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栖菜(马尾藻科羊栖菜属植物)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羊栖菜
马尾藻科羊栖菜属植物
羊栖菜(拉丁学名:Hizikia fusiforme),又名鹿角尖、海大麦、玉茜等,是马尾藻科(Sargassaceae)羊栖菜属(Hizikia)多年生褐藻植物。性喜光好浪,对温度、光照、盐度的适应范围均较广,且对干露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常见于浅海的岩石上以及低潮带和大于潮线下海水激荡处的岩石上。羊栖菜属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在中国自辽东半岛南到广东雷州半岛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羊栖菜
拉丁学名
Hizikia fusiforme
别名
鹿角尖、海大麦、玉茜、小叶海藻、秧菜
科学分类
界
色素界Chromista
门
褐藻门Phaeophyta
纲
褐藻纲Pheaophyceae
目
墨角藻目Fucales
科
马尾藻科Sargassaceae
属
羊栖菜属Hizikia
种
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
主要特征
分布区域
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在中国自辽东半岛南到广东雷州半岛均有分布
羊栖菜株型直立,高15-40cm,部分可达2m以上;藻体分为初生叶、假根、茎、次生叶和气囊5个部分;主干圆柱形,多分枝;固着器由若干假根组成;叶形多变,大小不一;纺锤形气囊,质较硬;雌雄异株,生殖托腋生,钝尖。
羊栖菜是一种传统的食用海藻,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烹饪方式;其干燥藻体可全部入药,具有消痰软坚,利水退肿的作用。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瘰疬、瘿瘤、癫疝等疾病;还可用于纺织、印染、食品(制作食品增稠剂)等工业。
研究历史
名称历史
“羊栖菜”一名始见于《漳浦县志》,将之归于“蔬之属”,是中药海藻的基源植物之一,海藻基原品种相对繁杂,宋代以前的药用海藻除马尾藻科植物外,多与其他科藻类混用,功效与今之海藻相近,自明代中后期《本草纲目》和《本草原始》中出现目前药用品种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和羊栖菜,曾呈奎先生据《本草纲目》描述及所附药图考证《本草纲目》所述之药用海藻应为羊栖菜,至民国逐渐作为主要药用品种入药。
当前羊栖菜在中国沿海各地拥有较多别名,浙江称其为“大麦菜”,盖以观羊栖菜气囊形似麦粒,故取名为大麦菜。
分类研究
关于羊栖菜在分类上归属于马尾藻属Sargassum,还是羊栖菜属Hizikia,国际上有不同的意见。美国藻类学家Setchell(1931)认为它和马尾藻属相同,所以将其归属于马尾藻属反曲叶亚属中。而日本藻类学家冈村(1932)和Yoshida(1998)将它归属于羊栖菜属中,因此,在日本、韩国的有关羊栖菜的学名多采用Hizikia fusiforme。而在Flora of China中,羊栖菜的学名同样为Hizikia fusiforme。
形态特征
枝干
多年生褐藻,株型直立,高15-40cm,部分可达2m以上;多分枝,互生,黄棕色,肥厚多汁,无刺状突起;主干圆柱形,直径1-3mm;小枝腋生,先端有时膨大成纺锤形气泡,枝上有疏生叶状突起;有固着器,由若干假根组成。
叶
叶形多变,大小不一;初生叶扁平,有不明显中肋;后生叶多为狭倒披针形,长20-30mm,宽2-4mm,边缘略成波状,先端常膨大中空。纺锤形气囊,腋生,具囊柄,长可达2mm。
生殖托
雌雄异株,生殖托腋生,钝尖;雌托椭圆形,长2-4mm,直径1-1.5mm;雄托圆柱形,长4-10mm,长1-1.5mm。
物种分布
羊栖菜属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喜密集丛生,分布狭窄。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日本(北海道南岸、本州至九州)和朝鲜半岛东岸、南岸及西南岸及中国部分地区。在中国北起辽东半岛,经庙岛群岛、山东半岛东南岸、浙江、福建以至广东雷州半岛东岸的硇洲岛均有生长。
生长习性
羊栖菜性喜光好浪,对温度、光照、盐度的适应范围均较广,且对干露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其最适温度范围为14-21.6℃,最适光照强度范围为10-300μE·m(-2)·s(-1),且在50-150μE·m(-2)·s(-1)光照强度范围内,羊栖菜的生长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适盐度范围为22%-28%。常见于浅海的岩石上以及低潮带和大于潮线下海水激荡处的岩石上。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羊栖菜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繁衍后代。
有性繁殖
羊栖菜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只有孢子体阶段,而无明显的配子体阶段。具体生殖周期包括精子和卵子、受精卵、胚、幼孢子体、孢子体和成熟孢子体六个生殖发育阶段,首先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脱离雌生殖托、自然沉降水体后,持续进行减数分裂,再经1-2 h相继发育至64细胞体或128细胞体,之后从“尖圆”端开始分生出丝状假根,进入幼胚生长发育阶段;当见基叶器官,标志着其开始进入幼孢子体生长发育阶段。
无性繁殖
羊栖菜无性生殖主要包括假根无性生殖和侧生枝无性生殖两个方面。具体生殖周期包括假根、幼孢子体、孢子体和成熟孢子体等四个生长发育阶段,在羊栖菜孢子体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叶腋间逐渐簇生出气囊,其孢子体假根在完成基质固着后,通过无性生殖产生幼孢子体侧生枝,之后再相继完成二级、三级和四级侧生枝的生长发育,最终成为由主枝、侧生枝和假根无性生殖再生侧生枝构成的完整单体植株。每年夏季高温期藻体腐烂脱落,仅有基部假根保留下来度夏;秋天过后,匍匐假根上会长出新幼苗。
人工繁殖
首先选择种藻,选择发育健壮、体色深褐或黑褐色、具有成熟生殖托的羊栖菜藻体作为种藻;之后将雌雄种藻挂在空气流通的背荫处进行阴干刺激,促进雌雄生殖细胞的同步放散;将经过阴干刺激的种藻按雌雄约为10∶1的比例放入盛有消毒海水的水族箱内,适当加以搅拌震荡,以促进生殖细胞的大量排放,便可以形成受精卵;待受精卵形成幼孢子体,此时进行收集,用工具把幼孢子体水均匀地洒泼到附苗器上;将附苗器放到育苗室内或自然海区内内养成即可完成人工育苗。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有一定流速和风浪,透明度较高,温度适宜,无污染且具有丰富的营养盐的浅海域。准备浮筏,进行定位打桩。
种苗处理
准备苗绳;将种苗假根或主枝穿过苗绳进行夹苗处理,可采用单株和簇夹相结合的方法。夹苗时防止阳光曝晒和藻体干燥;然后把夹好的苗绳两端和浮绠上的吊绳连接好。
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
羊栖菜的虫害有麦秆虫、沙蚕、海葵等。在藻体晒干后,多次抖动可以使大部分麦秆虫自动脱落进行防治;对于沙蚕,农业上可以通过避开将沙蚕密集分布区作为栽培地进行预防,还可通过淡水浸泡、水柱冲击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提高培苗水层,避开海葵附着水层,也可用淡水浸泡,使海葵不适而脱落。
采收
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连苗绳一起采收上岸,剪收时留下假根,清除杂物,进行晒干。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羊栖菜是一种传统的食用海藻,营养价值高,富含膳食纤维,能为人体提供必须的营养素、矿物质等;具有多种烹饪方式,可做包子馅、果冻、面包等,也可加工成即食羊栖菜,味道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