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4
曹文轩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周伙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曹文轩
国籍
中国
性别
男
出生地
江苏省盐城市周伙村
出生日期
1954年1月
籍贯
江苏省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
《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
所获奖项
2016年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 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曹文轩童年生活艰辛贫穷。受父亲影响,读小学时,曹文轩几乎成了“故事大王”。他从18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于1990年起赴世界各地讲学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7],2001年3月,曹文轩开始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次年9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14年1月成立了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
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以及“大王书”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和“丁丁当当”系列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
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权威奖项四十余种,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成为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人物生平
文学启蒙
曹文轩1954年在江苏省盐城市周伙村出生,童年生活艰辛贫穷。父亲曹桂生被村里人称为“故事家”,受父亲影响,读小学时,曹文轩几乎成了“故事大王”。曹文轩从小生活在被水包围的环境,这对他后来的情感方式和美学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四岁那年,曹文轩生了场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离开世界时,他在脑海里想象了无数次和家人告别的场景。在生病的那段时间,父亲背着曹文轩四处求医,终于在一个权威的医生的诊断下,确诊所谓的“绝症”只是淋巴结核,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虚拟的告别”。
初露锋芒
曹文轩从18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那年,曹文轩因为文学创作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获得了当年盐城地区唯一一个被推荐上北京大学的机会。同年9月被北大图书馆系录取,后来因为文笔出众,转入中文系学习。曹文轩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在北京大兴一个叫西枣林的地方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以及与此相关的书,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哲学的兴趣。
曹文轩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他开设的课程在北大中文系内外都深受学生欢迎。由于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以高票当选“北大十佳教师”。曹文轩在世界多所大学举办演讲、给学生讲学,广受赞誉,也时常深入中国各地的中小学,指导孩子们阅读、想象、写作,鼓励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曹文轩在北大任教时以研究为主,他试图从哲学角度去解释文学现象,写下了《思维论》;也写过《小说门》等理论著作,但他并不回避感性,常把作家的感受带到文学形式和手段的论说中。他后来于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次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
成熟时期
从1993年10月到1995年4月,日本东京大学邀请曹文轩前去任教。他和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前川先生的对谈,也使他反思现代化,回到一种充满温暖的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中去。
曹文轩在日本东京大学完成任教任务之后,直接从东京去了台湾,因为那里出版了他的几乎全部作品,《联合报》出面邀请他去那边访问,也就是这趟旅行,使他遭遇了“油麻地”。从此,曹文轩笔下的人物,便成了“油麻地”人,他也是“油麻地”人。
2001年3月,曹文轩开始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次年9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人生高光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是国际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素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文学奖”美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奖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表示,希望人们能把这份对获奖的关注尽快转移并留驻在文学与阅读上。
回到北京的家中,一则来自暖气工杨师傅的短信让他动容。“读着杨师傅的短信,我心里特别感谢这个奖,它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关注了文学、关注了阅读。”
曹文轩在2016年春节回到盐城,与母亲和4个妹妹团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盐城的房子都是我回去装修的,从砖头到窗帘等所有的材料都是我亲自去跑的,那里是家,是我要常常回去的地方,我为有江苏人身份幸福。”
舆论争议
2022年5月,人教版教材因插图连遭批评后,曹文轩参与主编的《七色花》《大语文》等课外读物中出现争议内容。读者认为《大语文》丛书《像鹰学会飞翔》分册第36页,收录的一则民歌“露骨”“含有性暗示”,不适宜儿童阅读;《七色花》中出现了女孩吃“罂粟籽”面包情节,是否妥当也引发了争议。
主要作品
理论研究
作品名称 | 类型 | 出版时间 |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学术专著 | 1988年06月 |
《思维论》 | 学术专著 | 1991年05月 |
《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 | 学术专著 | 1998年01月 |
《面对微妙》 | 学术专著 | 1999年02月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 学术专著 | 2000年10月 |
《小说门》 | 学术专著 | 2002年07月 |
《第二世界》 | 学术专著 | 2003年01月 |
参考资料
文学创作
作品名称 | 类型 | 出版时间 |
《没有角的牛》 | 中篇小说 | 1983年02月 |
《古老的围墙》 | 长篇小说 | 1985年05月 |
《云雾中的古堡》 | 短篇小说集 | 1986年02月 |
《哑牛》 | 短篇小说集 | 1986年12月 |
《埋在雪下的小屋》 | 中篇小说 | 1988年09月 |
《暮色笼罩的祠堂》 | 中短篇小说集 | 1988年11月 |
《忧郁的田园》 | 中短篇小说集 | 1989年01月 |
《山羊不吃天堂草》 | 长篇小说 | 1991年12月 |
《绿色的栅栏》 | 短篇小说集 | 1992年04月 |
《红帆》 | 短篇小说集 | 1993年11月 |
《红葫芦》 | 短篇小说集 | 1994年07月 |
《少年》 | 散文集 | 1996年07月 |
《蔷薇谷》 | 短篇小说集 | 1996年08月 |
《三角地》 | 中短篇小说集 | 1997年07月 |
《草房子》 | 长篇小说 | 1997年12月 |
《追随永恒》 | 散文集 | 1998年04月 |
《红瓦》 | 长篇小说 | 1998年04月 |
《根鸟》 | 长篇小说 | 1999年04月 |
《细米》 | 长篇小说 | 2003年06月 |
《天瓢》 | 长篇小说 | 2005年03月 |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8册) | 系列图书 | 2005年03月 |
《青铜葵花》 | 长篇小说 | 2005年04月 |
《红瓦黑瓦》 | 长篇小说 | 2005年03月 |
《野风车》 | 中短篇小说集 | 2005年03月 |
《黄琉璃》(《大王书》第一部)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7年07月 |
《狗牙雨》 | 短篇小说集 | 2008年03月 |
《红纱灯》(《大王书》第二部)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8年06月 |
《尖叫》(《我的儿子皮卡》)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9年08月 |
《仰望天空的猫》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9年08月 |
《再见,钢琴》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9年08月 |
《淘金兄弟》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09年08月 |
《尿王》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0年10月 |
《影子灰狗》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0年10月 |
《背叛的门牙》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矮鬼》 | 中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丁丁当当·黑痴白痴》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1月 |
《丁丁当当·盲羊》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3月 |
《丁丁当当·跳蚤剧团》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6月 |
《丁丁当当·山那边还是山》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07月 |
《丁丁当当·草根街》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2年11月 |
《丁丁当当·黑水手》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3年03月 |
《丁丁当当·蚂蚁象》 | 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 2013年06月 |
《灰娃的高地》 | 中短篇小说集 | 2013年05月 |
《枫林渡》 | 长篇小说 | 2014年05月 |
《火印》 | 长篇小说 | 2015年05月 |
参考资料
主编书籍
作品名称 | 类型 | 出版时间 |
《八十年代小说选》 | 短篇小说集(曹文轩选编) | 1988年03月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小说卷》 | 文学作品综合集 | 2001年01月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诗歌卷》 | 文学作品综合集 | 2001年01月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散文卷》 | 文学作品综合集 | 2001年01月 |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小说卷1-3》 | 文学作品综合集 | 2001年03月 |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散文卷1-2》 | 文学作品综合集 | 2001年03月 |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 | 文学作品综合集 | 2001年03月 |
《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小说卷.1-2》 | 儿童文学作品集 | 2001年06月 |
参考资料
影视作品
片名 | 担任职务 | 上映时间 |
《草房子》 | 编剧 | 2000年08月 |
《三角地》 | 编剧 | 2013年01月 |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叙事视角
曹文轩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往往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实际上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叙述自我,其中既有他幼时身为孩童的感触,又有成人后对儿童心理的探索,使得作品情感层次丰富,内蕴深长。儿童可以从中感受到纯真、童趣、美好,大人也体会到大道至简的韵致,这使得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受众面广,读者分布的年龄段大。《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描写的山羊,即使饥饿难耐却绝不背叛精神,这种品质即使在人类身上都弥足珍贵。既能教育儿童,又能启发成人思考:孩童能知道社会是有规则公约的,每个人都要遵守,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成人则可以读出至死不渝的气节,可见曹文轩用意之深。
语言特色
曹文轩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运用,他的作品清新雅致,体现着诗意美。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同于创作大流,曹文轩的文学作品脱离政治,而是追求探寻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与京派文学的理念极为相似,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曹文轩延续了京派美学。而京派美学汲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如《甜橙树》中用婉约舒缓如诗词般的语言进行描写,其中弯桥里四个小朋友的梦境仿佛有琴弦在撩拨一样,勾起了每个人的情丝,使他们开始反省自己对弯桥的伤害。曹文轩在触及孩子们柔软的内心深处后还激发他们内心豪迈的一面。
创作思想
儿童文学观
曹文轩侧重于书写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他反对庸常的创作现实,一直坚持“追随永恒”的美学追求,用独特的风格讲述他记忆深处少年孩童的成长故事。
1984年曹文轩率先提出了“儿童文学作家应当为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而写作”这一文学观。他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文学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2005年他的儿童文学观进一步发展为“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精神底色”,精神底色指的是:审美、道义的力量和悲悯的情怀。
最后将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中的要义概括为三点:首先曹文轩肯定儿童文学的价值,指出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没有任何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其次他尊重儿童、重视儿童,以儿童的心态进行文学创作,构建出纯净的儿童世界;最后文学创作坚持追随永恒美。
“美”是一种文学原则
曹文轩热爱中国古典主义的美,他用优美的语言、单纯善良的人物、诗情画意的风景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书写了一系列“美”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以“美“为文学原则,其作品除了忧郁之美外,还流淌着唯美,古典诗意之美。此外,他还提出“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曹文轩认为世间只有美可以永恒且不会衰老,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为常识,因而两者相比较之下,美的力量更加凸显出来。
除了古典主义的美,曹文轩的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出“悲剧性”。他在综合中西悲剧理论的特点之后,形成了自己对悲剧的独特认识。他主张文学要有一种忧郁的情调,反对廉价的愉悦,还认为忧郁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弥漫着一种忧郁的美。
浪漫主义情调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注重浪漫主义,但又与现实息息相关,他的作品展现出热情、不受拘束、并且个性鲜明的面貌,其中的故事情节与主人公也充满古典情怀。曹文轩总能凭借自身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充满浪漫色彩,令人心驰神往的梦幻世界。他在《大王书》中通过文字堆砌出恢弘的气场,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魔幻世界。
悲悯情怀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现念使他的儿童文学中充斥着浓郁的悲悯意识。这体现在两个角度:曹文轩感同身受,同情和宽容人性的不足;当全人类的苦难降临到个体时,曹文轩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他的叙述视角和思想主题也在逐步深入,从80年代着笔于对儿童的思想启蒙到90年代挖掘剖析人性,其中不变的始终是曹文轩对儿童遭受传统道德文化迫害的悲悯情怀。
在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共生共存的民间的滋养下,儿童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消极、阴暗的落后一面,体现在人性的评判标准和价值选择上。曹文轩大力赞扬善与美,弱化丑与恶,因为他关注的始终是人性中的美好,希望能通过关注积极的一面来给予人们向上的力量,他真实地描写人性中丑恶的部分,却使读者在他的文章中能够包容儿童身上的恶。不同于别人的批判指责,曹文轩理性地去看待儿童天性中强弱的部分。他并不是用上帝视角来俯看这些阴暗面,而是用平视视角来关怀儿童。
对于自然的信仰
曹文轩在《失去风景的一代》中写到现在的作家只注重思想的深刻,而忽视描写自然风景。他常巧妙借用风景来展现童心童真,例如在《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中专设一章《大自然崇拜》,分析“自然”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形态及其成因,但关注焦点却是它的人文意义。虽然曹文轩在文章中展现给读者的是纯朴的自然之性,但是该文实则照应了儿童纯洁的人性及“天人合一”的理念。除此之外,曹文轩还在《小说门》中专设《风景》一章,其中阐述了风景对于文学创作方法的意义,虽然并没有展现出童心童真,但在后来的《水下有座城》中,曹文轩给出了答案:孩童精力旺盛,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一直驱动着他们发挥执着追求的天性。
荣誉奖项
获奖作品
获奖作品 | 获奖名称 | 获奖时间 |
《弓》 | 《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 1982年02月 |
《第十一根红布条》 | 《儿童时代》短篇小说征文奖 | 1984年12月 |
《牛桩》 | 北京市文学作品评奖优秀作品奖 | 1985年02月 |
《手套》 | 《东方少年》优秀作品奖 | 1985年12月 |
《古堡》 | 《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 | 1985年12月 |
《哑牛》 | 《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 | 1986年12月 |
《静静的墓地》 | 《中学生》小天使铜像奖 | 1987年03月 |
《贵子》 | 《人民教育》红烛奖 | 1987年12月 |
《再见了,我的小星星》 | 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 1988年04月 |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 1988年05月 |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评论科研奖 | 1988年10月 |
《儿童文学观念的更新》 | 首次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论文奖 | 1988年11月 |
《白栅栏》 | 全国儿童故事片剧本征文评奖三等奖 | 1988年11月 |
《云雾中的古堡》 | 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一等奖 | 1989年05月 |
《阿雏》 | 北京市文学作品征集评奖优秀作品奖 | 1900年02月 |
《山羊不吃天堂草》 | 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 | 1992年12月 |
《田螺》 |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集评奖—等奖 | 1992年12月 |
《山羊不吃天堂草》 |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作品集评奖—等奖 | 1993年02月 |
《蓝花》 | 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 1993年11月 |
《红葫芦》 | 中国时报一九九四年度十大童书奖 | 1995年02月 |
《红葫芦》 | “好书大家读”年度短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 1995年02月 |
《山羊不吃天堂草》 | “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 1995年02月 |
《三角地》 | “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 1998年02月 |
《草房子》 | “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 1998年02月 |
《草房子》 | 第九届冰心文学奖大奖 | 1998年08月 |
《草房子》 | 第八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编剧奖 | 1999年06月 |
《草房子》 |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 1999年10月 |
《草房子》 |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 | 1999年10月 |
《红瓦》 |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二等奖 | 1999年10月 |
《草房子》 | 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 2000年05月 |
《草房子》 | 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类金奖 | 2000年05月 |
《草房子》 | 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 2000年05月 |
《草房子》 | 意大利第十三届Giffoni电影节铜狮奖 | 2000年05月 |
《红瓦》 |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 2000年 |
《红瓦房》 | “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 2001年03月 |
《红瓦》 | 2001年度“十本好书” | 2001年03月 |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 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2002年09月 |
《根鸟》 | 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佳作奖 | 2003年10月 |
《细米》 | 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 2004年10月 |
《细米》 | 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荣誉奖 | 2004年12月 |
《青铜葵花》 | 《中国时报》2005年十大好书 | 2005年12月 |
《青铜葵花》 | “好书大家读”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 2006年03月 |
《青铜葵花》 | 中国出版政府奖 | 2007年10月 |
《青铜葵花》 |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优秀儿童文学奖和江苏省精晶图书奖 | 2007年12月 |
《青铜葵花》 | 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 2007年12月 |
《稻香渡》 | 台湾“好书大家读”2006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 | 2007年12月 |
《草房子》 | 凤凰传媒集团2006年度畅销书奖 | 2007年12月 |
《大王书·黄琉璃》 | 中国图书奖 | 2008年12月 |
《大王书·黄琉璃》 | 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优秀儿童文学奖 | 2010年10月 |
《我的儿子皮卡》 | 中华优秀读物 | 2010年10月 |
《痴鸡》 | 版权输出奖 | 2011年09月 |
丁丁当当系列 | 冰心儿童文学奖 | 2012年 |
丁丁当当系列 | 当当网2006-2012年十大优秀中国原创童书 | 2012年 |
《丁丁当当·黑痴白痴》 | 中华读书报2012年100本好书 | 2012年 |
丁丁当当系列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十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 2013年 |
《蜻蜓眼》 | 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 2017年12月 |
《雨露麻》 | 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最佳童书奖“虚构类特别提名奖” | 2021年06月 |
《永不停止的奔跑》 | 2021年俄罗斯图书印象奖 | 2021年07月 |
个人荣誉
获奖名称 | 获奖时间 |
国际安徒生奖 | 2016 |
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 2017 |
北大十佳教师 | 北大任职期间 |
人物评价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40]
“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副主任张昀韬:将让中国的故事、思想和生活,越过国与国的边界,走进无数个小小的家庭。
文学评论家谢冕:不管文坛风云如何变幻,他始终不为潮流所动,一直坚持自己对文学的信念,并且身体力行。曹文轩教授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坚持,数十年磨一剑,以唯美的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写作高度。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我最喜欢曹文轩作品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他习惯写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总是非常细致认真地观察描写人在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包括种种迷惘与困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看到天真的灵魂在社会化、成人化还有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本真。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他一直努力用他永不衰减的热情,拓宽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宽度和深度。
人物轶事
教书育人,深受喜爱
自1977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以来,曹文轩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正是他的责任感和上课时的风趣幽默,使他深受学生喜爱,他开设的课程往往选课人数爆满,许多其他学院的学生也都来旁听,以至学校要派工作人员到现场维持秩序。在校外,曹文轩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前往世界各地多所大学讲课、举办演讲,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也时常深入中国各地的中小学,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并鼓励他们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感受身边的美好,并全身心地热爱生活。
心怀父亲,不忘初心
一天,曹文轩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是突发心脏病的父亲想与他说说话,用微弱的声音叮嘱他:“我会好起来的,你不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然而,当曹文轩赶往盐城老家时,却被告知父亲刚刚已经离世,他得知后痛彻心扉。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他说:“那些真正让人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的告别。”
2016年4月,在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之后,曹文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父亲非常支持自己的写作,在领奖后第一时间,他立马给在盐城老家的家人打了电话,让他们去父亲的坟前告诉他这个消息,让老人家第一时间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