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维尔(美国肯塔基州的城市)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5-31
路易斯维尔
美国肯塔基州的城市
基本信息
外文名 | Louisville |
所属地区 | 美国肯塔基州 |
地理位置 | 肯塔基州中北部 |
方言 | 美式英语 |
中文名 | 路易斯维尔 |
展开
简介
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面积1032平方公里,人口70万(2005年)。路易斯维尔有路易斯维尔大学(US NEWS最新排名第160位)、斯伯丁大学等高校,有全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
概况
城市历史回顾
主要风景
河滨公园
位于俄亥俄河的南岸,西起克拉克纪念大桥,东至沙洲附近,总面积约48.56公顷,为半遗弃状态的工业用地,由于在几十年前就沿河建造了高架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使得工业物资无需通过水路运输,大部分工业迁出了河滨地区,然而,市区与河滨之间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功能使用上都被道路切断了。
规划过程
在河滨公园总体规划中,整个公园分为两期实施,共耗资约9000万美元。1994开始动工,1999年完成的公园一期为20.23公顷,位于克拉克纪念大桥与肯尼迪大桥之间,其中8.09公顷颇具城市面貌,设置了大草坪、节庆广场、码头以及瞭望台等。剩下的12.14公顷则比较自然化,设置了开放草坪、环路、野营区以及儿童游戏场等。公园二期为12.95公顷,位于肯尼迪大桥以东部分,并于2001年8月开始建造,2003年春完成。公园二期更加强化了1991年哈格里夫斯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内容。此外,根据一期的经验教训,对原先规划形式做了一些修改。
设计师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采用了一种隐喻的方式来揭示基地内原有的工业活动,他在公园基地中很少保留工业遗留物,而是运用大尺度的斜坡草坪、硬驳岸,通过与自然河岸的对比,暗示这里曾是工业用地。
哈格里夫斯还在公园内安排了能被广泛使用的活动设施,形成了符合公众需求的空间场所,并受到公众广泛的欢迎和使用。他认为传统的如画式公园只是为了改善环境,让公众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然而,现代公园则是通过相当多的项目内容来塑造更加积极的空间。以河滨公园为例,由于河滨位于城市和河流之间,因此应安排多种用途,让市民能便捷地到自然环境中活动。
路易斯维尔
公园一期
公园一期靠近城市的公园西端,根据河流水位变化情况设置了大草坪、节庆广场、码头、喷泉水道和内湾。
大草坪是河滨公园的中心,作为主要的游憩空间和非正式剧场,在草坪周围设置广场灯,以使活动能一直持续到晚上。大草坪的最高处高出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线约15厘米,可作为城市防洪工程系统的一部分。每次洪水来临,草坪的较低部分都会被淹没,为了加快排水,并能在洪水退去以后马上能使用,在大草坪下设计有良好的渗漏系统。例如,为了加强渗透效果,草坪的泥土由90%的沙和10%的泥炭组成。另外,将河流引入大草坪形成内湾式码头,为乘船来游玩的的游人提供临时停靠空间。
节庆广场是一个略微倾斜的平面,起到连接城市和码头的作用,由于这里是公园最靠近城市的部分,因此设计成最具城市特色、可作为大型活动(如肯塔基州赛马节、路易斯维尔市烟花节等)的场地。这个广场用一种柔软清凉的花岗石材料铺设,另外,在铺设时嵌入一系列通向河边的混凝土带,带上设置节庆活动所需的彩旗和其他设施。节庆广场的南部为入口广场,并在其东部设置旱喷泉,作为附近线型喷泉水道的水源。
码头是商业游船停泊和大型活动空间,也是一个逐渐滑入水中的倾斜平台。广场上有一家迪斯尼风格的小饭店,和周边环境不相称,但是这家饭店很受欢迎,每到晚上,就会吸引无数人来这里消费。
线型喷泉水道位于大草坪和节庆广场之间,作为从城市到河流的南北向轴线,以增强与河流的联系程度。它是由一系列石灰岩做的喷水池组成,并逐级降至与河流水面相平,总长约305米。喷泉水道以入口广场上的交互式旱喷作为水源开始,逐级流入石灰岩喷水池。每个喷水池上的别致小桥和台阶式座椅墙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空间,每个空间包含都有一个水池和一条跌水瀑布,这种活泼小空间调和了旁边的大尺度空间,并富有亲切感。每个喷水池还装有射程约18米远的喷水枪,形成的特殊景观更加强了城市和河流之间的联系。
大草坪东部由起伏地形的凹地形成一个内湾,这里可以留下河流变化的痕迹,以表现河流的不断变化过程,并且能让人们能够观察到泥土、植物不断地被沉积和侵蚀的连续过程。
路易斯维尔港口滨水公园
公园二期
公园二期主要位于肯尼迪大桥以东,是具有雕塑地形的线型公园,这里的项目设置和形式相对松散。其重点是一座螺旋型的小山,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车的人提供盘旋的通道。通道接至一座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铁路桥,它将河流的北岸与公园联系起来。
姐妹城市
城市排名
2020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发布,路易斯维尔排名第367位。
参考资料
[1]
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最新版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 · 澎湃
[2]
研究报告 · 全球城市实验室[引用日期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