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蛋白血症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10-24
小编整理:
高脂蛋白血症是一种血浆中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病症。它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与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有关,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则与全身性疾病、药物影响有关。高脂蛋白血症的主要影响是引起皮肤黄色瘤和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眼睑周围出现小黄粒以及胸痛、气促、头晕、便秘、腹部不适或疼痛等。高脂蛋白血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需要注意饮食和药物治疗。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高脂蛋白血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发生,与全身性疾病、药物影响有关。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引起皮肤黄色瘤和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眼睑周围出现小黄粒;胸痛、气促、头晕、便秘、腹痛、下肢麻木等。通过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高脂蛋白血症可引发胰腺炎、动脉硬化、单纯性肥胖症、糖尿病、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等疾病。经过及时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高脂蛋白血症
外文名
Hyperlipoproteinemia
症状表现
黄色瘤,脂性角膜弓,眼底改变,动脉硬化等
就诊科室
内科
显状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 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皮肤性病科
病因
- 本病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基因突变
- 是导致脂代谢紊乱,引发本病,最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 酗酒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 缺乏运动也易导致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浆三酰甘油水平也易升高。
- 长期的精神紧张、吸烟、肥胖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血脂异常。
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多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
- 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肾病综合征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骨髓瘤
- 多囊卵巢综合征
长期较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 利尿药
- 降压药
- 性激素
- 口服避孕药
- 糖皮质激素
- 免疫抑制剂
症状
- 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引起皮肤黄色瘤和动脉粥样硬化。
皮肤黄色瘤
- 主要表现为眼睑周围出现小黄粒。
动脉粥样硬化
- 主动脉、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四肢动脉等动脉,均可能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相应临床表现。
- 主动脉:胸痛、气促、吞咽困难、咯血、声音嘶哑等。
- 冠状动脉:胸痛、头晕等。
- 肠系膜动脉:便秘、腹痛、腹泻等。
- 四肢动脉: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等。
需要做哪些来确诊高脂蛋白血症
- 确诊高脂蛋白血症需要做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 血脂检测
- 血脂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了解是否存在高血脂。
- 空腹血糖检测
- 空腹血糖检测是测定餐后8~10小时,血中葡萄糖的浓度,是筛查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查。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片可以发现主动脉粥样硬化。
- 多普勒超声可以了解颈动脉、四肢动脉和肾动脉等重要动脉的血流情况和血管病变。
- CT和磁共振可以判断脑组织的病变情况。
- CT血管造影,或者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动脉瘤病变的位置、范围和程度,不但可以明确诊断,还能帮助确定介入或外科治疗的方法。
诊断
- 关于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统一的方法。医生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 眼睑周围出现小黄粒,或者出现胸痛、气促、头晕、便秘、腹痛、下肢麻木等不适。
- 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胆固醇浓度>5.18mmol/L可定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浆三酰甘油浓度>1.7mmol/L,为高三酰甘油血症。
鉴别诊断
- 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等肾脏疾病,也可引起血脂异常。
- 如果在眼睑等处发现黄色瘤,或者出现胸痛、气促、头晕、便秘、腹痛、下肢麻木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 医生通过实验室检查等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
- 高脂蛋白血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 减肥和戒烟,有利于调节血脂水平。
-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 少吃甜食、肉食等高热量的食物。
药物治疗
- 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
- 可以降低血清三酰甘油的药物,有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
- 是目前最有效也最常用的降脂药物,主要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 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皮肤潮红、肠胃不适。
贝特类药物
- 主要包括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
- 常见的副作用有口干、食欲不振、乏力等,但停药后即可消失。
烟酸类药物
- 主要包括烟酸、烟酸肌醇酯、阿西莫斯等。
- 常见的副作用为皮肤瘙痒。
危害
- 高脂蛋白血症可引发胰腺炎、动脉硬化、单纯性肥胖症、糖尿病、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等疾病。
预后
- 经过及时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预防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 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 饮食要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