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巴基斯坦主要河流)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10-17
小编整理: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的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印度河的名字源自梵文Sindhu(信度)的拉丁语式拼法Indus,意为“河流”。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印度河是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仅次于恒河。印度河的总长度约为2900至3200公里。 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的主要文明之一。它位于印度河流域,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印度河文明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农业定居点,如Harappa和Mohenjo-daro,这些城市是世界上最早的先进城市之一,展示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城市生活水平。 印度河也是巴基斯坦的重要水源之一,为该国超过1.2亿人口提供了大部分的淡水资源。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用水和污染等问题,印度河的水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总的来说,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河
巴基斯坦主要河流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它的名字源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意为“河流”。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印度河是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仅次于恒河。印度河的总长度约为2900至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的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的支流也经过西藏和北印度。印度河的上源是狮泉河(森格藏布),它发源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境内的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东北方向的切日阿弄拉山口西侧。印度河每年的流量约为207立方公里,位列世界河流流量第21位。在进入平原后,印度河的左岸支流有潘季纳德河(五河),其中包括杰赫勒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莱杰河。印度河的主要右岸支流有什约克河、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库拉姆河和古马尔河。沿岸的生态系统包括温带森林、平原和干旱乡村等不同类型。 印度河形成了印度河三角洲,古印度的《梨俱吠陀》称之为Sapta Sindhu,伊朗人的波斯古经中称之为Hapta Hindu,两者都意味着“七河”。波斯王大流士曾在公元前510年派遣西拉克斯探索印度河。
干流概况
印度河(Indus),梵名Sindhu(信度)。乃南亚之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右岸交会喀布尔河,左岸汇流旁遮普(梵Pan~ja^b,五河之意)地方之诸支流,经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五河之地乃古印度文化之据点;佛教文化则盛行于喀布尔河流域、旁遮普北方之犍陀罗。
外喜马拉雅山地区大河,长度为2,900公里。流域总面积约1,165,500平方公里,其中453,250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山麓,其余在巴基斯坦半干旱平原。年流量约2,070亿立方米--尼罗河流量的2倍,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合在一起的流量的3倍。流域内各国所占面积为:中国5.292万平方公里,阿富汗6.6万平方公里,印度35.4万平方公里,巴基斯坦56.1万平方公里,共计103.4万平方公里。
印度河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系凯拉斯峰的东北部,山峰平均海拔约5500米,终年冰雪覆盖。印度河上游为狮泉河,河流在印度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接纳众多冰川,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在布恩吉(Bungi)附近与吉尔吉特(Gilgit)河相汇,然后转向西南流,转向西南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左侧支流的上游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境内,少部分在中国境内,右侧的一些支流源于阿富汗。印度河总流域面积为103.4万平方公里,干流长约2900公里,平均年径流207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约为5.4亿~6.3亿吨,平均含沙量3千克/立方米。
印度河干流从源头至卡拉巴格(Kalabagh)为上游,长约1368公里。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河道狭窄,比降大,多急滩,流速大。其中有两个大峡谷段,一个是从斯卡杜(Skardu)至本吉(Bunji),一个是从阿托克(Attock)至卡拉巴格。从卡拉巴格至海得拉巴德(Hy-derabad)为下游段,河床比降小,河道宽阔,河流分支汊,流速缓慢,具有平原河流的特征。但在苏库尔(Sukkur)和罗里山(Rohri)之间,河道狭窄,在塞危(Sehwan)镇附近出现高约182米的拉希山陡壁。从海德拉巴以下为河口段,亦即印度河三角洲。由于上游多为冰川雪山,融雪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床,致使三角洲面积逐年扩大,河口每年向外延伸约11.8米。在三角洲上河流分支间有三角洲泻湖和牛轭湖。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1947年“印、巴分治”,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河水归两国共同使用。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
主要支流
印度河有许多支流,河源:狮泉河(藏语为森格藏布河,西藏境内)奇普恰普河(希欧克河,源于新疆)吉鲁木河罕萨河(HunzaRiver)索安河(SoanRiver)哈罗河(HaroRiver)锡兰河(SiranRiver)杰纳布河(Chenabriver)杰赫勒姆河(JhelumRiver)拉维河(RaviRiver)萨特莱杰河(SutlejRiver,流经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源流: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河,中国境内比亚斯河(BeasRiver,印度境内)喀布尔河(Kabul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劳加尔河潘吉舍尔河科哈特托伊河(KohatToi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特里托伊河(Tritori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古勒姆河(GurramRiver,源于阿富汗境内)古马勒河(GumalRiver,河源出自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地区,支流源自阿富汗境内)伯劳河(BarauRiver)吉尔吉特河(GilgitRiver,克什米尔境内)马斯土季河伊什科曼河雅辛河吉萨尔河(GhizarRiver)杰赫勒姆河(JhelumRiver)杰纳布河(ChenabRiver)库纳尔河(KunarRiver)佐布河(ZhobRiver)
河流左岸
共有8条:分布在波特瓦(Potwar)高原上有3条,即索安(Soan)河、哈罗(Haro)河和锡兰(Siran)河,流量都比较小;分布在旁遮普平原上的支流有5条,即杰赫勒姆(Jhelum)河、杰纳布(Chenab)河、拉维(Ravi)河、萨特莱杰(Sutlej)河和比阿斯(Beas)河。其中杰赫勒姆河和拉维河是杰纳布河的支流,比阿斯河是萨特莱杰河上游的支流。
(1)杰赫勒姆河全长692公里,流域面积6.35万平方公里,从木扎法腊巴德(Muazffarabad)至杰赫勒姆镇,基本上在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的边境上穿流。杰赫勒姆河在库沙布(Khushab)以上河道较窄,宽约3公里,库沙布以下急转向南,河床展宽达19公里左右,沙希瓦尔(Sahiwal)以下更宽达24公里,两岸之间有很多弯曲的古河道。
(2)杰纳布河全长1030公里,流域面积13.61万平方公里(包括杰赫勒姆河),源于印度喜马偕尔邦北部盖朗以东40公里处,河流先向南流,然后转向西北,流经克什米尔地区,在阿克努尔(Akhnur)附近进入巴基斯坦。杰纳布河道摆动不定,除奇尼约特(Chiniot)以上一段外,河床一般宽约6.5公里。
(4)萨特莱杰河全长1448公里,流域面积8.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比阿斯河),发源于中国西藏朗钦藏布河,流经印度,在费罗兹普尔(Ferozepore)以北进入巴基斯坦。河床宽阔,从鲁帕尔(Rupar)到巴哈瓦尔布尔(Ba-hawalpur)以上32公里处,河床宽约6-12公里,由此以下至汇流处,河床宽度减为1,5公里左右。
河流右岸
有6条支流,它们是喀布尔(Kabul)河(流域面积8.85万平方公里,长约510公里)、科哈特托伊(KohatToi)河、特里托伊(Tritori)河、古勒姆(Gurram)河、古马勒(Gumal)河、伯劳(Barau)河。前5条支流流经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的高山丘陵地区,大致均由西向东流。喀布尔河、古勒姆河、科哈特托伊河及特里托伊河均发源干阿富汗境内,前两条支流水量较大,后两条支流则是小河。巴冷河位于信德地区,是印度河河口接纳的唯一支流,是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对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平原灌溉有着重大意义。
发源于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北部的森格卡巴林附近。源头海拔5164米,有南、北两支,北支称冈冈如马,南支称久思龙可勒,南支较长,为正源。两支流在森格普汇合,向北流经革吉后转向西流,在扎西岗附近纳噶尔藏布后折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改称印度河。该河中国境内长430千米,流域面积2.74万平方千米,落差1264米,平均坡降2.9‰,年均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6.9亿立方米。属典型的地下水补给河流,其地下水补给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67%。
流域森格藏布流域最大长度340千米,最大宽度150千米,流域面积27450平方千米。因流域气候干燥,平均径流深25毫米,为西藏外流水系中单位面积产水率最低的河流。流域多为荒漠、半荒漠景观,气候干旱少雨,11月至翌年5月为风季,3~5月多大风。流域蒸发强,无霜期短,故耕地少,当地藏族居民以牧业为主。
森格藏布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①上游。从源头至革吉县。河长185千米,落差646米,平均坡降3.5‰。源头地区冰碛物分布广泛,河谷展宽,谷底宽3千米左右,两岸阶地发育,河道分汊,多曲流、潜流。河水由河床两侧的潜水及安山岩裂隙中泉水补给。
②中游。从革吉县至扎西岗。河长158千米,落差299米,平均坡降1.9‰,水面宽30~50米,水深0.5~1.0米。多沼泽分布,属宽谷类型,最大谷底宽可达10余千米。河水中游主要以温泉补给为主,提高了水温,故冬季河水很少封冻。
③下游。扎西岗至流出国境处。河长87千米,落差319米,平均坡降3.7‰。为宽谷河段,河床切割较深,河谷两岸阶地、滩地发育。在扎西岗下游约20千米处,有一处长约10千米的激流滩,平均坡降14‰,最高坡降为42‰,是森格藏布水流最湍急的河段。
支流主要支流有生拉藏布、公前河、赤左藏布、婆肉共河、朗久河、噶尔藏布等。其中最大支流为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以西、门士以北的噶尔藏布,全长196千米,流域面积6060平方千米,占森格藏布总流域面积的22.1‰。
朗钦藏布阿里地区主要河流之一,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源。又名象泉河。北邻森格藏布流域,南与甲扎岗噶河、乌热曲一乌扎拉曲流域以及印度接壤,东接内陆湖拉昂错,西邻印度。该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自南向北流经曲龙、东坡、札达、札布让、努巴、什布奇、喜马拉雅山脉后,在巴基斯坦境内汇人印度河,并改称萨特累季河。全长309千米,流域呈矩形,流域面积22760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7‰。中国境内全长260千米,宽140千米,落差2400米,河源处海拔约5300米。流域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①上游段。河源至曲松多,河长74千米,落差约1023米,平均坡降17‰,地势较开阔,河源地区为现代冰川发育。②中游段。曲松多至札布让,河长130千米,落差1377米,平均坡降5.5‰。中游河段宽谷与峡谷相间分布,水流平缓,河道分汊,多江心洲,支流较多,阶地发育,其中札达以上为峡谷,以下为宽谷。③下游段。札布让以下至什布奇附近,河长105千米,平均坡降7.2‰,下游河段以峡谷为主,阶地不发育,峡谷段河床宽20~50米,其余则宽100~200米。朗钦藏布共有20余条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4条,即门士曲、香孜曲、俄布河(曲松河)、索木多河等。其中,最大支流为发源于尼隆林马戈山的俄布河。朗钦藏布流域主要为沙生针茅占优势的亚高山荒漠草原,以放养藏绵羊、牦牛为主,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春小麦等,农作物一年一熟,是阿里地区主要农区之一。什布奇一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可种植水稻。朗钦藏布流域主要为沙生针茅占优势的亚高山荒漠草原,以放养藏绵羊、牦牛为主,农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春小麦等,农作物一年一熟,是阿里地区主要农区之一。什布奇一带农作物一年两熟,可种植水稻。
噶尔藏布,印度河上源森格藏布支流。又名噶尔塘曲,藏语意为“兵营河”、“帐篷河”。位于西藏西部噶尔县境内。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西麓,向西北流经门士、塘咔那布,至扎西岗附近,汇入森格藏布。全长196千米,河宽22~26米,流域面积6060平方千米。沿冈底斯山脉与阿伊拉居日之间西北流,河道顺直,谷地宽坦,至塘咔那布后多汊流、浅滩和江心洲。上游支流主要有巴尔热曲、罗摩切曲,汇合后至定列塘咔称吾木同曲,至噶尔亚沙汇入噶尔藏布,折向西北后汇人森格藏布。上游河床多为泥底,常冻结;中游河床为砾质底;下游河床为沙质底。年均流量4.8立方米/秒,河床落差180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8万千瓦。噶尔藏布沿岸有农田和广阔牧场,为噶尔县主要农牧区。新藏公路沿河岸通过。
流域地貌
印度河流域介于北纬24°~37°,东经约66°-82°之间。东北临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干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处于高山区。干流下游和河口地区处于印度河平原。高山与平原之间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组成的复杂地形。平原区总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流经高山区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冲积平原之一,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约占巴基斯坦国上面积的1/3;由喜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东西宽度平均约320公里,最大宽度在旁遮昔平原,宽约560公里,最狭窄的地方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饶的地方。
印度河平原的东部为塔尔沙漠的延伸部分,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沙漠称为乔利斯坦(Choliston)沙漠,南部沙漠仍称塔尔沙漠,面积均约3.4万平方公里。印度河平原的西北抵俾路支高原的苏来曼(Sulaiman)山脉。印度河平原以北纬29‘为界,分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上印度河平原为五河(萨特莱杰河、拉维河、杰纳布河、杰赫勒姆河、印度河)汇合之地,有宽阔的河间地,一般高出河床5~20米,河道蜿蜒.河床不断移动,洪水时带来的大量泥沙,经常堆积成新的冲积层和浅滩。下印度河平原为明显的河曲带和泛滥平原。沿印度河两岸筑有河堤,堤距一般为19-24公里。下印度河平原的西部和南部是低洼地带,为洪水经常泛滥之处。
印度河发源于海拔约5,500米(18,000尺)的西藏西南部。向西北奔流约322公里(200里),穿越海拔约4,572米(15,000尺)的查谟和喀什米尔东南边界。在拉达克山列城下游不远,在左岸接纳其第一条支流札斯卡尔河。沿同一方向继续奔流241公里(150哩)后,在右岸接纳其著名支流什约克(Shyok)河。在与什约克河汇合后,直至科希斯坦地区,得到喀喇昆仑山、南伽山高原和科希斯坦高地山坡巨大冰川的补给。什约克、希格尔(Shigar)、吉尔吉特及其他河流将冰川融水泻入印度河。由于这一地区如今的降水量不足以补给这些大冰河,可以相当肯定,喀喇昆仑山的巨大冰河是喜马拉雅山脉上次冰期的残馀。(“哩”为英里的旧称)
希格尔河在伯尔蒂斯坦斯卡都附近从右岸注入印度河。吉尔吉特河为下方另一条右岸支流,在本吉(Bunji)汇入。顺流数哩,左岸支流阿斯特(Astor)河汇入。后向西流,穿越喀什米尔边界,然后折向南面和西南面,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在深达4,572~5,182米(15,000~17,000尺)、宽为19~26公里(12~16里)的峡谷中绕南伽山高原(8,126米〔26,660尺〕)边缘奔流。小径盘绕在陡峭的山坡上,从1,219~1,524米(4,000~5,000尺)的高处俯视河流,令人望而生畏。
印度河在流出这一高海拔地区后,在巴基斯坦斯瓦特与哈札拉地区之间成为一条湍急的山间河流,直至流到塔贝拉水坝(TarbelaDam)水库为止。喀布尔河就在阿托克(Attock)上方汇入印度河,此段,印度河在海拔610米(2,000尺)的高度流淌,第一座铁路公路桥凌空飞架。最后,在加拉伯克(Kalabagh)切穿盐岭进入旁遮普平原。来自东旁遮普平原最著名的5条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给予巴基斯坦和印度共有的那片土地以旁遮普(“五河之邦”)这一名字。
印度河在接纳旁遮普诸河之水后更为宽阔,在汛期(7~9月)可宽达数哩。在海拔约79米(260尺)的高度奔流。河流这一段的缓慢速度导致积累起来的泥沙沉积在河床,泥沙从而高出这一沙原的平面;的确,信德的平原多数地区为印度河遗弃的冲积物形成。已经修筑堤坝用于防洪,但偶或崩溃,于是大片地区被洪水摧毁。1947和1958年都发生过洪水。在洪水严重泛滥期间,河流有时改道。
印度河在特达(Thatta)附近开始进入其三角洲,散为若干分流,在喀拉蚩(Karachi)南-东南部的不同地点注入海中。三角洲面积为7,770平方公里(3,000平方哩)或更多,沿海岸延伸约209公里(130哩)。现存的和废弃的水道使三角洲地面坎坷不平。海滨宽约8~32公里(5~20哩)的地带在高潮期为潮水淹没。
流域气候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12-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季,气温低、降水少、湿度小;7-9月为西南季风季,降水多.雷暴多,湿度大,是全年的降雨季节;4-6月是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变的过渡期,又称热季,空气干燥、温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风后退季,也就是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过渡季节,降雨少,昼夜温差大,但季节比较凉爽。
流域内最高气温在46℃左右,最低气温在零下15℃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约300毫米。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毫米(5~20寸)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毫米(4~8寸)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
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北部1月气温低于冰点,而在信德和旁遮普,7月气温最高约为38℃(100℉)。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是地球最热点之一,位于上信德印度河西面,常常记录到夏季最高温度49℃(120℉)。
流域水文
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为源。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迥然有异∶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现,偶有蹂躏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区获得的。所以,它们在流出山麓时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汇入,倒是由于蒸发和渗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后时期,渗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从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后河水开始上涨,最初缓慢,而在3月底较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如今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后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开始较为平缓地减退。印度河年水量约1,440亿立方码--略多于印度河水系总水量的一半。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合计水量约为1/4;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合计水量构成水系总水量的其馀部分。大量的地理与历史证据表明,自文明发端以来--至少从4,000年以前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时代以来--印度河从南旁遮普至海滨一段一直在改道。
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据1940-1975年的统计,印度河(不包括萨特莱杰河)的年衽流量,以1959-1960年最大,达2297.20亿立方米,以1974-1975年最小,为1184,64亿立方米。径流的年内变化较大,4~9月的雨季平均水量占全年的84%。
据1924-1978年实测资料统计,印度河干支流发生了多次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为:1955年萨特莱杰河洪峰流量16891立方米/秒,其支流比阿斯河最大洪峰流量14160立方米/秒。1955年拉维河,洪峰流量19244立方米/秒;1957年杰纳布河玛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立方米/秒;1929年杰赫勒姆河曼格拉站洪峰流量31120立方米/秒;1942年印度河上游洪峰流量23122立方米/秒;1973年杰纳布河洪峰流量28300立方米/秒,印度河下游洪峰流量30500立方米/秒,巴基斯坦淹地360万公顷,受灾人口800万。1976年印度河下游,苏库尔站洪峰流量33988立方米/秒,相当于50年一遇洪水。1976年洪水淹没了809万公顷土地,冲毁房屋1000万间以上,死亡425人。
流域生物
印度河流域气候与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上信德和旁遮普,过度放牧和伐木作燃料已经导致许多自然植被的毁灭。此外,人类长期干预自然水系,在希瓦里克斯(Shiwaliks),毁林已经导致地下水和植被覆盖状况明显恶化。中印度河地区在史前和历史初期似乎比如今树木繁茂∶有关亚历山大大帝(325?BC)在印度征战的记述和16世纪及其后蒙兀儿狩猎队的记录都显示这里曾有相当多的森林存在。即使今天,在离河不远的印度河平原,还有着金合欢热带旱生林、灌木及罂粟、巢菜、蓟和繁缕等林下植物。虽然河附近有一片片蒲苇似的高草,河流和运河两边往往柽柳成行,且有一些茂密的灌丛,但不再有天然森林。在印度河流域的北部地区,针叶林分布丰富。
印度河鱼类资源分布较密集。信德的特达、戈特里(Kotri)和苏库尔(Sukkur)都是重要渔业中心。养鱼业已使堰坝水库显得重要。在喀拉蚩港附近已经建成一个现代化渔港,为当地渔民提供冷藏和销售服务。
流域居民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带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达克人和巴尔特人)显示了与中亚而非南亚的密切关系。他们属亚洲血统,操藏语,信佛教(不过巴尔特人已采纳伊斯兰教)。牧业为地方重要经济活动。
北印度平原居住着一些农业集团,其操旁遮普语及相关方言,成为印度河谷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语言、种族和部落组织在区分集团时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显的主要特征是种姓,不过没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与仪式的涵义。信奉伊斯兰教的贾特人(Jat)与拉杰普特人(Rajput)是旁遮普重要的社会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着一些操信德语及相关方言的农业民族。这一区域的许多文化特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古风,信德人对自己区域的独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虽在信德,却主要是一个讲乌尔都(Urdu)语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陆分治后到达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文明发展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发现(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Dor),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of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约-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约-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着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但早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是如今的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自古以来,印度河水灌溉就一直是成功的农业的基础。现代灌溉工程始于1850年左右,庞大的灌渠系统是英国行政机构修筑的。信德和旁遮普的许多旧渠道和泄洪道得到恢复和实现现代化;从而创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渠网。1947年分治时,印度与西巴基斯坦之间的国际界线将原来设计为一体的巴里河间地区灌溉网和苏特莱杰河谷工程分为两个部分。其源头工程在印度而灌渠流经巴基斯坦。这就导致巴基斯坦某些地区供水中断。由此而引起持续若干年的争端,通过世界银行的斡旋得以解决,巴基斯坦和印度订立《印度河河水条约》(1960)。根据此条约,印度河流域西部3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的水量(除少量用于喀什米尔)供巴基斯坦使用,而东部3条河流--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的水量几乎完全供给印度。
流域经济
农业经济
印度次大陆及其他地方的经验表明,除非小心控制,水渠灌溉可以导致对耕地的许多损害。未经抹砌的灌渠中的水透过土壤渗出并抬高水位,以至土壤变得水涝,不可耕种。由于水渠灌溉在印度河及其支流所经之地已经扩展,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已经上升到地表形成浅湖。在其馀地方,水在夏季强热下蒸发,留下一层层的盐,使得作物无法生产。已经采取措施提供足够的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涝和盐的蓄积。
航运经济
约到1880年为止,印度河及一些旁遮普河流都曾通航,但在铁路兴起及灌溉工程扩展后,只有小的船舶可以在信德省内印度河下游往返。印度河下游还有渔船,在第一座铁路闸口以上,印度河河流及水渠上游今被用于从位于克什米尔的山麓流放木材。
治理开发
灌溉治理
印度河治理和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灌溉。印度河灌溉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两岸狭小的地带就已发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纪发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1605年建成了第一条永久性灌溉渠,渠长80公里.将拉维河水送到拉合尔以西约40公里的谢胡布尔(Sheikhupura)。1850年修建了引拉维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1870年又修建了从萨特莱杰河引水的色尔汉德渠。1887年在拉维河上修建了马拉拉闸,进入丁有坝引水阶段。1905-1915年修建厂第一项跨流域引水工程,开挖了上杰赫勒姆河引水渠(运河)和上杰纳布河引水渠(运河),将杰赫勒姆河的水调入杰纳布河,又将杰纳布河的水调入拉维河。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的规模已经很宏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拦河闸,每个闸上游有若干条引水渠或相邻河道之间的联接渠(运河),在河间地内发展大片的灌溉区。如1932年建成的印度河干流上的苏库尔拦河闸,闸长1440米,过闸流量42450立方米/秒(原设计31130立方米/秒),两侧共引出7条干渠,最大引水流量186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00多万公顷。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分治后,所定国界将印度河及五大支流的上游部分划归在印度境内,下游部分划归在巴基斯坦境内,从而引起两国上卜游用水纠纷,且矛盾日趋激化。印巴两国经过长达13年的协商和谈判,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两国政府于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水条约》.并同时成立了印度河常设委员会。根据条约,巴基斯坦可从西三河(即印度问干流、杰赫勒姆河和杰纳布河)引水,每年町得地表径流量1665亿立方米,约占印度河径流量的80%;印度可从东三河(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和比阿斯河)分水,每年可得地表径流407亿立方米,约占印度河径流的19.7%。
自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答署以后,印、巴两国按照条约开展了对印度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从此,印度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在干支漉修建包括有高坝、大水库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这些水利枢纽,除灌溉外,兼有防洪、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巴基斯坦完成了规模巨大的西水东调工程,使原由东三河供水灌溉的150多万公顷耕地,改由西二河调水灌溉。该工程包括3个部分:①在印度河干流上修建塔贝拉(Tarbela)水库,土行坝最大坝高143米,总库容13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15亿立方米;在杰赫勒姆河上修建曼格拉水库,十石坝最大坝高138米,水库总库容118亿立方米,有效库容66亿立方米;②在西二河各引水口、引水渠线与河流平交处修建了6座拦河闸,6座闸总长5公里,总泄洪流量约12.4万立方米/秒.取水量3000立方米/秒;⑧开挖了8条相互沟通的联接引水渠(运河),扑对原有一些闸、联接运河和灌溉渠进行了改建。西水东调的平均年调水量约217.7亿立方米:印度在东三河上修建了一些高坝大水库和两河之间的调水渠道,也是西水东调,引水灌溉印度境内的耕地。工程包括:①高坝和水电站9座:萨特莱杰河上的巴克拉(Bhakla)坝和纳恩帕贾克里水电站;比阿斯河上的庞格(Pong)坝和潘多(Pandoh)坝;在拉维河上的泰恩(Thein)坝和查默拉±级和1级水电站;在奇纳布河上的萨拉尔(Salal)坝和杜尔哈斯蒂水电站。②2条调水线:拉维河至比阿斯河的调水工程,比阿斯河至萨特莱杰河调水工程。后者包括潘多比吉(Pam-dohBaggi)隧洞,洞径7.62米,长13.11公里;桑达南加(Sundarnagar)渠道,渠长11.8公里;桑达南加一萨特莱杰(Sundarnagar-Sutlej)隧洞,洞径8.53米,长12.35公里,输水能力255立方米/秒。
印度河现有大型灌溉工程(灌溉面积15万公顷以上或灌溉干渠流量在lOO立方米/秒以上)和印度河十支流上已建、在建大型多目标工程(水库)见印度河流域人型灌溉工程表和印度河流域大型多目标工程表。
印度河流域的灌溉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采用漫灌方式和一般是常年灌溉,地下水位逐步上升,使土地严重盐渍化.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巴基斯坦政府从1959年开始大力实施“斯卡普”(SCARP),即“防止盐渍化和土壤改良计划”(SalinetyControlandRe-[ormationProject)。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修建以抽水管井为主,结合明沟、暗管的排水系统。经过l0多年的普遍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它既可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内涝,控制盐渍化,又町增加灌溉用水量。印度河干支流的平均含沙量2.38~3.30kg/立方米,仪喀布尔河为1.03kg/立方米。
防洪印度河流域防洪主要依靠堤防,仅巴基斯坦境内就有各类堤防长约5400公里.其中印度河干流为3000多公里。主要支流的堤防长度为:杰赫勒姆河95公里,杰纳布河1052公里,拉维河398公里,萨特莱杰河356公里,堤防经过加固后,一般以防御历史最大洪水位为目标,重现期约为50年。该设计水位比历史洪水位高0,61米,堤防超高1.22米。
对印度河干流上的一些灌溉用的拦河闸,原防洪标准只有20一40年一遇洪水,将改建、提高泄洪能力,使标准达到200~300年一遇洪水。如古杜闸,由31130立方米/秒提高到42450立方米/秒;苏库尔闸由25470立方米/秒提高到42450立方米/秒;科特里闸由24762立方米/秒提高到35575立方米/秒。
干支流上已建的大型水库,虽然主要任务是灌溉,没有留山专门的防洪库容,但汛期结合蓄水,可起到一定防洪作用。例如曼格拉水库,1973年最大入库洪峰流量14546立方米/秒,削峰5179立方米/秒,占35.6%;1976年最大洪峰入库流量27791立方米/秒,削峰11122立方米/秒,占40%。因此,这些大型多目标水库的建成,使印度河流域防洪局面得到很大改善。此外,巴基斯坦也很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
发电除一些大型水电站外,计划在塔贝拉坝卜游的印度河干流上修建卡拉巴格水电站(装机容量240-300万kW),在上游建巴萨坝(坝高200m,装机容量366万kW);在杰纳布河上拟建基希特尔I级(30万kW)和II级水电站(39万kW);在拉维河上拟建希布腊水电站(30万kw);在巴克拉坝上游萨特莱杰河上拟建科尔多尔水电站(60万kW)、卡交姆王托水电站(60万kW),流域内已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1500万kW,拟建或研究中的装机1500多万kW,共计3000多万kW。中国西藏境内的支流落差大,尚待研究开发。灌区工程
印度河灌区工程的大规模兴建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横跨印度河的拦河闸及大流量引水渠道现仍在利用。近20余年来发展较快,80年代初期,灌区已建三大水库(曼格拉、杰什马和塔贝拉)、19座拦河闸(或首部枢纽)、45条引水渠及其配套建筑物;引水渠总长5.71万公里,引水流量达7100立方米/秒,输水渠道9万余条,总长160万公里。此外还有管井13万余眼。年引水能力从60年代的1021亿立方米增加到80年代初的1296亿立方米,枯水期引水量也增加了30%。
由于渠道缺乏防渗措施,农田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和排水不畅等原因,长期以来,灌溉农田面临盐碱化和渍水的威胁。1960年开始实施盐碱化控制和土壤改良计划,主要是沿印度河及其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和拉维河)两岸建立十余处控制改造区,大面积推广井排井灌,取得一定效果。当前正在试用暗管排水、施用化学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和选种耐盐抗碱作物。同时,研究渠道防渗措施,推广畦灌方法,合理用水,防治次生盐碱化。另外,又从上到下成立水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逐步推广按用水量收水费的办法。当前的排盐工程所排出的盐水仍归入灌溉水源中,并用来灌溉下游土地。当局已决定将灌、排系统分开,计划于2000年前人工开凿一条大排水河与印度河平行,将所排盐水直接送入阿拉伯海。
航运开发
约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为止,印度河及一些旁遮普河流都曾通航,但在印度铁路兴起及灌溉工程扩展后,只有小船可在信德省内印度河下游往返。印度河流域的下游还有渔船,在第一座铁路闸口以上,河流及水渠上游今被用于从位于克什米尔的山麓流放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