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中国南部的地理区域)
VLoG
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10-24
小编整理:
华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北与华中区、华东区相邻,南与南海相邻,西南与越南相邻。该地区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7%。经纬度范围为18°一30°N,96°一118°E。全区海岸线长约1万千米,岛屿数目不低于2200座。在行政区划上,华南地区普遍包括台湾。华南地区
中国南部的地理区域
1/2
华南地区(英文名:South China),简称华南,位于中国南部,北与华中区、华东区相接,南濒南海,西南与越南相邻。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7%。该区经纬度范围为18°一30°N,96°一118°E。全区海岸线长约1万千米,岛屿数目不低于2200座。该区在行政区划上普遍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华南地区
英文名
South China
简称
华南
地理信息
面积
约45万平方千米
气候类型
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欧亚大陆东南端、中国最南部
地理坐标
18°一30°N,96°一18°E
行政区划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辖地区
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人口信息
人口
1.8亿人(截至2018年)
语言
普通话、粤方言等
民族
汉族、壮族、黎族等
位置境域
华南地区位于南岭南麓以南,中国最南部,北与华中地区相接,南面包括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望,西南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相邻。北回归线穿过该区,经纬度范围为18°一30°N,96°一118°E,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该区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4.7%。该区海岸线达1万千米,岛屿数目不低于2200座。根据赵济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第3版》,华南地区在行政区上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当代关于华南地区行政区划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历史变迁
华南地区地块其东及东南部为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地区,出现板块俯冲、岛弧形成及大陆增生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同时形成伸展沉积盆地;而西部则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推挤形成一系列造山带,引起岩石圈内部变形的构造特征。同时,西部形成挤压型大型克拉通前陆沉积盆地。
该地区以扬子克拉通为核心,不断向东南生长。太古宙扬子地块在拉张减薄条件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岩浆,随后等温面继续明显上隆。晋宁期由于地幔柱到达岩石层底部,部分融熔。同时地壳扩张形成火山活动的热点,幔柱内部高热物质喷出地表之前,则发生快速地壳上隆,发生裂解,软流层部分熔融物质在86千米深度形成铁镁质岩浆池,不断向上运移的超基性岩沿着裂解带进入下地壳,大致从桂林,经邵阳、娄底,延至宜春、弋阳、诸暨,存在大规模深度达250千米以上的岩石层凹陷,这一岩石层凹陷带向东南迁移。
加里东晚期,华南区域构造运动主要是古扬子块与武夷块的拼贴,此时幔柱作用的地壳生长方式不明显。早侏罗世,在闽、粤、赣三省交界一带,形成一系列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同时发生海陆交互相环境喷发。
燕山中期,华南及其西太平洋大陆边缘进入太平洋构造域的伸展走滑一拉张裂解体系,深部地幔柱构造引起地壳上隆和往东的伸展减薄,大陆岩石层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并诱发中下地壳广泛熔融。燕山晚期,整个华南大陆的岩浆活动已向东迁移至浙闽粤沿海及其海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壳生长方式为突发向东的裂解生长。
早第三纪,印度板块开始向东朝欧亚板块推挤碰撞,该区由此进人大陆裂谷期,热幔柱头部物质上升,促使大陆岩石层地幔熔融,并在东南大陆约45一50千米深度内形成一厚薄不同的高导电层,成为岩浆的主要聚集带。晚第三纪,华南大陆发生区域性抬升,并影响整个中国东部,南海北部陆缘断陷遭受剥蚀,造成区域性分离不整合,继而南海扩张并发生旋转,形成东西向中央海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核幔边界因为超额热转移而产生高温岩浆,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新的构造层。
地理特征
气候
气温
1月以后,气温逐步回升,3-5月回升最快,每月上升3-4℃。东部7月平均气温为28.3-28.5℃,西部7月平均气温多在23-25℃。7月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平行,东部等温线分布稀疏,西部等温线分布密集。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8月份。9月以后,气温下降急剧,9-11月平均每月下降3-4℃。12月下旬以后到2月中、下旬以前,该区可出现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但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超过300天,东部沿海及云南边境一带可达350天以上。
降水
华南地区雨量丰沛,降水强度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一年中有半年左右是雨日,暴雨是常见的降水形式,80%以上的暴雨强度都在90-150毫米/日。
区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大致呈沿海、岛屿少于内陆,平原少于山地,背风坡少于迎风坡,台风活动频繁的地方降水充沛的规律。该区东部,降水量东多西少;而西部则西多东少。本区大部分地方70-8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5-10月,且从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例方面来看:南部比北部大,西部比东部大。
夏秋之交,华南地区常因台风,带来较大雨量。台风对华南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有很大关系,台风雨占华南地区年降水量10-40%。其中台湾周围环海,特别是黑潮暖流的影响,无论是冬季的东北季风或是夏季的东南季风都有可能在台湾山脉的迎风坡上行云致雨,所以降水量丰富(尤其是东北部迎风坡)。
光照
风
华南沿海地区是台风灾害的频发区和严重区,其中台湾岛的东部更是台风侵袭的要冲。台风带来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大风。在该区登陆的台风路径是随季节而变化的,大体是5月在广东省汕头以南,6月在该区沿海登陆次数增加。7月在该区北面沿海活动次数增加,8月返回华南沿海,11月仅限于广东省汕头以南。12月除台湾偶然有台风登陆,华南沿海基本上无台风登陆。
地质
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欧亚板块,西与印度洋板块、东与太平洋板块交接,是整个欧亚板块东南边最前缘的地区。其中,台湾省属于台湾褶皱系,海南省属于延边褶皱系,福建省东南部和该区中的部分广东省属于东南沿海褶皱系,该区中的另一部分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属于华南褶皱系,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属于三江褶皱系。以上褶皱系大部分位于滨太平洋地槽褶皱皱区,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一直强烈活动的地区。从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来看,它具有从西向东褶皱时代逐渐变新的特点,说明了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的俯冲带逐渐向东迁移。
地层特征
该地区古扬子块前寒武系基底以灰色片麻岩、古元古代科马提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为特征。在震旦纪-奥陶纪,该地区扬子板块的岩石以碳酸盐岩为主,火山物质较少,华夏板块则以含凝灰质和碳质板岩、千枚岩、硅质岩、杂砂岩为主,富含火山碎屑物质。加里东晚期,该时期广泛出露为壳源的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印支期岩体出露局限,仅在广西钦防和一些构造边界带产出,如同安岩体,三叠纪为马山、伍村岩体。在早侏罗世,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一带为海陆交互相环境喷发的玄武安山质与流纹英安质双峰式岩石组合,且以玄武安山质岩石为主。燕山中期,在下扬子块为高钾富碱粗安质一粗面质一流纹质火山一侵人杂岩,在武夷块,为高钾钙碱性英安质一流纹质火山一侵人杂岩。燕山晚期,在武夷块的闽粤沿海地区,为不对称双峰式低钦玄武岩一英安岩一流纹岩组合。晚白垩世,在浙闽粤沿海产出碱长(性)花岗岩带。
早第三纪,古武夷块则主要为拉斑系列的玄武岩一粗面岩一碱流岩,如广东三水和河源盆地,台湾西部则以碱性系列玄武岩为主。晚第三纪该地区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和碱性玄武岩系列共存,主要出露在广东三水、河源,南海海域,福建明溪、龙海,台湾澎湖等地,晚第三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比较均一。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着中、新生代玄武岩和火山一侵入杂岩构成的中国东南部新的构造层,全新世碱性系列玄武岩局限分布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
矿产资源
华南地区地块岩石圈在形成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大型和特大型矿产资源。
该区是世界上花岗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并且在其地质演化的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其中与燕山期花岗岩所一同伴生的是储量丰富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而在粤西等地区还在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中广泛发育有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此外在粤北和粤东等地区还存在着与沉积盆地发育过程相伴的块状硫化物矿床;而在桂南同岩浆热液所一同伴生的则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在桂中所出产的黑色金属矿床、白云岩矿床以及贵金属矿床则是由于接触交代-高温热液型矿产和岩浆热液型矿产,桂东的花岗岩、大理岩则是同岩浆热液一起形成的。
福建省的滨海矿产资源砂、花岗石、叶蜡石等探明储量居中国前列,饰面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中国占重要地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46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6种,其中共生、伴生矿床约占31%。该省有61个矿种的保有储量居中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25种矿产储量分别居中国前3位。此外,台湾地下的煤、金、铜、石油和硫磺等矿藏都很名。
地形地貌
该区总的地势是东西部海拔高,其间形成丘陵、谷地、平原交叉分布的地貌。海陆交界处,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海洋上,海域完整,地形多样。
该区以广西的左、右江为界,华南西部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东部为东北-西南。越向东西两侧,山的脉络越清楚、越高大。西部的大雪山、无量山,哀牢山,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东部的台湾山脉,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海拔高度也在3000米以上,其中玉山3997米,是华南地区最高的山峰。中部诸山,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
东部闽粤桂一带,大部分地面为海拔500米上下的丘陵地,平地狭小,只有在河道的两旁或河流人海的地方,有一些断断续线宽狭不等的河谷平原和面积不大的河口三角洲。其中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分别为1万平方千米左右和1200平方千米。还有其他沿海地带的海岸平原,面积狭小,分布很星散。该区内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平原,面积不广,分布却很普遍,与丘陵互相穿插,成为丘陵与平原交错的地貌特色。
滇南,大部分地面为海拔1000一1500米的切割高原,由多级的地形面和宽敞的河谷盆地相间组合,成为山间宽谷地貌。平原以河谷冲积成因类型为主,海拔高度在500一1000米(河口海拔84米),与周围山地相对高差在500米以下。平原面积也不大,断续分布,面积较大的有蒙自(370平方千米)、盈江(340平方干米)、陇川(240平方干米)、孟遮、孟混(230平方千米)、瑞丽、潞西、孟罕等,其余多为10平方千米以内的小平原。平原内部有多级阶地,周围高原面上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和夷平面多被侵蚀成丘陵起伏的形态。这种平原中的丘陵性阶地和高原面上的丘陵性夷平面,相对高度多在200米以下,所以整个地面也显得起伏破碎。
华南地区海岸线长达1万千米,曲折率约为1:4.33,其中福建省部分海岸曲折率达1:62,居中国第一位。从海岸形态来看,华南地区以山地海岸类型为主。大体上以鉴江为界,以东为山地海岸,以西为台地海岸,山地海岸和台地海岸中,在河流出口处都发育成不同规模的河口三角洲海岸,其中较大者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岸线为多岛屿的湾头三角洲堆积海岸。沿岸残山、岛屿罗列,岸线曲折,湾内沙质粘士和淤泥沉积旺盛,不断向海推进。韩江三角洲岸线为扇形三角洲堆积海岸,前缘为多列平行于海岸的沙堤,堆积速度没有珠江三角洲迅速。
该地深入内陆的港湾岸线与东北向构造线平行。福建岸段和广东大亚湾、大鹏湾等岸段,山地直逼海岸,岸线曲折成方形深入内陆成港湾,湾内水深、滩窄、岸陡,成为山地港湾岸;粤东的海门-大星山门、粤西的崖门口-鉴江口等岸段,也是山地直临海岸和岸线曲折多湾,但湾内水浅,沙滩、沙堤发育,港湾深入陆地程度较浅,海浪侵蚀作用集中在突出的岬角部位,成为山地岬角岸;广西的大风江口-北仑河口岸段,台地逼近海岸,岸线曲折,海湾呈溺谷形态深入大陆,湾内发育有泥滩,岬角处受侵蚀有砾滩,构成了台地溺谷湾岸;同样是台地逼近海岸的雷州半岛岸段,因岸线较平直,台地受蚀成海崖,崖前为海滩,成为台地陡崖浅滩岸。
华南地区面向南海海域,海峡、岛屿众多,有构造复杂的大陆岛,数目不低于2000座,还有许多构造单一的珊瑚岛、沙岛。其中,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最狭处仅18千米。台湾岛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1300多千米,最宽处200千米,最窄处130千米。除了台湾岛、海南岛及其周围的岛屿外,大陆沿海还有平潭、南日、湄州、金门、厦门、东山、南澳、香港、大濠、万山群岛、三灶、高栏、上川、下川、海陵、南三、东海、硇洲、斜阳、涠洲等岛屿。在地形上,都属于低山丘陵性质的山岛,平原很少,且多数山岛是由花岗岩组成,球状风化和石蛋地形甚为常见。
海洋岛主要是指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组群岛,由二百多座岛屿、沙洲、沙滩、礁滩组成。这些岛屿,绝大部分呈圆形、椭圆形,面积都不大,其中大于1平方千米的为数甚少。南沙群岛露出海面的岛礁总面积不超过2平方千米。岛的周围,环绕有50一100米左右的沙提,岛的中部,为封闭式潟湖,岛的水下基础部分,多数有一个庞大的礁盘。
水文
华南地区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水文类型有河流、湖泊以及海水。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4085立方米,仅次于人口稀少的青藏地区,位居第二位。据计算,本区本地区河流的特点:水量丰富、涨水期长、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小。
主要河流
珠江
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马雄山,自西向东横跨华南大地,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河流,干流河道全长为2320千米,流域面积446768平方千米。流域年均径流量为3412亿立方米,水量丰富,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该河流基本上由三条独立水系东江、北江、西江汇流而成,自广州市汇入南海。
怒江
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吉热格柏峰南麓安多县境内的将麦尔岗多楼冰川,流经云南省西部,云南省境内段长650千米,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积的8.7%。在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后,出境流入缅甸改称“萨尔温江”。
澜沧江
该河流从滇西北入云南省境内,从云南省最南端勐腊县出境。干流长为2161千米,集水面积为167487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平均径流深为456毫米,年平均流量为2070立方米/秒,径流量为652×10立方米。
元江
元江是红河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茅草稍,自西北向东南流至河口县出境。该河流在云南省境内干流长692千米,流域面积3.75×10平方千米。
鉴江
鉴江上游位于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云开大山和云雾山之间,发源于信宜县虎豹坑,流经高州、化州、吴川县沙角旋注入南海。河流长232千米,集水面积为9464平方千米,河流平均比降为0.374%,年径流量977.1毫米。
南流江
古称合浦水,发源于广西北流市大容山最高峰莲花顶北面的草甸溪涧,向南流经玉林、博白、浦北等县,最后到达合浦,注入北部湾。南流江全长287千米,流域面积9704平方千米,每年年均流量166平方千米每秒,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独立入海,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主要湖泊
肇庆星湖
星湖是由仙女湖、里湖、中心湖、波海湖和青莲湖组成,总面积达62400万平方米,蓄水量1250万立方米。在山崖湖堤间建有亭台楼阁40余座,各湖之间有堤桥相连。
万绿湖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位于京九铁路线上,距河源市区6千米。水域面积370平方千米,总蓄水量139.8亿立方米。
海洋水文
华南地区面向辽阔的南海海域,热带性特征明显。海城水温与盐度都比较高,年变化较小。南海海流具有热带季风漂流性质,其路径、方向、强度都随季风交替而变化。5-6月,随着西南季风的兴起,南海水开始向东北漂流,8月达到鼎盛时期。东北漂流沿南海西部流向北部后,大部分经巴士海峡汇入黑潮,小部分经台湾海峡入东海。10月开始受东北季风控制,一部分黑潮从巴士海峡冲入南海北部,与南下的东海沿岸流和南海沿岸流汇合流向西南,成为西南漂流,12月达到强盛时期。4-9月为季风过渡期,风向多变,流系混乱。但是,在广东外海冬季期间,海流由东北流向西南并非总体都是如此,在较深的水深处,有一狭窄的逆风向海流,且流速较大。
南海沿岸以不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为主,其中汕头至海门、珠江口至雷州半岛东部、海南东北部、南海诸岛为不正规全日潮。雷州半岛南段和广西沿海为正规全日潮。南海潮差较小,近岸约3米,北部湾可达4米以上,湾顶的北海潮差最大可达7米。台湾东部海岸属太平洋潮汐区,潮差仅2米。
土壤
华南地区分布着砖红壤和赤红壤,它们是在红色风化壳母质上发育起来的。该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地表岩石(除碳酸盐岩类外)造成强烈的风化,原始矿物分解透彻,淋溶作用十分迅速。除了铁、铝相对积聚外,易移动的元素(K、Na、Ca、Mg)都遭到强烈的淋溶。次生矿物主要是高岭土、三水铝土矿和铁的氧化物。该区在现代生物气候条件下,在红色风化壳上,生物积聚过程和脱硅富铝化过程同时进行,发育成砖红壤和赤红壤。砖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香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地。赤红壤是南亚主要分布在台湾、闽东南,两广南部、云南的德宏和临沧地区。
此外,台湾大约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地带,大多为低丘红壤。500—1800米高度上,土壤由红壤渐变为黄壤。1800一3000米高度上,土壤由山地黄壤演变到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暗棕壤。华南地区还有水稻土、黄壤等土壤类型,其中水稻土、黄壤和一些自然红壤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平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地区。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华南地区森林动物中,最特殊的是灵长目种类,如分布在云南、广西和海南岛的长臂猿和叶猴等。长臂猿是似人猿类在中国仅有的代表。灵长目现存种类中最原始的树鼬分布于云南、海南岛及其附近地区。树栖的啮齿动物较多,翼手目也相当繁盛。食肉目以灵猫科最常见,此外,还有华南山獾、貉、印度豹、华南虎、黑熊、云豹等。印度象群在华南动物界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中。热带性鸟类种类繁多,如鹦鹉、阔嘴鸟等,是华南特有的动物资源。西双版纳和滇西南还有绿孔笛等珍贵鸟类。爬行动物繁多,尤其是龟鳖类和蛇类可称为中国之冠。特有的种类有的盲蛇、蟒蛇等。北部湾海中的儒民是华南动物中颇有神奇传说的“美人鱼”。华南地区的珍稀兽类野生动物有:亚洲象、华南虎、犀牛、鹿类等。其中华南虎,是中国特有虎亚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大濒临灭绝物种之首。
其中,广东省动物种类多样,有774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其中兽类110种、鸟类507种、爬行类112种、两栖类45种。此外,还有淡水水生动物的鱼类281种、底栖动物181种和浮游动物256种,以及种类更多的昆虫类动物。这些动物中,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熊猴和中华白海豚等22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金猫、水鹿、穿山甲、猕猴和白鹇(省鸟)等95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其中国家一级25种,国家二级147种。长喙真海豚为该自治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海南省有陆栖脊椎动物660种,其中海南特有种23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黑冠长臂猿、云豹、巨蜥、海南山鹧鸪等18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5种。
福建省已记录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有1686种,已定名昆虫10000多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37种,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9种。
云南省动物种类数为中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珍稀保护动物较多,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台湾省有鸟类约400种,哺乳类62种,爬行类92种,鱼类约2000种,昆虫约15000种,蝶类约400种。还有许多台湾特有种和特有亚种,主要有台湾猕猴、台湾黑熊、台湾水鹿、台湾云豹、兰屿角鸮、黄裳凤蝶、珠光黄裳凤蝶,均属亟待保护的动物种类。
动物相册
植物
华南区的植物种类丰富,以亚热带科属为主,其中以壳斗科的常绿种类、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木兰科、桃金娘科植物为主,如锥、青冈、樟、润楠、枫香、蕈树、木荷、深山含笑、蒲桃、水翁等。此外,本区植物还具有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和特有植物较多的特点,如苏铁、桫椤、水松、广东含笑等。
自然林中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以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等的植物种为主;山地沟谷常见棕榈科、番荔枝科、金丝桃科、紫金牛科等具有热带性质的种类,如鱼尾葵、省藤、紫玉盘、假麼爪、黄牛木、罗伞树、硃砂根等。在山地和丘陵上还广泛分布着含有热带成分的亚热带次生草丛和灌草丛,常见桃金娘、野牡丹等野生花卉。
广东省有维管束植物289科2051属7717种。其中野生植物6135种,栽培植物1582种。植物种类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有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7种,属于二级的有桫椤、广东松、白豆杉、樟、凹叶厚朴、土沉香、丹霞梧桐等48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野生植物288科1717属8562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冷杉等37种,珍贵植物主要有金花茶、银杉、桫椤、擎天树等。
海南省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22多种,占全国种类的15%,其中海南特有种491种系,有7种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1种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海南罗汉松已被列为渐危种。
福建省分布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的14.3%,其中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一级7种,国家二级45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
云南省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云南高等植物占中国60%以上,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
台湾山脉高耸的地形,使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大约在500米以下,属热带-南亚热带景观,平地的冲积土上以台湾相思、桉、合欢、竹类等栽培植物为主,天然林中榕树较多,可称为榕树带。500-1800米高度上,下部植被是以樟树占优势的樟树带,上部则是以槠树为主的槠树带。1800一3000米高度上属暖温带性质,下带以红桧占优势,上带以扁柏为主。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植物稀少,以台湾冷杉等耐寒树种和零散的灌丛、草甸为主。台湾省约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其中台湾苏铁、兰屿罗汉松、台湾穗花杉、台湾一叶兰等属于亟待保护的植物。
植物相册
自然保护区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总面积24.25万公顷,是以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目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生物资源丰富,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区。区内有亚洲象、鼷鹿、印度野牛、苏门羚、豹、蜂猴、灰叶猴、绿孔雀、白鹇、犀鸟等珍稀野生动物。其中,亚洲象在中国仅存约300头左右,其中90%分布在西双版纳;鼷鹿在国内仅分布在西双版纳南部区域。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总面积为16994公顷,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北回归线上保存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特色,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黑叶猴、金钱豹、蟒等3种;属二级保护的动物有林麝、苏门羚、黑熊、原鸡等34种。此外,保护区还是鹰科、秧鸡科、杜鹃科、三趾鹑科、卷尾科等侯鸟迁徙的停歇地和必经路线。
福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厦门大屿岛白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成立。该保护区面积为7588公顷,保护物种为中华白海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厦门文昌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白鹭(部分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组成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第2大三角洲,居亚洲三角洲的第6位,世界三角洲的第15位。由西江、北江、东江及潭江、绥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是在海侵、海退的多次旋回中发育起来的复合三角洲,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平原。面积8601.1平方千米,其中西北江三角洲8033.1平方千米,占93.4%,东江三角洲568平方千米,占6.6%。
两广丘陵
两广丘陵是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区大部分低山、丘陵的总称。低山大多在1000米左右,丘陵海拔一般低于500米。主要山脉有十万大山、云开大山、大瑶山等。广东境内多为花岗岩、红砂岩丘陵,外形泽圆,球状风化明显,沿海一带石蛋地形相当普遍。广西多石灰岩丘陵,外貌崎岖,沿河谷一带,多是峰林石山。
台湾岛
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144千米,环岛周长1139千米,面积35788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的形状、山脉走向、地质构造线三者一致,都是北北东向。平原约占全岛面积的1/3,山地占2/3。台湾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以中央山脉为骨干,自东向西有台东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等。其中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玉山海拔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平原多分布在台湾西部沿海,总称台西平原。其中最大的是台南平原,面积约4550平方千米,海拔低于100米,为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冲积而成。浊水溪是台湾第一长河,发源于中央山脉的合欢山南麓,全长186千米。在台西平原呈扇状水系,主要出海口在西螺北侧和鹿港南侧。山脉与平原之间多为丘陵地,台湾最大片的丘陵在北部基隆一带。其中,形势较闭塞的丘陵和平原形成了台北盆地和台中盆地。
海南岛
海南岛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岸线总长1944.35千米(不含海岛岸线),自然岸线长度为1272.61千米,有大小港湾68个。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在旧石器时代,珠江流域有马坝人、柳江人等。新石器时代,该地区有广东南海县西樵山、马坝石硖、广州市的飞鹅岭、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曾皮岩文遗址及南宁、桂林等地屈肢葬墓穴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一时期,越族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部落众多,有百越之称。该地区西南部若干地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西南部)的越人被称作山越。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珠江三角洲,被称为“番禺”。战国时,楚的疆域南部直至今广西东北角。公元前387年,楚悼王任吴起为相,南平百越。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即岭南的范围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楚文化在这个时期从桂粤交界处传入该地区,未及向粤北、粤东地区扩展,便被随之而来的秦统一所打断。
秦时,赵佗建立了地跨该地区的南越国,都番禺。赵佗采取积极的民族融合政策,任用土著越族首领参政,鼓励汉越人民通婚,提倡汉、越人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这些促进了汉、越人民融合的进程,使这一进程在汉、晋之交基本完成。
西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乱后,在此地设置苍梧郡。东汉三国时期,苍梧郡是该地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中原流徙该地区的名士大都寓居于此。两汉王朝时期,都对南越地区少数民族施行汉化,汉族文化和汉族人口进入该地区,慢慢该地区被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轨道,最终融合于汉族。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文化还受到中国东部东夷文化的影响。东汉至隋唐时,粤西南沿海及桂东南地区的古越人被称为“俚”或“僚”,以后逐渐与壮族融合。
古越人的一部分与汉族融合,一部分与壮、黎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末,刘岩踞该地区建立了南汉国,延续了50多年,范围包括今广东、广西陆地的大部分。宋代该地区相对安定,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珠江、韩江两大三角洲,沿海台地及沿河谷地水利事业勃兴,围垦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宋代仅广南东路(今广东)境内的水利工程多达40多项。宋元以后,珠江三角洲逐渐成为该区经济中心。明嘉靖十四年,广州市舶司迁至澳门,澳门正式开埠并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步占领。清康熙,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口岸设立广州十三行,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直到1757年,乾隆皇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但是从18世纪末期,英国对中国大量输入鸦片。1839年,林则徐奉清政府之命到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广州海面开始。随后,又因多个不平等条约,香港被“割让”或“租借”予英国。这之后,该地区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有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孙中山于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随后又在广州设立分会,开展推翻清朝帝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创办了黄埔军校,并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做出贡献。该校于1949年底迁往台湾。1949年,该区(除海南省、台湾省)相继解放。1950年,海南省解放。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人口和语言
截至2018年,该地区(除福建东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人口数量约为1.8亿。其中,截至2022年,福建省东南部常住人口约为2245.4万人。而截至2015年,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常住人口为1837.5万人。截至2019年底,台湾地区户籍登记人口为2360.31万人。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多为壮族,而中国90%以上黎族聚居在海南岛,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海南黎族人口约为127.74万。
广东省中南部汉语方言有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为粤方言,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使用人口不足4000多万。闽方言集中分布于粤东南与粤西南的沿海区域,使用人口1800多万,分为潮汕和雷州两个次方言,前者接近福建闽南方言,后者接近海南闽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有粤方言、客家方言、官话(西南官话)、平话、湘语、闽方言等汉语方言。其中粤方言、客家方言、官话、平话使用人口较多。
海南省的海南话(闽方言雷琼片)是该省的强势语言,有500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其他较少人使用的有:儋州话,40多万人使用,分布在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军话,10万多人使用,分布在昌江、东方、儋州和三亚的部分地区;迈话,使用人数不多,截至2021年只有三亚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带居民使用;疍家话(属粤方言)仅三亚港附近的汉族居民使用。
此外,福建东南部的方言有莆仙方言和闽南方言。台湾省方言主要有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的方言则为云南话。
行政区划
广东省中南部
简称“粤”,省会为广州市。广东省中南部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江门市、中山市、珠海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汕头市、云浮市、肇庆市、广州市、佛山市。地区总面积约为11.2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常住总人口约为10521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
简称“桂”,省会为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来宾市、崇左市。地区总面积约为7.52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约为2945万人。
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简称“云”或“滇”,省会为昆明市,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包括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这7个地级市。总面积约为18.3万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该区常住人口为1837.5万人。
福建省东南部
简称“闽”,省会福州市,福建省东南部包括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和莆田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土地总面积2.9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135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该地区常住人口约为2245.4万人。
台湾省
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底,台湾地区户籍登记人口为2360.31万人。
海南省
简称“琼”,省会为海口市,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面积最大且唯一完全位于热带的省份。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823千米,有大小港湾68个。
港澳特区
香港简称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及周围235个小岛组成。北以深圳河与深圳市为界。面积1096平方千米。澳门位于珠江伶仃洋西侧,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总面积21.4平方千米。
经济概况
该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工业结构轻型化,第三产业比重大。2017年该区(不含台湾)生产总值约为16.36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0.68万亿元。2019年台湾名义GDP为18.90万亿元(新台币,下同),折合6112.55亿美元。该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第一产业
该区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盛产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土地产出率处于较高水平,第一产业总产值稍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农作物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内各省均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雄厚的技术力量与发展农业的资金。
华南地区大部属于中国的晚三熟和热三熟区域,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是中国双季稻高产地区。除水稻外,该区主要种植作物还有旱稻、小麦、番薯、木薯、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橡胶、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截至2023年,海南省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86万亩左右,每年为中国贡献总产量40%以上的橡胶。海南岛甘蔗可以一年四收,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单产最高,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果树主要有荔枝、龙眼、黄皮、阳桃、菠萝、番木瓜、橄榄等。从2018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产量连续5年稳居中国首位。其中荔枝、龙眼年产量分别为80万吨、66万吨,产量和种植面积排中国第二。该区的热带林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突出地位,如波罗蜜、槟榔、扇叶露兜树等。本区的沿海淤泥质海滩区域常分布有红树林,主要以红树植物(如木榄、海莲等)、半红树植物(如银叶树、水黄皮等)为主。此外,台湾盛产红桧、扁柏、樟木,樟脑和樟油产量曾居世界首位。西部平原上还盛产稻米、甘蔗、红薯、花生、麻类、茶、菠萝、香蕉、橘、龙眼等。周围海域是南海鱼类区系与东海鱼类区系的交汇处,同时又是浅海鱼类和外洋鱼类的捕捞场,水产业发展较好。
本区还是中国南药资源的重点分布地区,大量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灌草丛成为重要的药材资源,如金毛狗、艾、益母草、鸡矢藤等都是优良的药用植物。
第二产业
在华南经济合作区域内,重工业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主要还是轻工业特别是以加工工业为主,而区域内的加工工业不但在亚洲而且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的比重。广东产业层次较高,有发达的电子技术产业、石化产业、家电产业等。广西、海南产业层次相对低一些,广西农产品、水产品、医药、日用化工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海南橡胶工业、热带作物加工等产业比较有优势。台湾制造业主要包括基础原物料产业、化学及生技医疗产业、交通工具产业、电力及机械设备、食品及纺织产业和电子及光学产业等6大产业。多年来,制造业占台湾GDP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
第三产业
该地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背靠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前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毗邻港澳,面向南海,通商口岸较多,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重要祖籍地,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加速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
香港是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著名国际贸易、航运、金融、旅游、信息中心。经济也转为服务型经济。旅游博彩业已成为澳门经济的主要产业。博彩业的发展带动了澳门旅游观光、酒店、交通等行业的发展。
此外,该区环北部湾沿岸经济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有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北海涠州岛、合浦星岛湖等旅游度假区以及“椰风海韵”的海南热带海岛公园。此外,还有广西壮族、京族和海南黎族、苗族等,民族风情浓郁。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利于环北部湾沿岸经济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海内外客商到该经济区参与商贸活动。华南地区的环北部湾沿岸经济区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在做好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购物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经贸旅游、会展旅游及开发旅游等高档次的专项旅游。
交通运输
中国华南地区拥有较好的交通基础条件,已基本形成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截止到2018年,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口等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07×10千米,高速公路里程3.78×10千米。该区航空运输业发展快速,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三大国际机场之一,客货运量均居中国前列,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均为重要的航空港。该区东南沿海港口众多,形成了广州、湛江、深圳、汕头、福州、厦门、海口、三亚、洋浦等为主体的海运基地。其中广州港是华南海运枢纽,深圳港是华南第二大港。该区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整个项目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三地接线和三地口岸,总长约55公里。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海平面上升
由于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该区海南、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中国最大,尤其对珠三角地区具有很大威胁。
海岸带滩涂生态遭受破坏
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红树林遭受严重的围垦砍伐破坏。其中尤以广西砍伐红树林为甚,该区原有红树林22387公顷,到1993年仅剩5654公顷。
海洋污染
该地区南濒南海,随着区域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大量陆源污染物进入南海地区,其中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以及农业养殖造成的污染物占陆源污染物排放量八成以上。广东省的珠江口海域污染较重,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占该海域面积比例相对较少。这些污染物造成南海近岸局部海域严重污染,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陆源入海污染物超标排放等环境问题。其中,塑料垃圾已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灾难,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品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
海洋生物资源减少
随着渔具、生产方式的持续改进和大功率机动渔船数量的增多,南海沿岸海洋捕捞产能过剩,捕捞强度远超渔业资源最佳可捕量。南海海域出现过度捕捞的情况,浅海区渔业资源密度甚至一度下降到0.2吨/平方千米,不到原始密度的二十分之一,渔业资源整体呈衰颓和枯竭的趋势。
保护措施
针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该区采取准确及时的预报台风入侵和风暴潮的发生,同时截至2020年8月已全面完成珠江堤防达到200年一遇标准的工作。
针对海岸带滩涂生态遭受破坏的问题,广西一方面把红树林资源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全面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并强化对红树林资源保护实行考核考评。其次,依托广西红树林监测与管理平台,健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巡护人员,实施网格化巡护,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和红树林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海洋污染问题,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严格管控污染物的排放,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和生态红线制度。此外,还推进和实施南海地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及保护等海洋生态环境相关的工作及项目,建设了珠海横琴生态岛、汕头南澳“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惠州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美丽海湾建设、北海海岸线保护规划、三亚市海域使用规定等项目。
针对由于过度捕捞造成的南海生物资源减少的问题,中国在该地区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义务,自1999年起实施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不断从海域范围、作业类型、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
风景名胜
概述
该区福建省、广东省、台湾以亚热带自然风光、山海景色为基本景观。沿海地区以及台湾、海南、澎湖、西沙诸岛屿,形成了中国最广大的阳光海岸、沙滩和珊瑚岛礁。沿海城市如厦门、广州、泉州等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古迹,该区形成了以海滨、海岛旅游、疗养为主的旅游区域。其中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和长隆旅游度假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漓江景区、台湾阿里山、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等较为出名。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广州城区中心,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是中国南方五岭之一大庾岭支脉中九连山的余脉,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主峰摩星岭海拔382.4米,古称“天南第一峰”。白云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景区、A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大约有1800万的游客到白云山观光旅游。
长隆旅游度假区
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是中国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四大顶尖主题乐园及四大主题酒店。是中国拥有主题公园数量最多,规格最高的综合性主题旅游度假区。2014年,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勇夺全球主题娱乐协会TEA的“全球最佳主题乐园奖”三甲。
北海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
该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南端,距离陆地约21海里,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有“中国最美海岛”的美誉。南湾鳄鱼山景区是涠洲岛旅游的核心,主要包括鳄鱼山、五彩滩及部分海域,总面积共380公顷,拥有火山地质遗迹、海蚀微地貌景观等生态旅游资源。
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
分界洲岛位于海南岛的东南海面,离岸最近距离约1.2海里,乘船过渡单程约10分钟。小岛以东北向西南长条状横卧在蓝色大海中,面积约0.4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876米。分别由两个低矮的山峰组成,北部小山峰最大高程100.9米,南部山峰最大高程96.1米。分界洲岛为无居民海岛,属陵水黎族自治县管辖,距离三亚约60千米,距离海口约180千米。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于2013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海岛型5A级旅游景区。
台湾阿里山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海拔2000米以上。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10.6℃,夏季平均气温14.3℃,冬季平均气温6.4℃。阿里山是由18座大山组成,日出、云海、晚霞、森林与高山铁路合称阿里山五奇,每年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阿里山的花季。一般游客来阿里山玩,主要是前往山顶的“阿里山森林游乐园”,但是半山腰的奋起湖、石棹、瑞里及达邦等都是属于阿里山风景区。
相关文化
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性文化(台湾、港澳地区文化基本上属于这一地区的移民文化),主要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小范围内还有雷州文化、海南文化、桂东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组成。它们之间各有特点,也有共性。其中,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它以广州为中心。
八桂文化
八桂传统特色文化总体上凸显出该地区特有的本土族群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相整合、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相交融、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辉映的鲜明特色。从族群上看,广西的壮、苗等12个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源流和底蕴。从民系上看,八桂传统特色文化带有典型的本土文化性质,又兼有客家文化、湘楚文化以及桂柳文化。从地缘上看,八桂传统特色文化表现出山地、平地、海洋、边关等地缘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
黎族文化
中国90%以上的黎族都聚居在海南岛。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海南黎族人口为127.74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黎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化艺术领域、重要节日活动、礼仪风俗等各个方面。其中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特定节日中黎族人民用祭拜始祖、对歌跳舞的活动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悼念、对爱情的向往。
南派醒狮
南派醒狮是华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佛山是其发源地。南派醒狮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作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弘扬的岭南文化代表之一,醒狮既是助力粤港澳人文增值的特色文化资源,又是促进粤港澳民心相通的重要文化媒介。
南派武术
该地区的佛山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涌现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名家和武术组织,其中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中国南派武术不仅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更是一种体现该地区民族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华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种类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华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302个,其中粤剧充分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在世界华人中具有文化凝聚力,佛山木板年画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板年画,始创于明永乐年间,有600多年历史。此外,广西侗族大歌、香港凉茶、澳门妈祖祭典也是该地区较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较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香港凉茶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它有特定的木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
澳门妈祖祭典
妈祖被尊奉为海上保护女神,全球约有近3亿信众。数百年来,澳门同胞出于对妈祖的信仰与纪念,已经形成了常规化民间信仰习俗,每年春节、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仙纪念日,澳门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粤剧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粤剧吸收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塑等地方艺术形式,体现了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
佛山木板年画
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
宗教信仰
在华南闽台地区的民间宗教系统中,王爷信仰占有重要的地位。闽台民间信仰中的王爷有多个类型,作为驱逐瘟鬼的瘟神王爷是闽台王爷信仰中影响最大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闽南和台湾各地,反映了古代闽台地区瘟疫流行、百姓对瘟疫恐惧的历史事实。本区范围内的东南沿海还有妈祖信仰圈。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它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此外,福建和台湾等地有陈靖姑信仰圈,陈靖姑被尊为顺天圣母、临水夫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与观音、妈祖并列为三大女神信仰体系,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
宗教信仰
展开
饮食文化
该地区有桂菜、粤菜、海南风味菜等菜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粤菜是不断积淀着来自中原各地的文化精华和国外经验,在二千多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与发展中,形成烹食求鲜,海河鲜、鸟兽蛇虫入馔的独特地方风味。同时粤菜烹饪技艺精妙,菜式多样,调味讲究,原料广泛,味道鲜美,色香味形和谐统一以及厅堂、餐具、菜式等的配套和谐。
地方特产
华南地区的地方特产有广东的新会陈皮、惠州梅菜、汕头牛肉丸,广西南宁的老友粉,云南普洱市的双龙麻脆,福建厦门的沙茶辣,台湾的凤梨酥,海南的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