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鱼类(栖息于水域底层或近底层的鱼类)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2
底层鱼类
栖息于水域底层或近底层的鱼类
一生中大部时间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之底层或近底层的鱼类,是一种依生态学类型划分鱼类的方法之一。常使用底拖网、底刺网或底延绳钓等渔具捕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底层鱼类 |
外文名 | demersal fishes |
体色 | 黄色、棕褐色、红色、灰黑色等 |
生活 | 底层或近底层 |
外形 | 纺锤、平扁或延长 |
简介
底层鱼类因常生活于底层或近底层,游泳能力较差。鱼体外形多具纺锤、平扁或延长等各种体型,尾部肌肉不太发达。口多数为下位或位于头的腹面(如软骨鱼类、鲟形目),有的种类具有口须、颏须等触觉器官,牙较发达或锐利。眼较大或小,无脂眼睑。有些深海种类具发光器官。头或体部有的具棘或骨板,某些种类背、臀鳍亦常具强棘、毒刺或毒腺,鳃盖亦多具棘。胸、腹鳍有的具分离的延长鳍条。尾鳍叉形、截形、圆形或退化。某些潜居种类鳞或退化消失。少数底层硬骨鱼类的鳔亦退化。它们往往具有各种体色,如黄色、棕褐色、红色、灰黑色等。因多活动于底层或近底层,故一年中常只作较短距离的移动或仅作深、浅水的短程迁移。由于水底生境多样,底质各异,因此这类鱼的种数远较中上层鱼类为多。包括软骨鱼类的大多数种类,鲟形目、鲤形目的多数科属、鲇形目、鳗形目、鳕形目,约占鱼类总种数1/3的鲈形目的大多数科、鲉形目、鲽形目、鲀形目以及鮟鱇目等。其食物多是鱼类或底栖动物,食物层次较高,鱼体也较大。底层鱼类的种群数量常不是很大,但因种类多,所以其总的资源量也就十分可观。
繁殖方式
分布
底层经济鱼类只分布于大陆架浅海,但据60年代以来的渔场调查,发现某些鱼种在大陆坡亦有一定数量。如北大西洋的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在冰岛西北水深450~850米处和熊岛周围水深600~900米处,均有好渔场,大型拖网分别有10~15吨和2吨以上的网产量。拉布拉多500~700米深海谷里也有密集鱼群,巴伦支海500~1000米深处秋季有大产卵场。又如西北大西洋的长尾鳕(Macrurus rupes-tris),拉布拉多500~900米深处也有10~20吨的网产量。根据德国有关资料,估算阿根廷大陆坡的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和南方前臀鳕(Microme-sistris australis)等底层鱼生物量约有150万吨,年可捕量约为30万吨(大陆架生物量约有1000万吨,可捕量约为250万吨)。另外秘鲁近海的银无须鳕(Merluccius gayi)亦有几十万吨的资源量。
在北太平洋,大多数鲽类往往也要到大陆架外缘和200~700米深的大陆坡去越冬。同样白令海的狭鳕在10月至翌年2月间亦要到大陆架外150~600米深的中层去越冬。据中国生产性调查,发现分布于北太平洋金梅海山的金眼鲷(Beryx splendens,B.decatactylus)主要栖息于300米深的海山顶部,大型拖网也有6~7吨的网产量。此外该处还栖息有一定数量的褐海鲂(Zenopsis nebelosa)、四棘帆鱼(Pseudopentaceros ri-chardsoni)、瘤突无鳔鲉(Helicolenus avius)和乌鲂(Brama japonica)。另据1980~1982年的调查,分布于东海大陆坡200~300米水深的长颌水珍鱼(Argentina semifas-ciata)也有一定数量,中型拖网试验的网产量亦可达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