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中学初中部(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
绵竹中学初中部,学校的前身是绵竹市紫岩雨润中学、绵竹中学(紫岩书院),始建于1316年,有近700年的建校历史。
绵竹中学初中部
公立
中国 四川 绵竹市
莫将青史让前贤
1316年
公立中学
综合
国家级重点中学的初中部
蒲晓蓉
吴顺民
杨锐
紫岩书院
办学历史
“百年书院书香名校”。绵竹市紫岩雨润中学成立于2009年7月,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原绵竹中学旧校址上,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新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新学校投资约4600万元,由江苏雨润集团等大义捐建。学校地处原紫岩书院旧址,属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环境优美宜人,自古即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圣地。学校现占地约100亩,设教学班34个,师生2200人,其中教职工120人,中学高级教师18人,中学一级教师54人,德阳市、绵竹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3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传书院文脉,创优质名校。将紫岩雨润中学创建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流初中优质学校是绵竹市委、市府和全市50万人民的殷切期盼和重托。
2015年8月30日,绵竹中学初中部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正校门隆重举行。仪式由绵竹市副市长张滔主持,绵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光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继红,市政协副主席戚键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教育局领导干部、绵竹中学行政班子、绵竹中学初中部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参加了仪式。
上午9点,仪式正式开始,首先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光辉,副市长张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继红,市政协副主席戚键共同为绵竹中学初中部揭牌。紧接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光辉授校印给绵竹中学初中部党支部书记、校长蒲晓蓉,蒲校长作表态性发言。随后,市教育局局长甘德福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光辉分别讲话,祝愿绵竹中学初中部能真正成为绵竹公办初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绵竹中学初中部的成立,是经过市委市府深思熟虑后的慎重决策,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的顺应绵竹教育发展、顺应广大群众呼声的重大决定。相信在市委市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绵竹中学初中部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必将开创新的局面,谱写新的篇章。
学校名胜
院内有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严君平所凿的“月波井”。传说月波井每当朝霞霁月,井中水波荡漾掩映,
紫岩书院
因此得名。传说这口井与绵竹武都山的升仙井相通,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每天早晨从升仙井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卜,日得百钱至黄昏而归。
“止止亭”,据记载是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在文州曲水县做知县。与张浚、杨绘并称为绵竹宋代三贤,四十岁时辞去官职回到绵竹隐居治学,由于他自号止止,归隐时所筑的亭就叫“止止亭”。原亭已不知所在地,我们看到的“止止亭”是后人为纪念他于民国年间重建的。上面为绵竹文化名人张昌文先生书写的三个大字。
湖桥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绵竹知县宇文西叔峒所建,目的是为了尊崇张浚、张栻父子。原址不在紫岩书院内,为后人移建“止止亭”时移建于此。
回澜塔,始建于元朝,原名文峰塔,又名同庆阎,毁于明朝末年,现存的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所建,高27米,墙厚约1米,13层。据碑文记载,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民间传说泛滥与龙王爷兴妖作怪有关。于是将塔名更改为回澜塔,大约是想祈请龙王早早回龙宫去吧。书院门口的回澜大道根据此塔命名。5.12地震时,回澜塔屹立不倒,唯塔尖被摔断。
办学理念
为早日实现奋斗目标,自新学校成立,紫岩雨润师生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的校训精神,认真坚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最佳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规范管理,锐意改革,提升质量,努力铸造校园特色文化和精神,学校教风、学风愈加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09年11月,何玉梅老师在德阳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中喜获特等奖,2010年3月我校运动健儿在德阳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奋勇拼搏勇夺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长期注重校园特色化建设,"院国学月”“教学开放周”、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内务规范管理、特色课间操等活动的开展都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享誉绵竹教育。后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政府会议决定紫岩雨润改名绵中初中部,改名后学校任以“莫将青史让前贤”为校训,继续积极开展“书院放歌”等活动不断高教学质量。
紫岩书院介绍
紫岩书院位于绵竹市区城东,始建于元代延佑三年(1316),其规模之宏大,为蜀川前所未有。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木式)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紫岩书院”。院内有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严君平所凿的“月波井”、“止止亭”等古迹。紫岩书院,位于四川绵竹。城北紫云寺有宋张栻读书堂遗址。元代光禄大夫行四川平章政事赵世延捐俸于遗址建书院。其斋舍、堂室、庖湢、庠厕均备。另有先圣堂祀孔子,配以颜、曾、思、孟,“制度精详,规模宏敞”。陕西张养浩撰记。明永乐初侍郎黄某迁建于城东穿月波井之侧,即张栻之父紫岩先生读书处。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蜀人给事中彭汝实有记。后倾圮。万历元年(1573)知县赵时胜重修,邑人国子监助教杨淮为记。明末学舍碑石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尹新逵捐俸重建于县署侧。后又毁圮。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徐鸿烈重修。乾隆二年(1737)知县安洪德改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名“景宣”,以张栻谥“宣公”之故。十年知县吴一璜移建于灵宝观,改名“晋熙”,因县旧为晋熙郡之故。嘉庆十年(1805)邑举人皮绣黻禀准,知县李霖捐银100两,仍建于邑东紫岩先生读书旧址。工未竣,诸生借川主借就读,并改名月波书院。二十三年举人罗莹璋等续成。道光五年(1825)知县杨上容将“月波”并入“紫岩”。光绪八年(1882)知县庄裕筠、山长杨聪等增修。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改成县立中学堂。
绵竹人引以为骄傲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兄杨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杨聪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紫岩书院作山长时为勉励学子,曾撰写几副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从这些楹联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变化。其中一副是:“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这是说这所书院在距离今天六百多年前的规模和影响之大,其声名鼎盛完全可与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媲美。另有一副楹联是:“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它以点带面地说明了这所书院的特有景物和沧桑变化。紫岩书院有止止亭,水上楼阁,适于藏书与静修。止止亭修建于北宋,修建者是嘉佑年间进士宇文之邵。宇文之邵,宋代绵竹三贤之一(另有张浚、杨绘),四十岁时回到绵竹隐居治学,自号止止,就将自己修建的亭叫止止亭。
绵竹中学初中部
书院历史
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紫岩书院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栻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延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到明朝永乐初年才将书院迁于今绵竹中学校址。其后,或加以修葺,或扩其屋宇,明末遭兵乱践踏,毁于一旦。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书院几经沧桑,屡次迁址,频频更名,先后为“景宣书院”、“晋熙书院”、“月波书院”。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才又迁到这里,并恢复紫岩书院的名称。此后时有修缮,大体恢复到过去的规模。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1949年被省教育厅使名为四川省绵竹中学。后为紫岩雨润中学,现为绵竹中学初中部
紫岩书院对联
实学在穷经,试看魏国遗书,只有传笺无语录;
立身须洁己,欲守宗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
佚名题紫岩书院
紫岩池水光如鉴;
绛峰文星气似珠。
佚名题紫岩书院回澜塔
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
有池周六十步,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
清代杨聪题大厅正门
自庄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时道德幽思,易传一编,直使紫岩成嗣响;
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
清代张聪题大厅正门
亭起势凌霄,宇文公青史书贤,芳躅自堪留百代;
湖开波映月,张魏国紫岩嗣响,大名同与峙千秋。
□□题紫岩书院
名人介绍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甲午中日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
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张浚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并谋求北伐,于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被斥十多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征南宋,张浚再获起用。宋孝宗即位后,除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魏国公,督师北伐,初战告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隆兴二年(1164年)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乾道五年(1169年)谥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