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鳗鲡目海鳗科动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海鳗
鳗鲡目海鳗科动物
海鳗(拉丁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又称钱鳗、虎鳗,是鳗鲡目海鳗科鱼类。海鳗体长为48~60厘米,是体高的20倍,也是头长的6.6倍。体重为1~2千克,大者体重可达10千克左右。其躯干部近乎圆筒状,尾部较侧扁,身体无鳞,侧线孔明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海鳗
英文名
Pike eel
拉丁学名
Muraenesox cinereus
别名
钱鳗、虎鳗
分布区域
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域,中国沿海地区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目
鳗鲡目(Anguilliformes)
科
海鳗科(Muraenesocidae)
属
海鳗属(Muraenesox)
种
海鳗
主要特征
体长
48~60厘米
体重
1~2千克
海鳗主要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域和中国沿海等地区,通常栖息于沙泥底海域,深度大约在50~80米,具季节性洄游特性。海鳗主食虾、蟹、贝壳、乌贼等。其性贪食,游泳速度快。生存的水温范围为8.0~28.0℃,最佳生长温度13.0~23.0℃。海鳗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产卵盛期为6月~7月。
海鳗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人工养殖难,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还具有补虚损、润肺、祛风通络、解毒等药用价值,被称为“海上软黄金”。
形态特征
海鳗体长约48~60厘米,是体高的20倍,也是头长的6.6倍。头长是吻长的3.6倍,是眼径9倍,是眼间隔12倍。体重为1~2千克,大者体重可达10千克左右。它身体细长,身体的前部为圆筒状,尾部侧扁,往后逐渐变细。肛门位于身体的前半部,大约在身体全长五分之二的地方。
海鳗头长而前部尖锐。吻长而尖,尖端圆而膨大,其后部有一处深凹。上颌长于下颌。眼大,近乎圆形,有不能活动的缘,位于头前部三分之一处。口裂大,口角远超过眼后缘。前鼻孔为短管状,位于吻端凹部后方;后鼻孔不为管状,位于眼前中部,但距眼有短距离。海鳗的舌头不能活动。
海鳗的上颌牙有3行,内行牙弯曲,与外两行间有空隙,外两行的内行牙最大,并为侧扁形;下颌牙也为3行,中间一行最大,且为扁形,其余两行都为小牙。上下颌前部由8至10犬牙组成一群。腭骨部中间有一行侧扁的犬牙,三尖形,两侧各有一行小牙。鳃孔起于胸鳍基部,左右分离。
海鳗身体无鳞,有侧线,侧线孔一般明显。背鳍起于鳃孔稍前处。臀鳍起点在肛门后方。背、臀鳍在后方和尾鳍相连接。有胸鳍,但无腹鳍。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海鳗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由于海鳗身体无鳞,其一般栖息于水深50~80米沙泥底的海区。其生存的水温范围为8.0~28.0℃,最佳生长温度13.0~23.0℃。海鳗喜阴怕光,常在傍晚和夜间外出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海鳗的集群性较低,是肉食性鱼类,其性凶猛、贪食。当晴天风平浪静、海水透明度大时,海鳗多栖居于泥质洞穴内,减少觅食活动;当风浪大、水质浑浊时,海鳗多四处觅食,在日落黄昏至凌晨时活动更加活跃,游动迅速。海鳗以虾、蟹、贝壳、乌贼等为主食。
海鳗的消化器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等部分。不同大小个体的海鳗,捕食生物的种类相近,但比例有所不同。个体较小的海鳗,以小型鱼、虾类为主食。随着个体的生长,捕食小型鱼、虾的比例减小,捕食个体较大的鱼类、头足类、蟹类的比例增加。海鳗终年摄食,不同季节下的海鳗摄食量不同,海鳗春夏季摄食率较低,秋季摄食强度最大。这主要是与海鳗在春季和冬季产卵有关。当环境不适或人为捕捉时,海鳗会将食物吐出。
海鳗因其尖牙利嘴的形态特征,在部分地区有着“狼牙鳝”的称号。海鳗捕食时,它们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向猎物靠近,然后用前端有牙的下颌夹住猎物。几乎同时,隐藏在咽喉后部具有攻击性的内颌会跳出来,扑向猎物,然后拖入腹中。海鳗的这种吞食方式与其他鱼类的进食方式相比十分独特。
洄游习性
海鳗有季节洄游习性。在初春时,海鳗会由外海向沿岸进行生殖洄游,最初在较深海区,然后随着水温升高向浅海移动;到冬季后又会游向外海。以中国浙江省南部外海越冬的海鳗种群为例,春季随着水温上升,暖流势力增强,海鳗会逐渐离开越冬场朝西北方向游向近岸,进入南北麂、披山、大陈一带海域,并继续北上洄游。5-6月到达海礁附近海域产卵。10月以后,渔场水温下降,鱼群向南和东南方向洄游,返回越冬场越冬。
生长繁殖
海鳗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雌性海鳗的成熟卵跌入体腔之后会由泄殖孔排出体外。雄性海鳗的成熟精子会由输精总管通入泄殖孔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精子与卵子相遇发生受精活动后就会形成受精卵。海鳗的繁殖策略趋向于通过产生大量的卵来抵御环境压力,保证种的延续。海鳗的个体繁殖力与体重的关系较为密切。海鳗怀卵量大,一次怀卵量约为18~120万粒,卵为卵球形,卵径0.164~0.167厘米。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变态期,从叶状体变为幼鳗在水温20℃约15天内完成。海鳗的产卵时间为12月到翌年7月,产卵盛期为6月~7月。
海鳗为长寿命鱼种,其最高年龄为16龄。海鳗的生长雌雄有别。在初次性成熟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肛长不同,雄性肛长大约为20厘米,雌性肛长大约为30厘米。雌鱼肚长会长于雄鱼的肚长。例如:3龄雌鱼的肚长为18厘米,而同年龄雄鱼的肚长为17厘米。
人工养殖
由于海鳗很难人工孵化,要想养殖鳗鱼,须在大海里捕捞鳗鱼苗。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福建省就开始利用旧虾池养殖海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养殖模式由单养转变为与贝类、对虾、鲷科(Sparidae)鱼类生态混养。其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形成了一条健康发展的产业。
养殖海鳗要求海区周边无污染,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养殖海水以自然纳潮的海水为主,海鳗投喂以冰鲜饵料为主。通过生态混养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海鳗养殖的发病率,提高池塘利用率,减少养殖水排放,提高养殖收益。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海鳗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但在部分地区面临着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在中国南海北部海鳗的资源密度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发生了资源型过度捕捞,2015年同时发生了资源型过度捕捞和捕捞型过度捕捞。在休渔制度的影响下,2017年后未发生资源过度利用的情形。在韩国也面临着海鳗产量下降的情况。
生存威胁
在世界渔业资源日益衰退和各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海鳗产量丰富,在钓捕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海鳗主要被拖网、刺网和钓具3种渔具捕捞。因为海鳗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拖网作业和钓具作业存在过度捕捞的可能,对海鳗的种群数量造成一定的威胁。
保护举措
- 实行休渔制度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等因素会导致渔业资源衰退,出现营养级下降、个体小型化、低质化等问题。为了解决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渔业管理和养护措施。其中,休渔禁渔制度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自2017年,中国实施史上最严休渔制度以来,捕捞压力得到缓解,海鳗产量出现下降,已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水平,之后,未发生资源过度利用的情形。各地实行休渔制度,有助于缓解捕捞海鳗的压力。
- 进行人工养殖
由于国际市场对海鳗的需求量较大,海鳗养殖在中国福建、浙江沿海一带迅速发展。通过人工养殖海鳗,既能满足市场上对海鳗的需求,同时避免了对海鳗过度捕捞的情形,有利于维护海鳗种群数量稳定。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海鳗有着生长快、适应性强、病害少、市场畅销等诸多优点,它是重要的海产食用鱼类,其膘能够加工制成名贵食品鱼肚,除鲜销外,海鳗还可制成各种罐头或加工成淡干品(鳗鱼卷),是国际市场的畅销食品。中国对海鳗加工主要是去头、内脏及中骨后制成冷冻鱼片出口或加工成淡干制品。
营养价值
海鳗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海鳗富含了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较高。海鳗肌肉与头均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其钙的含量最为丰富,其次为磷。而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硒、钴、锰、锌和铜,海鳗体内也有一定的含量。鳗鱼的肌肉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对海鳗营养及其风味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脂肪酸降解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是形成鱼肉制品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海鳗浑身是药。自古以来,海鳗就被列为药用鱼类,在五代的《日华子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均有其相关的记载。海鳗入肺、肝、肾经,味甘性温,其具有补虚损、润肺、祛风通络、解毒等功效。主治病后、产后体虚、遗精、贫血、神经衰弱、气管炎、面神经麻痹、骨节疼痛、急性结膜炎、疮疖和痔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