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瓶(实验室中使用的有颈玻璃器皿)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烧瓶
实验室中使用的有颈玻璃器皿
烧瓶是实验室中使用的有颈玻璃器皿,用来盛液体物质。因可以耐一定的热而被称作烧瓶。烧瓶通常有平底和圆底之分,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
在化学实验中,试剂量较大而又有液体物质参加反应时使用的容器。
概述
烧瓶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与烧杯明显地不同。它的窄口是用来防止溶液溅出或是减少溶液的蒸发,并可配合橡皮塞的使用,来连接其它的玻璃器材。当溶液需要长时间的反应或是加热回流时,一般都会选择使用烧瓶作为容器。烧瓶的开口没有像烧杯般的突出缺口,倾倒溶液时更易沿外壁流下,所以通常都会用玻棒轻触瓶口以防止溶液沿外壁流下。烧瓶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可以手握瓶口微转手腕即可顺利搅拌均匀。若加热回流时,则可於瓶内放入磁搅拌子,以加热搅拌器加以搅拌。烧瓶随著其外观的不同可分平底烧瓶和圆底烧瓶两种。左上图为一平底烧瓶,右上图则为一圆底烧瓶。通常平底烧瓶用在室温下的反应,而圆底烧瓶则用在较高温的反应。这是因为圆底烧瓶的玻璃厚薄较均匀,可承受较大的温度变化。
分类
平底烧瓶
•底部为半球形,上部有一个长颈以便容物出入。在平面上立得比较稳。
锥形瓶
锥形瓶(英语:Erlenmeyer flask,又名鄂伦麦尔瓶),为一种在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玻璃瓶,外观呈平底圆锥状,下阔上狭,有一圆柱形颈部,上方有一较颈部阔的开口,有时可用由软木或橡胶造成的塞子封闭。瓶身上多有数个刻度,以标示所能盛载的容量。由德国化学家理查·鄂伦麦尔(Richard Erlenmeyer)于1861年发明。
锥形瓶常见的容量由50mL至250mL不等,但亦有小至10mL或大至2000mL的特制锥形瓶。常用的玻璃锥形瓶多根据Pyrex(派热克斯玻璃)的规格加入了硼,以增加其耐热性。锥形瓶多用于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实验、回流加热及结晶中,而其外形则使它十分适合这些工作。其长颈部份除方便加上塞子外,亦能减慢加热时的流失及避免化学物品溢出;至于其平而宽阔的底部则容许锥形瓶盛载更多的溶液、方便用玻璃棒搅拌及容许锥形瓶平放在桌上。
锥形烧瓶
蒸馏烧瓶
蒸馏烧瓶
使用注意事项:
1.加热时要垫石棉网,也可以用其他热浴加热。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2/3,不少于容积的1/3。
2.配置附件(如温度计等)时,应选用合适的橡胶塞,特别注意检查气密性是否良好。
4.加热时应放在石棉网上,使之均匀受热。
5.蒸馏完毕必须先关闭活塞后再停止加热,防止倒吸。
蒸馏烧瓶与圆底烧瓶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
蒸馏烧瓶由于需要用于分馏液体,因此在瓶颈处有一略向下伸出的细玻璃管,可用于引流。另由蒸馏烧瓶加热需要堵住瓶口知,必有另一管伸出。
蒸馏烧瓶
布式烧瓶
布氏烧瓶(Buchner Flask)
又称抽滤瓶,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玻璃器皿,为烧瓶的一种。配合布氏漏斗过滤用。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Eduard Buchner。形状类似锥形瓶,但有两个不同:侧面有一个细颈,与真空泵连接。为了抗衡真空造成的负气压,布氏烧瓶的壁比锥形瓶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