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诜(唐代医药学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3
孟诜
唐代医药学家
代表作《食疗本草》
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基本信息
本名 | 孟诜 |
别名 | 孟同州 |
所处时代 | 唐代 |
出生日期 | 公元621年 |
出生地 | 汝州梁县 新丰乡子平里人(今汝州市陵头乡孟庄村) |
展开
人物生平
孟诜
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刘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顷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中,告老还乡,致仕归伊阳之山,日以药饵为事,卒年九十三岁。
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孟诜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在家居住期间,常去伊阳山里经常采集草药,按方炮制以采集草药,济事救人。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听了十分信服。
医学成就
史料记载
孟诜
孟诜,汝州梁人。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他日至刘祎之家,见赐金,曰:“此药金也,烧之,火有五色气。”试之,验。武后闻,不悦,出为台州司马,频迁春官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神龙初,致仕,居伊阳山,治方药。睿宗召,将用之,以老固辞,赐物百段,诏河南春秋给羊酒糜粥。尹毕构以诜有古人风,名所居为子平里。开元初,卒,年九十三。
诜居官颇刻敛,然以治称。其闲居尝语人曰:“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当时传其当。
遗世著作
孟诜
《必效方》记载,用白帛各书记日期,浸在黄疸病人每夜小便中,然后晾干并进行对比,若帛染黄色越来越淡,则说明黄疸渐轻,否则为加重,使观察黄疸病治疗效果的方法有了客观指标。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检验方法,有人说这是最早的pH试纸。
《补养方》是孟诜致仕后,为了在平民中推广治病和养生知识,将前人的医学专著中食治部分的药方抽出,并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编著了《补养方》3卷,先在家乡传抄使用。孟诜去世后,僧医张鼎于开元年间将《补养方》补订改名为《食疗本草》。孟氏原书收载本草138种,张氏补入89条,合为227条,记载了许多唐初本草书中未载的食用药物。书中按物类为序排列,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载禁忌,鉴别异同,附载单方。所列食治药物,多系人们常用的食物、酱菜、果品、肉类等,反映了以食养脏、脏器疗法的思想。此书内容丰富,切合实用,是我国唐代较为全面的食治专著。
另著《家祭礼》一卷、《丧服正要》一卷、《锦带书》等,均佚。
孟诜
鸭:主补中益气、消食。消十二种虫。白鸭肉补虚。
鹅:卵,补五脏,亦补中益气。(惟)多发痼疾。
鲫鱼: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
羊奶:补肺肾之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
萝卜: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茶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来煮粥良。
柿子:补虚劳不足。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干柿,厚肠胃,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黑豆:令人长生,又益阳道(增强性功能)。
我们看到,在孟诜的食疗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无所不包,真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原来在我们身边竟有这么多既好吃又能养身益寿的宝贝!怪不得孟老先生那么高寿!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一句古语:“药补不如食补。”在古代,药又被称作“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如寒热温凉、酸苦辛咸等等,使用得好当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灾引祸。因此,古代许多医学家都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五谷杂粮、大米白面,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无数食品中,遴选出的性味最平和而营养最丰富的“良药”,它治的正是人类如何生存这个大“病”。食疗学家孟诜发现了这个大秘密,善于用日常食品养生保健,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使身体强健,寿命亨长,这恐怕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请你多注意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做个长寿的“业余食疗家”!
野史逸闻
孟诜
【译文】
隐士精神
民生情怀
非遗传承
参考资料
[1]
老北京的代茶饮:菊花茶、苦丁茶、枸杞茶--文化--人民网 ·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1-07-21]
[2]
孟诜敦仁仰弥高箕山节操敬弥坚--大河网 · 大河网[引用日期2021-07-21]
[3]
汝州确认14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 大河网[引用日期2021-07-21]
[4]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_部门_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