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海(日本内海名)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1
濑户内海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
日本内海名
基本信息
外文名 | SetoNaikai |
别名 | 狭窄的海峡 |
位置 | 日本本州、四国之间 |
中文名 | 濑户内海 |
地理信息
长度 | 东西长440公里 |
展开
地理位置
濑户内海,日语作SetoNaikai。位于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之间。历史上是连接本州和九州,以及日本沟通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通道。
濑户内海
面积19,700平方公里,东西长450公里;南北宽15至55公里;平均水深37.3米;最大水深105米。有两个出口与太平洋相通;另外有一个出口(关门海峡)与日本海相连,海域范围内岛屿多达3,000多个。由于四国山地与中国山地的屏障,气候较温暖干燥,年雨量1000至1400毫米,日照长,该地区在日本气候分区属于濑户内海式气候。
一般相信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时,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而在今日内海所在地,是一个位于中国山脉及四国山脉之间的盆地。海平面在冰河时期完结后升高,使海水灌入盆地之内,形成今日的濑户内海及其中的多组群岛。
海底地貌
濑户内海风光集萃
地质上属西南日本地带,由断层陷落和海浸而成。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海中有淡路、小豆等500多个岛屿(高1米以上),成为多岛海。播磨滩、燧(备后)滩、伊予滩、周防滩等海域,岛屿稀少而海面较开阔。水深约为20~40米,鸣门海峡深达217米。涨潮时外海潮流通过东西两海峡流入,在中部燧滩附近相会,形成最高水位,落潮时又从此向两方退出,形成最低水位,潮差达4米。鸣门、来岛两海峡潮流甚急,特别是鸣门海峡潮流时速高达12海里,形成直径达15~30米的大涡流,为游览胜景。
气候特征
濑户内海的气候温暖少雨,多晴天,1月平均气温4~6℃,8月27℃左右。年降水量1200毫米(冈山)。多喜暖性植物。一般水深20-40米,鸣门海峡深达217米。气候温暖少雨,较干燥。自古航运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沿岸新兴的濑户内海工业地域,钢铁、化学、汽车、造船、石油和石油化学等大型联合企业发达,有“产业运河”之称。主要城市有广岛、吴、下关、冈山、松山、高松等。风景秀丽,鸣门海峡潮流时速12海里,发生大涡流时尤为壮观。沿岸主要部分已划为濑户内海国立公园。
资源物产
濑户内海,既无原料和燃料 资源,也无较大市场,全靠水陆运输,为典型的加工贸易地区。古代和中世纪为日本与中国交往要道,对日本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较大工业中心和港口有广岛、吴(造船、汽车等机械工业)、水 岛(钢铁、石油、石油化学联合企业、汽车等)、福山(钢铁),以及岩国、大竹(石油化学、化纤)、德山和北四国的松山、新居滨、阪出等。农业发展早,海中诸岛和沿岸低地种植水稻,坡地开为 梯田,多栽培柑橘等果树。原盐业发达,现 盐田 多已废止,改作工业用地。渔业 曾较发达,因 海水 污染,现已衰落。除东西交通外,南北跨越本州、四国的大桥已于1975年开工兴建。
航线运输
江户时代为日本海沿各地向大阪输送物产的主要通道。本州与四国之间已经建成三组桥梁。九州与本州之间有关门大桥连接。近、现代濑户内海航运对沿岸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有“工业运河”之称。沿岸一带称濑户内地区,范围包括中国地方的山阳3县(冈山、广岛、山口)与四国北部2县(香山、爱媛)。广义上也涉及近畿的兵库、九州的大分、福冈和四国的德岛县。沿岸散布的工业区统称濑户内工业地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工业地带。战前棉纺织、人造纤维与化学工业较发达,机械工业(广岛)以军事生产为中心。战后,特别是50年代末以来,沿岸各地大规模填海造陆,兴建现代化港口及钢铁、石油、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及汽车、造船等工业。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比重高(56~71%),制碱和化纤工业尤为重要。这里既无原料和燃料资源,也无较大市场,全靠水陆运输,为典型的加工贸易地区。
观光旅游
沿岸主要城市
本州地区
和歌山县:和歌山市
大阪府:大阪市
矗立在濑户内海的严岛神社鸟居
广岛县:广岛市
山口县:下关市
九州地区
福冈县:北九州市
四国地区
爱媛县:松山市
香川县:高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