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摩西五经之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24
小编整理:
《出埃及记》是《旧约》中的一卷,讲述了以色列民族在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前往旷野居住的故事。 该卷记载了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的压迫、上帝的拯救、摩西的领导、以色列民族在旷野中的生活和征服迦南地的经过。 书中强调了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承诺和拣选,以及摩西作为先知和领导的角色。 该卷也涉及到了以色列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和信仰体系,以及他们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总的来说,《出埃及记》是一部关于信仰、自由、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重要文献,对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具有重要意义。出埃及记
摩西五经之一
《出埃及记》是旧约的第二本书,也是摩西五经的第二本书。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本书作者即摩西本人。《出埃及记》的主人公是摩西,他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同时具有领袖魅力的以色列英雄人物。摩西是家喻户晓的希伯来先知。《出埃及记》主要记述了摩西受到耶和华(上帝)的感召,率领以色列族人从埃及出逃,从而摆脱为奴的悲惨命运的故事。《出埃及记》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学者们对《出埃及记》的研究角度多样,第一类是对其所载历史真实性的探究。第二类是学者们热衷于挖掘隐藏在《出埃及记》中,有关犹太民族、犹太文化以及犹太教的认知角度,从而达到对犹太相关研究的新高度。第三类是分析《出埃及记》在《圣经》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另外,《圣经》是全世界阅读人数最多的书,而《出埃及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出埃及记
英文名
Exodus
成书年代
约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时期
作者
摩西
书名
《出埃及记》的希腊语名称为ἔξοδος,英文名称是Exodus,在希腊语中ἔξοδος意为出去、逃离。“出埃及记”四字概括了摩西率领在埃及为奴的希伯来人出逃埃及的故事。
成书
《出埃及记》的前篇《创世纪》记述了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是在上帝的旨意下开展的,以色列人要牢记上帝的恩典。以色列人在与埃及的争斗中失败,成为埃及的奴隶,在摩西的带领下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前往应许之地。
在《出埃及记》中并没有明确摩西率领希伯来人出逃埃及的具体时间,学界对其历史真实性以及摩西其人是否真实存在争讼不断。
持相信《出埃及记》是历史真实的学者认为,《出埃及记》的故事大约发生于古代埃及新王国的第十九王朝时期,即公元前13世纪末到12世纪初左右。第十九王朝重现埃及辉煌是从历史上第二位法老塞堤一世起始,至拉美西斯二世结束,大约经历了120年的时间。古代埃及的新王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达到新巅峰。新王国时期,埃及国力得到极大发展,与外部的联系频繁而密切。新王国时代实行政教合一的奴隶制政治体制,当时的国王开始采用“法老”这一尊称,来实现对王权的进一步神化。法老拥有世俗和宗教的双重最高权力。因此,摩西反抗法老统治,率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是具有极大勇气的。新王国时代,由于埃及的极度强盛,法老对世界的认知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埃及记》时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远征他国多次,希伯来人之所以成为埃及奴隶就有此原因。
《出埃及记》记述的是传说中的以色列英雄人物摩西率领不幸沦为奴隶的希伯来人同胞逃离埃及的故事。在新王国时期奴隶制度与通常的奴隶制度有所不同。在《维伯尔纸草》中,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奴隶享有一定的土地支配权力。但是,奴隶只是在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独立权力,在法律上奴隶仍然是隶属于奴隶所有者。奴隶是被剥削者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仍要承担包括种植洒扫等在内的繁重的体力活动,甚至希伯来人从事的是最为艰辛的活动。奴隶的尊严也时常被无理践踏,监工对希伯来人十分狠毒,希伯来人不被允许喝水和休息,奴隶整体的生活状态仍然不容乐观。这也是《出埃及记》中,希伯来人为什么要逃离埃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学者认为《出埃及记》的作者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摩西。摩西在希伯来语的意义就是:于水中拉上来。这与他的出生有着密切联系。摩西出生于拉美西斯二世时期,是以色列种族中利未人的一支。当时拉美西斯二世对以色列进行惨无人道的种族大屠杀,摩西的父母为保护摩西,将其放到箱子中,“把箱子搁置在河边的芦荻”中。箱子最终被埃及公主捡到,摩西就这样成为法老女儿的养子。摩西的血统身份一直受到埃及法老的怀疑,后又因摩西帮助希伯来人,法老就对摩西下了追杀令。摩西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一路逃亡到了米甸,在米甸,摩西与当地祭司的女儿联姻。与西坡拉的婚姻使得摩西获得了很多的政治支持,摩西习得了管理事务的方法以及如何祭祀。在米甸的生活十分安逸,但是摩西却倍感迷茫,因为他只能担当无趣的牧羊职责。这一阶段是摩西作为逃亡者生活的四十年。有一天,摩西在内心中受到了耶和华(上帝)的感召,上帝指示摩西去完成伟大的使命。摩西于是回到了埃及,率领在埃及沦为奴隶的希伯来同胞,逃离埃及去到耶和华所说的“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内容
《出埃及记》主要记述了希伯来人首领摩西受到了耶和华的感召,率领希伯来同胞逃脱在埃及为奴的命运,去往应许之地。摩西还建立了犹太国,使得希伯来人可以重获自由,在神的庇护下成长,并做出《摩西十诫》来治理希伯来民族。除此之外,《出埃及记》也记载了希伯来人和古代阿拉伯人之间历史矛盾的渊源。
《出埃及记》也是《摩西五经》中展露最多奇迹的作品之一,在该书中,奇迹的发生是由于受到了神意的感召。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的故事起源与耶和华有着密切联系。以色列的众子,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的家眷与雅各一起到达了埃及。埃及法老担忧以色列人团结起来威胁埃及人的统治地位,便使希伯来人成为奴隶严加看管。摩西作为希伯来人的首领站了出来,他不满于埃及人对希伯来同胞的压迫,勇敢的请求埃及法老释放希伯来人,使得希伯来人能回到他们的故乡迦南。但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驳回了摩西的请求。拉美西斯二世的忤逆惹怒了耶和华,使得埃及遭受了许多灾难。但是拉美西斯二世仍然继续对希伯来人的压迫和剥削,耶和华神终于发怒,给埃及人降下了“十天灾”。从此之后,埃及人对耶和华神充满了敬意,认为要听从神的指令,在神的庇佑下获得安康。
出埃及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埃及法老派出大量士兵对希伯来人穷追猛打,不断阻遏希伯来人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摩西受到神的指示,加强了对希伯来人的管理,希伯来人变得越来越团结。摩西创造了逾越节、除酵节。在出埃及的旅途中,摩西自觉的担当起领导同胞的职责,成为了拥有极大权威的英雄式领袖。但摩西担任领袖的初期,并没有取得全部希伯来子民的认可,更有甚者当面反驳摩西。摩西后来在其岳父叶忒罗的帮助下,选才举能,任命了“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摩西在长久的实践中收获了许多治理民众的经验,最终他总结出来一套深受同胞认可的摩西律法。摩西声称,他得到的是耶和华亲手写作的十诫法板,即《摩西十诫》。
出埃及记 | 出埃及的原因和经过 |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难 | 1:8-1:22 |
摩西的诞生 | 2:1-2:10 | ||
摩西的早年 | 2:11-2:25 | ||
摩西领命回埃及 | 3:1-4:13 | ||
摩西和亚伦与法老斗争 | 5:1-6:1 | ||
耶和华神降“十灾”打击埃及 | 7:8-11:10 | ||
逾越节的起源 | 12:1-12:36 | ||
以色列人出埃及 | 12:37-13:22 | ||
摩西开红海 | 14:1-15:21 | ||
西奈立约 | 从红海到西奈山 | 15:22-18:27 | |
西奈山立约 | 19:1-19:25 | ||
耶和华颁布“十诫” | 20:1-20:21 | ||
摩西再上西奈山 | 24:1-24:18 | ||
礼仪条文 | 约柜、陈设饼桌、会幕的条例 | 25:1-31:18 | |
参拜金牛犊、与耶和华重新立约 | 32:1-34:35 | ||
建造圣幕 | 35:1-40:38 |
版本
《出埃及记》是《圣经》的一部分。《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演变,因而版本繁多。
初版圣经
《圣经》有两部分组成,其中《旧约》是犹太教经典教义,使用希伯来语写成,而《新约》则由希腊语写就。《出埃及记》是《旧约》的组成,因此也是由希伯来语写成。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公元383年,教皇马苏一世为了传播《圣经》教义,决定将《圣经》翻译为使用更叫广泛的拉丁语,他于是下令翻译《圣经》。至公元405年,翻译完成,《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因此广为流传。该书在中世纪地位十分崇高,是当时基督教教会唯一认定的合法版本。虽然拉丁语在受教育阶层中使用广泛,但当时受教育是平民阶层难以接触的事,因此该书的传播仍然有一定限制。《出埃及记》在此时应作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一部分译为拉丁文而传。
其他版本
之后,英国政局波诡云谲,不同国王的宗教倾向也有所不同,英译本《圣经》版本频出。伊丽莎白一世继承了亨利八世的宗教政策,带有鲜明的温和折中主义色彩。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大主教马修·帕克编订了《主教圣经》,《出埃及记》也随之有所修订。詹姆士一世延续伊丽莎白一世的主张,强调“君权神授”,詹姆士一世下令组织了由54名学者组成的翻译委员会,这个翻译会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于1611年发布了“献给最伟大、最有权力的詹姆士国王”的《钦定版圣经》。
特色
详略得当
相传《圣经》最开始是人们口耳相传辑录下来的,最初的“读者”都是故事的听众。这就是为什么《圣经》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的文本风格,《出埃及记》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出埃及记》很少对出场人物进行详细的肖像描写,叙述者为完善出场人物的形象,常常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以及将人物放置于场景中,通过与其余人物的对比来突出所要描写人物的特点。由于上帝耶和华的特殊属性,作者在诉述时有意规避了耶和华与普通人交往时的世俗性,强调耶和华是通过神迹等非常态方式与普通人进行对话交谈。例如,《出埃及记》中描述摩西受到神的旨意时,是“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在这一情景中,摩西并未见识到耶和华的真容,而使者也是从“荆棘里火焰中”的神迹中向摩西传达了神的旨意。摩西在接受旨意后,作者也未描述周遭环境、摩西的表情、摩西的心理活动等。这种描写被称为“节制叙事”,即刻意回避对人物心理、感官的相关描写。
线性叙述手法
《出埃及记》是在多个“场景”中发生的故事,故事情节随着场景的变动而改变。《出埃及记》,第一个故事场景是希伯来人受尽埃及人压迫,埃及人对希伯来实施种族屠杀政策。第二个场景,新生的希伯来婴儿(摩西)被父母藏匿于箱子中,以此躲避种族屠杀。摩西被埃及公主所救并收养。第三个场景,摩西杀死埃及人后逃亡米甸,在米甸遇到一生挚爱,耶和华召唤摩西,出埃及故事正式拉开序幕。在这些场景中,出场人物都较为精简,使得读者注意力能完全被主人公吸引。各个场景都是独立的,但是由于文义的连贯性,各个场景又相互交织成为统一整体。
《出埃及记》是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场景的变化是随时间变化产生的,故事呈现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希伯来人对上帝的态度也经历了盲目的信仰、信仰丢失、求索信仰、回归理性的信仰几个阶段。
重复叙事手法
《出埃及记》极为突出的体现了重复叙事的艺术,这也是当时希伯来民间文学作者一种通行的创作手法。《出埃及记》的重复叙事手法极有可能受到希伯来诗歌的影响,这也是《出埃及记》犹太色彩的体现。《出埃及记》体现了多种重复叙事手法,其中最为基础的是话语在叙事中的叙事。例如,耶和华几次介绍自己的身份都使用了同一套话术,“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是亚伯来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这无疑大大强化了耶和华神独一无二的地位,坚定了民众对其的尊敬和信仰。在情节的叙事上,叙事模式也多有重复。《出埃及记》中,耶和华降下十灾,对于十灾的描写,叙事的模式都十分相同:耶和华降下灾祸警告埃及法老,法老冥顽不灵不肯放希伯来人自由,耶和华神于是再次降下灾祸……但十灾在相同外也有所不同,十灾间又程度的递进关系存在。因而即使十灾叙事模式大同小异但好不枯燥,使得读者的阅读兴趣不会消失殆尽。《出埃及记》本质上是宗教典籍,因而宣扬教义是其重要目的。意念的重复也因此成为传播宗教意识可选的一种叙事手法。《出埃及记》就多次重复出现了“一神论”的思想,既有从耶和华口中直接所说的“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也有摩西和希伯来人所歌颂到的“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像你?”多次重复,使得“一神论”思想不断强化加强达到了宣扬教义的目的。
史诗品格
《出埃及记》的“神圣属性”和“历史属性”是其史诗品格的重要来源,在写作方面,《出埃及记》以线性叙事时间勾连了众多场景发生的不同故事,使用了编年体的写作结构,成就了史诗般辉煌的叙事艺术。故事的主人公摩西英勇无畏,是神忠实的仆从,这构成了宗教史诗般的庄严。
影响
《出埃及记》具有多重属性,既是基督教犹太教的经典教义,影响了教徒甚至西方世界的价值观、道德操守等;也是一部文学经典著作,其中对于英雄人物摩西的刻画入木三分,体现了复杂却不乏深度的人物形象,成为之后诸多文学创作的母本;《出埃及记》也具有史学价值,其中体现了独特的历史观。
宗教
耶和华神在《出埃及记》中占据着巨大的篇幅,在《出埃及记》的世界中,耶和华神是唯一的创世神,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创造者和守护者,具有独一无二的超越性地位。但同时,耶和华神也是具体的、人格化的,耶和华神的力量被最大限度表现,既全知全能掌控着希伯来人的历史进程,又不失人的情感表达,这使得《出埃及记》成为一部“典型的神本主义史诗”。在《出埃及记》中耶和华神体现了对选中的子民的独特性,埃及人作为未被选中的子民,不能接触到耶和华,对埃及人来说耶和华体现在降下的十灾中,异族人是没有资格认识到耶和华神的。这体现了希伯来人的特殊性,即耶和华神虽然是世间唯一的神,但是也是犹太人独有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这是希伯来人作为被选中的子民的特殊性体现。同后期基督教教义中耶稣基督神爱世人的普世性教义有着明显不同,这构建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加深了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信仰。
社会
《出埃及记》明确区分了异族和选民之族,虽然耶和华神创造万物,世界上的民族皆由其所创造,但希伯来民族作为被神选中的民族具有特殊性。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并不是神为希伯来人安身而创造出的新地,而是早已有人居住的土地。希伯来人遵循耶和华“拆毁他们的祭坛,打碎他们的柱像、砍下他们的木偶”的教导,对一些异族毫不留情的劫掠和侵占。《出埃及记》的这种表述,使得希伯来人与异族多有冲突,并以神的旨意合法化本民族的行为。
《出埃及记》中还记述了摩西发布的十诫,对道德、民事、刑事、宗教和礼仪等方面以法律条文的方式规定下来,作为希伯来人在社会生活交往的通用准则,影响了后世犹太人甚至世界的法律构建。希伯来人的法律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律法是上帝的旨意,因此犯罪就是不敬上帝。这一观念深刻影响了犹太人的法律观念构建,塑造了犹太民族对法律的尊崇和维护,律法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在众人面前宣读了十诫,这体现了律法教育民众警示世人的作用,同时还体现了律法的公开性和公平性,这也为后世各民族的立法做出了良好表率。同时,十诫中宣扬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成为了构建法律的基本观念。
文化
《出埃及记》的结构和情节极具代表性,为后世所吸纳,后人以《出埃及记》为灵感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学影视作品。其中尤以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为代表。《出埃及记》作为希伯来人经典,对犹太民族的身份认同及其对历史的认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出埃及记》记述的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压迫去往“应许之地”的故事,构建了犹太人对“应许之地”的历史认同与归属,当今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当代以色列国家的正式建立都离不开由《出埃及记》种下的“应许之地”的种子。《出埃及记》与犹太历史紧密联系,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不少历史事件都具有《出埃及记》色彩。如二战后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进行大量移民,这一事件也被称为“第二出埃及”1984年犹太人因为大饥荒的影响,从苏丹逃亡到埃塞俄比亚地区,也被冠以“摩西行动”之名。“出埃及记”一词现在也成为众多征途迁徙的代名词,更被赋予了由苦难向新生的全新内涵。
衍生作品
作品 | 作者或出品方 | 时间 | 国家 | 形式 | 内容及特点 |
以色列人在埃及 | 亨德尔 | 1739 | 德国 | 清唱剧 | 古典作曲家亨德尔感动于《出埃及记》的宏大篇章和其中摩西的英雄气概,挥笔创作出了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 |
十诫 | 塞西尔·B·戴米尔 | 1923 | 美国 | 电影 | 1923年的黑白默片电影版《十诫》由好莱坞知名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指导,该片虽然诞生在电脑特技一片空白的时代,但是依然宏大精美,使用了数万名群众演员,真实的在沙漠和海边进行了外景拍摄。这也是本片真实震撼的原因。该片通过对两兄弟的对比阐释了对以“十诫”为代表的律法精神的宣扬 |
摩西十诫 | Gianfranco De Bosio | 1974 | 电视剧 | ||
摩西的故事 | 罗根.杨 | 1995 | 德国 | 电视剧 | 1995年由特纳电影公司联同德国贝塔公司出品的《摩西的故事》十分忠于《出埃及记》原著。该片大面积采用实景拍摄,场面简单却不失还原。该片致力于还原摩西的心理世界,对摩西进行了大量剖析,深入对摩西的人性和精神的研究 |
埃及王子 | 梦工厂 布伦达.查普曼 | 1998 | 美国 | 动画电影 | |
十诫 | 2000 | 法国 | 音乐剧 | ||
十诫 | 罗伯特.多恩海姆 | 2006 | 美国 | 电影 | |
十诫 | Bill Boyce | 2007 | 动画 | ||
愤怒的葡萄 | 约翰·斯坦贝克 | 1939 | 美国 | 小说 | 《出埃及记》对西方文学世界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深入。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196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愤怒的葡萄》。《愤怒的葡萄》借用了《出埃及记》的大量宗教隐喻,也体现了《出埃及记》所彰显的道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