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12
小编整理:
鹿野苑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城(Varanasi)以北约10公里处。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佛教圣地,与菩提伽耶、拘尸那罗、舍卫城并称为佛教四大圣地。 鹿野苑因释迦牟尼佛在此初转法轮而得名,是佛教中重要的圣地之一。据佛教传说,鹿野苑是古代印度教国王频婆娑罗王(King Bimbisara)的园林,后来被释迦牟尼佛所加持。在这里,释迦牟尼佛受到了频婆娑罗王的供养,并在此地首次向五比丘传授佛法,形成了最初的佛教僧团。 鹿野苑的景点包括鹿野苑寺、阿育王石柱、转法轮塔等。其中,鹿野苑寺是鹿野苑的主要建筑,也是佛教僧团的重要场所之一。阿育王石柱是一根高达12米的石柱,上面刻有阿育王所立的法令,是印度古代法令文保存最完整的一处。转法轮塔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地方,也是佛教中重要的塔之一。 总的来说,鹿野苑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佛教圣地,是全世界佛教徒朝圣的重要场所之一。鹿野苑
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鹿野苑
外文名
Sarnath
地址
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
所属国家
印度共和国
所属洲
亚洲
拼音
lù yě yuàn
起源
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现在鹿野精舍西南方向不远处的乔堪祗塔(Chaukhandi Stupa)遗址,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纪念地。此塔最初建于笈多王朝时期,原为覆钵型,莫卧尔帝国(16世纪)时期在其顶端加建八角亭,地理坐标,北纬25.3768821度,东经83.0217106度。
乔堪祗塔(Chaukhandi Stupa)遗址
初转法轮后,在接下来的雨安居中,佛陀在鹿野苑的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 Vihara,又译作牟拉甘陀库底精舍、根本香室精舍等)传道,僧团逐渐扩大到60余人,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现在存有鹿野精舍(Mulagandha Kuti)遗址,在其不远处有1931年复建的鹿野寺(Mulagandha Kuti Vihara),内有介绍佛陀生平的精美壁画。
1931年复建的鹿野寺
鹿野精舍遗址旁,有建于公元前2世纪修建的阿育王石柱(Ashokan Pillar,地理坐标:北纬25.3813706度,东经83.0231419度)遗址。玄奘公元7世纪时看到,石柱高达70余尺(约17米)。19世纪末期,考古发现了该石柱的头部(长达2米多),雕有四面狮像,成为印度国徽图案的来源。原件现保存在鹿野苑博物馆中。
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在鹿野苑修建了很多大型佛教建筑,其标志性建筑为达麦塔(梵Dhāmekh stūpa,英Dhamekh Stupa,又音译作:答枚克搭),又称慈氏菩萨授记塔。按佛典所说,佛陀的转世为婆罗门子慈氏,世称弥勒菩萨,佛陀在达麦塔所处的位置向弥勒菩萨授记,彼于人寿八万岁时,成等正觉,龙华三会说法,教化众生。公元12世纪,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破坏殆尽,唯留下达麦塔残部,高达39米,直径达28米余,成为鹿野苑的标志,默默地见证着1,600多年前的历史。达麦塔的地理坐标:北纬25.3773034度,东经83.0258866度。
图为鹿野精舍和达麦塔遗迹
19世纪末期,伴随着考古发现大量佛教遗存,在印度国复兴佛教的运动兴起,来自斯里兰卡的高僧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到鹿野苑内,现在已成长为一棵很大的菩提树。
鹿野苑现有的佛寺,除了前面提到的鹿野寺外,还有:1908年修建的缅甸法轮寺,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国佛寺;1967年,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修建的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是一所佛学院;还有中华佛寺、泰国佛寺、日本佛寺等。
1910年,鹿野苑博物馆(SarnathMuseum,地理坐标:北纬25.3819874,东经83.025007)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典籍记载
公元5世纪,法显《佛国记》记述,波罗捺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谓言:‘此瞿昙沙门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况入人间,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来者,慎勿与语。’佛到,五人皆起作礼处。复北行六十步,佛于此东向坐,始转法轮,度拘鳞等五人处;其北二十步,佛为弥勒受记处;其南五十步,翳罗钵龙问佛:‘我何时当得免此龙身?’此处皆起塔,见在。中有二僧伽蓝,悉有僧住。”
公元7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原书对鹿野苑其他景观的记述也非常周详,成为19世纪末考古的重要依据。
建筑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牟拉甘陀库底精舍的废墟中标有佛陀在头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这东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再后则是鹿园,仍有鹿群在那里生活。阿育王石柱以前虽然被破坏过,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来的柱高达10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该馆建于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ā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中华佛寺折枝移植而来。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的佛寺还有:缅甸法轮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最 早的外国佛寺,负责一部分旅游接待工作;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和达赖剌嘛的倡议下于1967年兴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是一所佛学院;还有中华佛寺,以及泰国、日本的佛寺等。
传承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第一次讲法(初转法轮)处。又名仙人论处、仙 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在今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西北约7公里处。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来此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讲佛法。7世纪玄奘赴印时,这里仍十分兴盛:“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后来逐渐荒芜。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主要遗址有:①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②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③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馆藏另一珍品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