福并守护行法,唯独若狭远敷明神喜欢钓鱼而迟到,幸亏在行法即将结束时赶到。若狭远敷明神非常激动,为了表达歉意,声称要敬献阏伽水。话音刚落,两只黑白鸬鹚从地上破石飞出,甘泉喷涌,香水四溢。时人用石块将它围起来,取名阏伽井。从那以后,每年旧历二月十二日后半夜,取此香水供奉观音菩萨。这就是“取水”的由来。
此外,练行众挽起袈裟和衣服,沿堂“疾走”;为了烧尽人间的烦恼,在堂内挥舞松枝球,举行名为“哒陀”的火行法;青衣女人也闪亮登场,奉读“过去帐”,极富浪漫色彩和想像力。东大寺通过举行这些梦幻般的活动,将人们重新带回一千二百年前的世界。
重要节日
每年3月1日起,奈良东大寺著名的汲水节开始了。这天傍晚7点左右,僧侣们手里挥动着巨大的火把,在二月堂的回廊内奔跑。据说如果能沾到火星,这一年内就可以躲避灾难、平平安安。这是汲水节期间最不能错过的。这项活动将持续到14日。
“汲水”在13日清晨进行,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僧侣们汲取只有这天才会在寺庙建筑前涌出的水,供献给神佛,据说这水具有医治百病之神力。
参考资料
[1]
奈良县东大寺为十五尺高大佛净尘(图)-文化艺术内容-佛教在线 · 佛教在线[引用日期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