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鹰科秃鹫属鸟类)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11
小编整理:
秃鹫是一种大型的飞行鸟类,属于鹰科秃鹫属。以下是关于秃鹫的一些点评: 1. 体型和特征:秃鹫是一种体形较大的鸟类,体长约110厘米,体重在7至14千克之间。它们的全身呈现出黑褐色的羽毛,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的羽毛颜色略为淡化。秃鹫的颈部呈现铅蓝色,没有羽毛覆盖,而皱领则呈白褐色。在胸和腹部的羽毛上,有一些淡色的纵纹。 2. 幼鸟:与成鸟相比,秃鹫的幼鸟羽毛颜色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幼鸟的羽毛颜色较浅,而且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呈现出棕色或灰色的色调。这些羽毛在成年后逐渐变为黑色。 3. 行为和生活习性:秃鹫是一种食腐鸟类,它们通常以动物的尸体为食。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它们通常会在空中盘旋,用锐利的目光搜索着地上的动物尸体。一旦发现目标,它们会迅速下降并开始食用。 4. 繁殖和繁殖地:秃鹫通常在岩石或树上筑巢。它们的繁殖期通常在4月至6月之间,雌鸟会产下一到两个蛋。在孵化期间,雄鸟和雌鸟会共同参与孵化和育雏的工作。 总的来说,秃鹫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大型鸟类,它们的食性和繁殖方式都反映出它们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秃鹫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因此在保护秃鹫的生态系统方面,我们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秃鹫
鹰科秃鹫属鸟类
秃鹫(学名:Aegypius monachus),又名狗头鹫、座山雕、狗头雕等,是鹰科秃鹫属鸟类,也是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体形较大,体全长约110厘米,体重7~14千克,翼展约2米,宽0.6米,成年秃鹫浑身呈黑褐色。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羽色稍淡,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白褐色。胸、腹具淡色纵纹。幼年秃鹫羽色深,头部生有黑色短绒羽,喙、蜡膜和腿呈粉红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秃鹫
英文名
European Black Vulture
拉丁学名
Aegypius monachus (Linnaeus,1766)
别名
夭勒(yǎo lēi)、狗头鹫、座山雕、狗头雕
分布区域
通常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繁殖,在中东、亚洲和非洲地区越冬
平均寿命
一般野外能活20年以上,圈养的已知最长的寿命是40年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鸟纲(Aves)
目
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Accipitridae)
属
秃鹫属(Aegypius)
种
秃鹫(Aegypius monachus)
主要特征
体长
约110厘米
体重
体重7~14千克
形态特征
秃鹫是大型猛禽,也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体形较大,体全长约110厘米,体重7~14千克,翼展约2米,宽0.6米,成年秃鹫浑身呈黑褐色。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羽色稍淡,虹膜呈褐色,嘴端呈黑褐色,蜡膜呈浅蓝色,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白褐色。上体、翼上覆羽及下体呈暗褐色,初级飞羽黑色。胸前具绒羽,两侧具矛状长羽,胸、腹具淡色纵纹,尾短,呈楔形,尾羽黑褐色,尾下覆羽呈白色,覆腿呈黑褐色。
幼年秃鹫羽色深,头部生有黑色短绒羽,喙、蜡膜和腿呈粉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秃鹫在中国的分布较广泛,存在于北方地区至青藏高原东部,为留鸟或冬候鸟,华东、华南偶尔可见。
栖息环境
秃鹫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高山荒原、山谷溪流、林缘地带、树木繁茂的山区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秃鹫通常存在于海拔10~2000米之间的地区,在西班牙,秃鹫存在于海拔为300~1400米的森林地区,在亚洲一些地区,秃鹫也存在于海拔高达4500米的灌木丛和高山草原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秃鹫主要以狩猎造成非自然和自然死亡的一些野生或家养有蹄类动物(如牛、羊、兔和猪等)的腐肉为食,偶尔也捕捉小型兽类等活体动物,以及一些速度慢或因疾病致残的动物。秃鹫有时也在西班牙的“穆拉达尔(muladar)”(倾倒牲畜动物尸体的地方,以便食腐鸟类能够吃掉它们)地区觅食。
秃鹫在寻找食物时甚至会飞行75千米。秃鹫具有强大的喙,使其能够将坚硬的肌肉和肌腱撕成碎片进行食用。
迁徙行为
飞行行为
幼年秃鹫在刚长出羽翼这段时间,即可进行短暂的飞行练习。在羽化初期,幼年秃鹫的速度和高度逐渐增加,速度6.9~69千米/小时,在海拔2340~3733米飞行。秃鹫有节奏性地飞行,速度慢,但动作幅度大,可高空翱翔达几个小时。白天活动,常在高空悠闲地翱翔和滑翔,有时也低空飞行。翱翔和滑翔时两翅平伸,初级飞羽散开成指状,翼端微向下垂。休息时多站于突出的岩石上、电线杆上或树顶枯枝上。
鸣叫行为
秃鹫的叫声很少见,但它们在捕食尸体时会发出呱呱声、呼噜声和嘶嘶声,在繁殖季节还会发出愤怒的喵喵声、大声的尖叫声或咆哮声。
活动特点
生长繁殖
秃鹫为“一夫一妻制”,经常会进行“游行结婚”,成对的雌雄秃鹫一起飞行,爪子相互碰撞并做一些同步的动作。每年10月~11月进行交配,通常发生在其筑巢的地方,持续30~60秒,且交配现象从筑巢到完成产卵过程中都很常见。
秃鹫在远离人类干扰的裸露的高山地区筑巢,通常位于山脉中上部的斜坡或树上5~20米处,偶尔也在悬崖边岩石上筑巢。巢用树枝筑成,内铺小树枝和兽毛,并喜用旧巢,巢外径130~140厘米,巢高60厘米。秃鹰的筑巢期通常持续90~120天。
每窝产卵1-2枚,卵呈白色具深红棕色条纹和斑点,卵的大小约为910.3毫米×68.2毫米。雌雄秃鹫均参与孵卵,孵化期在1~4月,为50天左右。雏鸟晚成性,雌雄秃鹫轮流完成育雏,育雏期持续到8月,为90~150天。雏鸟在巢中的停留时间为100~120天,但即使在羽化后,幼秃鹫仍然依赖成年秃鹫觅食,甚至也会定期回巢休息。雌雄秃鹫在喂养和照顾雏鸟时,离开巢的时间几乎相同。
秃鹫的寿命对于鸟类来说比较长。一般在野外,若有合适且足量的食物,它们至少能活到20年,圈养的秃鹫已知最长的寿命是40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欧洲秃鹫数量在1990~2000年间经历了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亚洲共有5500~8000个秃鹫繁殖对。截至2020年,欧洲部分地区的秃鹫种群数量正在增加,但亚洲的秃鹫数量持续减少,全球人口估计为8400~11400个繁殖对,其中欧洲有2900~3400个繁殖对。
保护等级
2020年,秃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威胁因素
造成秃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兽医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易造成印度和欧洲秃鹫死亡(2020年,欧洲一只秃鹫死于兽用双氯芬酸);二是人类(意外或故意行为)造成秃鹫直接死亡,包括被毒饵捕杀,被人类枪击和巢穴被破坏;三是秃鹫所捕食的猎物受狩猎和严冬的影响数量逐渐减少;四是栖息地的丧失;五是全球气候变化。
保护措施
2006年,尼泊尔禁止生产和进口兽用的双氯芬酸,并鼓励制药公司推广一种安全的替代药品美洛昔康。尼泊尔具两个秃鹫保护行动计划,方法主要包括:进一步禁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并持续监测;用美洛昔康代替双氯芬酸;确保秃鹫安全饲养场所不断扩大,并进行相关运营和维护。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
秃鹫的存在对其他物种至关重要。一方面,秃鹫通常能够消化尸体中含有的细菌和其他寄生虫而不至于伤害自己。另一方面,若秃鹫种群数量减少,通常由秃鹫食用的尸体会被其他动物捕食,这些腐烂的尸体中含有的细菌和寄生虫,可能传递给较小的机会主义食腐动物,这可能会增加生态系统中疾病的发病率。
相关文化
天葬是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秃鹫的飞翔姿态优美,常常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在产地也常被誉为“神鹰”。近代国画中常有画秃鹭,尤以潘天寿之秃鹭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