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藤原氏(日本古代史上的巨族大姓之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1
日本藤原氏
日本古代史上的巨族大姓之一
简介
壬申之乱后,不比等参加撰修律令,营造平城京,创下政治基础。其女光明子立为皇后,开藤原氏一族立后之端。不比等有四子:武智麻吕(南家)、房前(北家)、宇合(式家)、麻吕(京家),是律令制下政治势力强大的四家。其后三家在争权中失势,只北家独荣不衰。到良房时,以外戚出任摄关职,成为藤原氏专权时代的起点。及至道长当政以后,藤原氏专权达于极盛期。此期间藤原氏以外戚干政,为所欲为,二后并立,四女三妃。东宫立妃,幼小天皇常住其家。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左右大臣之职为藤原氏一族独霸,形成摄关政治特殊体制。宽治元年(1087年),院政开始,实权转入院政,藤原氏势力稍衰,形式上摄关职仍由藤原氏一家出任。平氏兴起,武士开始执政,藤原氏的摄关政治体制名存实亡。幕府成立后,武家干预,藤原氏被分为五家,交替出任摄关职,称为五摄家,直至江户末期,但摄关职已与政权无关系。明治维新后,五摄家列为华族之首获公爵称号。藤原氏一族在政坛上活跃近一千年。(日本摄政关白和左大臣,只能由藤原氏担任)
藤原氏崛起
藤原氏名人
藤原镰足
藤原镰足(ふじわらのかまたり,614年-669年)
皇极天皇四年(645)六月十二日,在镰足周密的安排之下,中大兄皇子成功诱杀了苏我入鹿,分化瓦解了苏我氏的军队,逼得苏我虾夷自尽,苏我氏一族从此一蹶不振,走向没落。
打倒苏我氏后,皇极天皇想传位给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征询镰足的意见,镰足认为中大兄皇子上面还有个古人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的哥哥);如果中大兄皇子越过古人大兄皇子而登基的话,有违人弟恭逊之道;不如立舅舅轻皇子为帝,这样还可以获取人望。
中大兄皇子再次听从了镰足的意见,推举轻皇子为帝;此时的镰足,也完成了他对轻皇子的承诺。
六月十四日,轻皇子登基,改元大化,是为孝德天皇。为皇室立下了大功的镰足被“授内臣、封二千户”,“军国机要,任公处分”。此时的镰足,并没有恃功自傲、裹足不前,而是四处搜求人才,举荐贤能;维新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贯彻,无不凝聚着镰足的心血和汗水。另外,据说镰足曾经受命编纂律令。他集中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参照唐朝的律令,编成《近江令》二十二卷,成为日本最早的法典。此外,镰足为了促进日本与中国唐朝关系的发展、学习盛唐文化,还特地特派长男贞慧到长安留学。
以摄政的身份度过了六年多的岁月之后,中大兄皇太子终于在天智天皇七年(668)一月三日正式登基,是为天智天皇;同时,日本也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太平兴盛的一段日子。看着中大兄皇太子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镰足心里十分欣慰,但他自己的人生也快走到了尽头。次年十月,镰足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十日,天智天皇亲自登门探望病情,对镰足说:“如果心里还想着什么,就说出来好了。”镰足回答说:“臣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求葬仪能简易些。活着对国家没什么贡献,死了也不敢有劳百姓。”然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十五日,天智天皇派皇太弟大海人皇子到镰足的府邸授予镰足一等冠位——大织冠及太政大臣职,并赐姓藤原。翌日,藤原镰足弃世而去,时年五十有六。天智天皇得知镰足去世的消息后失声痛哭,连续九天不上朝。十九日,为镰足举行了葬礼,据《大织冠传》里讲,当时的公卿大人、百官人等都亲自致丧;连天智天皇也身穿白衣,立于宫门之外,向着通过的送葬行列痛哭不已。镰足的遗骨被埋葬在山科,与天智天皇的陵墓比邻而居。
影响
藤原镰足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辅佐天智天皇顺应历史潮流,打倒了专制的奴隶主贵族苏我氏,推行大化革新,吸收大陆先进的封建文化,对日本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他开始,藤原一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日本权力舞台上不落的明星。
藤原北家
简述
北家是藤原四家里,后续发展最隆盛的一支。在平安时代初期,藤原冬嗣取得嵯峨天皇之信任;另一方面原本繁盛的南家、式家,分别因伊予亲王之变、药子之变,而渐次远离中央政治圈。其后借着与天皇家的姻亲关系、以及垄断庄园累积的雄厚经济实力,在清和天皇时藤原良房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任摄政太政大臣;良房养子藤原基经任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开始摄关政治。
摄关政治到了藤原道长的时代发展到极盛,他一共有三位女儿进宫为后妃,时人有“一家立三后”的叹语。然而在道长之后,继承的藤原赖通、教通,其入宫之女儿皆未顺利产下皇子,使得皇位继承权轮到与当时北家较远的后三条天皇身上。后三条天皇颁布限制设置庄园的命令,且自动退位,以太上天皇的身份,绕过传统上由摄关把持的朝廷,以影响朝政;后三条之子白河天皇进一步确立院政的政治型态,拉拢武士来对抗藤原北家。加上后三条、白河以后,天皇后宫逐渐由北家旁支闲院流所瓜分,自此日本的政治开始非由藤原北家独占。
在摄关政治初期,藤原北家掌权的重要原因是与天皇家的姻亲关系,其所谓的“嫡流”往往视谁能靠姻亲成为摄关决定,即使自身成为摄关,也有可能因子孙无法延续繁衍而被视为旁流,例如藤原时平、藤原实赖、藤原道隆等均如是;相对的藤原忠平为四男、藤原师辅为次男、藤原道长为五男,却因其本人或子孙在后宫与继承人的斗争上得胜,而被视为嫡流。因此形成平安时代早期“藤原北家嫡流都不是嫡长子”的有趣情况。此外,这个时代的摄政、关白的职位亦非常设。
而在道长之后,北家开始步入衰退期。自此,摄政与关白的职位反而成为常设,并且确立了由藤原北家独占的传统。可能因为摄政与关白的重要性不如以往,北家的继承状况也不若先前复杂,长男继承的情况开始增加。
藤原北家名人
藤原良房
世称白河殿、染殿的藤原良房出生于延历二十三年(804)。因为嵯峨天皇的眷顾,良房于天长二年(825)出任藏人,其后历任中判事、大学头、春宫亮、左近卫少将等职,并在承和元年(834)刚满三十岁的时候便做到了从四位下参议的位置。依靠着父亲的政治力量及妹妹在宫内的作用,良房步步高升:承和二年正月升至从四位上,四月,任从三位权中纳言兼左兵卫督,同年任左中将;承和六年,又兼按察使;承和八年,由权中纳言升为中纳言。
所立的皇太子是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但良房一心想让自己的妹妹顺子所生的道康亲王成为皇太子。察觉到这种状况,不愿卷入政治权力斗争的旋涡的恒贞亲王多次向天皇表明了辞太子之位的心意,却被天皇和上皇力劝而未能如愿。承和九年七月十日,皇太子恒贞亲王的亲信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峰②拜访了平城天皇的长子阿保亲王③,并透露出“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见国家变乱将起,将奉太子之命事先往东国早作打算”的意图,阿保亲王随即将谈话内容封书进呈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橘嘉智子立即召见中纳言藤原良房,并将阿保亲王的密呈传奏于仁明天皇。七月十七日,伴健峰及恒贞亲王的另一位心腹但马权守橘逸势被近卫府拘禁;恒贞亲王惊于事泄,再上辞表,但又被仁明天皇慰留下来。到了二十三日的时候,恒贞亲王终于被废,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④、参议文室秋津以下六十余人被连坐流放。八月四日,道康亲王正式被立为太子;良房因功晋为正三位大纳言。
是藤原良房踏入政治舞台后经历的第一件大事。其时除了阿保亲王的密呈之外,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恒贞亲王意图谋反,其前往东国的打算,看上去更像是为了逃避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而作出的自保行为;但藤原良房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显示了自己果断狠辣的政治手腕,一举排除了恒贞亲王这个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甚至还不惜流放了自己的亲叔父藤原爱发和式家的叔父藤原吉野。道康亲王终于被立为太子;藤原良房也成功地取代了藤原爱发成为大纳言,为自己进入权力中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48),良房升任右大臣。两年之后,道康亲王即位为文德天皇,其与良房之女明子所生的惟仁亲王被立为太子。天安元年(857)二月,良房受封为从一位太政大臣。翌年,文德天皇驾崩,年仅九岁的惟仁亲王即位,是为清和天皇。身为天皇外祖父的良房总揽政务,成为事实上的摄政。
(866)闰三月十日的夜里,平安宫大内里的正殿入口应天门遭人纵火焚烧,其两侧的栖凤楼与翔鸾楼也一同毁于大火之中。这场人为的灾难震惊了朝廷内外。不久,大纳言伴善男便告发纵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纳言源融。伴善男向来与源信不和睦,这次更是借机想一举除掉源信,于是跟右大臣藤原良相⑤商量,命良房的养子左中将藤原基经包围左大臣府邸并逮捕源信。基经认为兹事体大,便将此事告知了良房。良房立即向天皇申诉源信无罪,源信才得以免罪。不料,在五个月之后的八月三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向朝廷告发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纵火犯,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又一场大骚动。束手无策的清和天皇在八月十九日正式任命外祖父良房为摄政——“重敕摄行天下之政者”,令其收拾事态。良房将伴善男关押起来,开始调查此事。就在这时,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和伴清绳因杀害大宅鹰取的女儿而被捕。在酷刑之下,生江恒山和伴清绳供认出火烧应天门乃是由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共谋的。九月二十二日,良房将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及纪丰城、纪夏井等共犯流放到伊豆,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财产,排除了最后一股政治上的异己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