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简(中国著名病理学家)
杨简(1911.8.8-1981.5.10),广东梅县人,中国著名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实验肿瘤学主要创始人之一。 1934年杨简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和金质奖牌。 1945年赴美国费城宾省大学医学院解剖研究室和癌瘤研究室进修,1949年回国主攻肿瘤病理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可移植性肿瘤、食管癌与子宫颈癌病因以及肿瘤侵袭转移等。建立了中国第一株转移性瘤株和第一个瘤株实验室;对宫颈癌、食管癌病因做了研究,首次提出食管癌霉菌病因问题,并创立了“宫颈癌综合病因学说”;还建立了动物肿瘤转移模型;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包括《实用肿瘤学》、《食管癌的实验研究》等。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国医学科学院支社副主任委员及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1年病逝,享年71岁。
杨简
1911年8月8日
中国
梅县区
肿瘤学创始人
人物生平
杨简[中科院院士、实验肿瘤学家、病理学家]
1911年8月8日 出生于广东梅县绿溪书屋,杨家书生门第,杨简的父亲杨保礼曾考取了进士,后来在广州担任广东省府秘书长、省财政厅厅长。他对子女学习要求甚严,故杨简四五岁时即开蒙读书,八岁时跟随父亲去广州读书。1926年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附中;1928年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预科;1934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和全优金牌奖。
1934~1936年 留校任教,任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助教、讲师。跟随中国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从事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检验及其科研工作,1936~1938年 于高级病理师资进修班学习,1942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杨简还兼任了江西医学专科学校、孙逸仙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 等院校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医学人才,不辞辛苦,奔波于几个学校之间,根据各校特点和学生的水平,讲授不同内容的教材。
杨简
1945年由中山大学派送,杨简赴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和癌症研究所进修病理学和肿瘤学。1948年6月,杨简结束了在美国的进修,1949年回到中国。
1953年杨简和他的同事在中央卫生研究院建立了中国第一株可移植性肿瘤株,命名为小鼠梭性细胞肉瘤(SP)。
1958年在实验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瘤株实验室,相继自行建立了10种大鼠、小鼠瘤株,并从国外引进大鼠、小鼠及家兔瘤株10余种,系统研究了这些瘤株的生长特性及组织学类型,建立起一套瘤株保种传代方法和操作规程,在中国各地推广应用。
1962年杨简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提交了关于宫颈癌诱发原因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后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有效解释了宫颈癌综合病因。
1963年杨简及助手们开始进行食管癌病因调查,实地考察食管癌高发区河南安阳林县等地,经过长时期、大量的样品分析而提出:亚硝胺类化合物、白地霉是重要致癌物,在食管癌病因中属于化学因素。经实验室验证,第一次提出食管癌与霉菌的关系,对中国食管癌病因研究起了带头作用。
杨简[中科院院士、实验肿瘤学家、病理学家]
1965年由林县被调回北京,1966年文革开始,杨简被分配去搞动物瘤株传代保种,完好保存了二十余种瘤株。1969年,杨简随原实验医学研究所下放到四川的简阳县,帮助县医院的医生开展肿瘤防治工作,同时继续开展食管癌的研究。
1980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之邀,访问西德,访问结束后他专门为暨大医学院病理研究室带回一批实验动物。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5月10日因直肠癌去世。
主要成就
杨简一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在实验肿瘤上,是中国实验肿瘤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移植性肿瘤、食管癌和子宫颈癌病因学以及肿瘤侵袭与转移方面都有所贡献。
移植性肿瘤研究早在17至18世纪国外学者已在多种移植性肿瘤研究方面获得成功,为实验肿瘤学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这个学科的研究工作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的。1953年杨简用化学致癌物质甲基胆蒽成功地在小鼠诱发出中国第一例小鼠梭形细胞肉瘤,并建立了第一株移植肿瘤株,命名为小鼠梭性细胞肉瘤(SP),这是一种生长比较稳定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瘤株,也是具有实验应用价值的研究模型,为筛选抗肿瘤病药物提供有用的工具。1958年他在实验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瘤株实验室,利用中国的材料相继自行建立了10种大鼠、小鼠瘤株,之后从国外引进大鼠、小鼠及家兔瘤株10多种,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瘤株的生长特性及组织学类型,建立了一套瘤株保种传代方法和操作规程,并在全国许多科研、教学单位推广应用。
宫颈癌研究子宫颈癌是中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观察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子宫颈慢性炎症、宫颈糜烂、宫颈撕裂、生育过多、过早或过密、激素失调和包皮垢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有人提出宫颈癌综合病因假说,但未作定论。杨简设计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反复进行了大量的多次重复性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数据,通过大量动物实验的结果分析,说明子宫颈癌的发生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的综合作用。局部因素中人的包皮垢和全身因素中的动情激素的长期作用可能是致癌因素;局部因素中子宫颈的慢性创伤可能是促癌因素。此外,他观察了大量病理组织切片,从病理形态学的分析提出小鼠宫颈癌病理变化的分级标准和命名。杨简工作十分细致,在实验过程中他还观察到对实验小鼠长期单独注射动情激素后不仅能诱发出子宫颈癌、阴道癌,还能诱发出尿道癌,这是一个新的发现。1962年杨简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并提交一份报告,题为“局部因素与全身的综合作用对于诱发小鼠宫颈癌、阴道癌与尿道癌的实验研究”,全文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即《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是中国子宫颈癌实验病因学研究的一篇重要学术论文。
食管癌研究杨简的另一研究领域是食管癌。他首先从方法学入手,建立了食管癌的实验动物模型以及癌前模型,用以验证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的可疑病因、发病条件,并开展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杨简建立了大面积器官上皮的“表面杂色法”,此法系将铁苏木素染色液涂于器官粘膜上皮表面,胞核着色而胞浆不着色,肿瘤细胞核大而深染,故瘤性组织染成深黑色,与正常组织不染色或染成淡蓝灰色相区别,可以根据组织染色的不同,在固定的组织标本上研究食管粘膜早期病理形态学。这些研究方法不仅对食管癌研究本身具有意义,同时亦可为其他癌症研究借鉴。1963年杨简带领研究组深入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进行病因调查。他不辞劳苦,走遍了林县的15个公社,挨家挨户地调查癌户与非癌户,访问了数以万计的人,详细地填写了记录,并采集了许多可能与致癌有关的当地食品、烟熏物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化验,并进行动物实验。同时还奔赴食管癌高发区山西省的平顺县及食管癌低发区河南省密县等进行对比调查。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霉变食物、遗传、化学致癌物、维生素缺乏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的病因线索,为阐明食管癌病因提供科学依据。经过10余年的深入研究,杨简实验室共发表了28篇有关食管癌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于198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结集出版专著《食管癌的实验研究》。其内容丰富,涉及病因调查、动物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可疑病因与发病条件的实验研究,以及与食管癌发病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如癌变的阻断、增生与癌变的关系、癌变过程中的免疫反应以及病理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与结果不仅对研究食管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研究其他癌症的借鉴。为了推动食管癌病因学和发病学的广泛研究,提供实验手段,丰富了对食管癌病因与发病学的认识。
肿瘤侵袭与转移研究杨简[中科院院士、实验肿瘤学家、病理学家]
20世纪70年代末期,杨简开辟了实验肿瘤学的新领域——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研究工作。临床统计表明,75%以上的肿瘤病人死于癌的侵袭与转移,而国内研究甚少。癌细胞的侵袭方式与性质是肿瘤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难度相当大的问题。他和同事们设计了各种方法,建立了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模型,观察了各种不同动物肿瘤的转移特性。他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各种癌细胞的侵袭方式是类似单细胞原生动物阿米巴的运动,以伪足的形式通过细胞间隙,穿过基底膜而进入正常器官。侵袭的过程可分为五个连续阶段。他认为恶性侵袭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寻找最佳营养环境。这些研究结果对了解侵袭与转移的本质与规律很有价值,同时也为寻找防治肿瘤侵袭与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先后发表了12篇有关的科学论文,并应德国洪堡基金会的邀请,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讲学、交流。可惜回国后不久,他身患癌症,不得不中止了研究工作。医学教育杨简不仅是医学科学家,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自1934年毕业任教以来,一直在各医学院校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培养医学本科生、病理高级师资、进修生、研究生。当研究所迁至四川省简阳县的山沟时,他还继续培养所内及所外的工作人员,并指导当地县医院的病理医生开展病理检验工作。他多次参加编写病理学教科书,编写了《实用肿瘤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参加翻译了多种医学书籍,其中有两本较大型的专著《肿瘤的科学基础》、《癌的病理生理》。
社会任职杨简[中科院院士、实验肿瘤学家、病理学家]
杨简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现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副主任、病理研究室主任等职。还先后兼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医学科学院支社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
他曾被聘为联邦德国《病理研究与实践》(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杂志的国外编辑。
1978年杨简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的编委。
主要论著
杨简,二百零三例尸体解剖的死亡原因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卫生部医育月刊,1935,2:3,
梁伯强,杨简,军用毒气病之病理及治疗法,广州:台湾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研究所,1937,
杨简,广州气候对于死亡原因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37,23:1006,
梁伯强,杨简,广东中国瓜仁虫症(Clonorchiasis sinensis)的病理解剖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37,23:995,
杨简,李瑛,“人鱼畸形(sirenomelus,sympus dipus)的研究,中山学报,1938,5:15~19,。
杨简、王蘅文等,破坏局部神经对于小鼠皮肤癌和肉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中 华病理学杂志,1957,2(1):53~59。
王蘅文、陈妙兰、杨简,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对于小鼠实验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影响的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1957,2(4):159~162。
杨简、高进、陈妙兰,局部因素与全身的综合作用对于诱发小鼠宫颈癌、阴道癌 与尿道癌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1962,81:713~739。
杨简 高进 陈妙兰,局部因素与全身因素的综合作用对于诱发小鼠宫颈癌、阴道癌与尿道癌的实验研究,《中国肿瘤临床》 1963年01期
杨简、陈妙兰,302例尸检食管黏膜早期病理形态学的初步观察(介绍一种大面积 器官的表面染色法),中华病理学杂志,1963,7(3):157~164。
杨简、陈妙兰,小鼠可移植的网织细胞肉瘤(LII)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的观察,中华病理学杂志,1964,8(1):59~63。
杨简、陈妙兰、金英,食管癌实验性诱发的初步报告,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 附刊,1964,2(4):340~343。
杨简、王蘅文等,小鼠可移植的梭形细胞肉瘤(SP)建立经过及其生长特性的观察,中华病理学杂志,1965,9(1):57~60。
杨简,子宫颈癌局部涂色简易快速诊断法,《天津医药杂志。肿瘤学附刊》 1966年01期
杨简 高进 朱立平等,林县食管癌户酸菜中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促癌作用的实验研究——Ⅰ、白地霉菌对小鼠致病性的观察,《肿瘤防治研究》 1974年03期
林培中 杨简 赵三妹,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癌的一些特性以及癌变的病理学及组织发生学的观察,《中国肿瘤临床》 1979年02期
杨简 高进等,林县食管癌户酸菜中白地霉致瘤作用的初步观察,《中国肿瘤临床》 1979年04期
杨简、高进主编,《食管癌的实验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杨简、陈妙兰等,河南林县现场食管癌病因调查1965年第一阶段总结,食管癌的 实验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高进 杨简 李宝贵,正常615系小鼠的食管、前胃、胸腺和脾脏在发育的动态过程中形态及组织化学的观察,《动物学报》 1980年02期
高进、杨简等,癌症淋巴道转移特性的实验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增刊,1 981,3(2):54~56。
杨简、高进等,从器官培养中观察癌细胞的侵袭形态特性,中华病理学杂志, 1982,11(1):11~13
高进 杨简 李宝贵 陈辉树 邓永清,癌瘤淋巴道转移特性的实验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1年S2期
Gao Jin,Yang Jian,et al、,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ness of Human Nasophargngeal Carcinoma Cell in Organ Culture,as Observed by Electron Microscop y,Path、Res、Pract,,1982,174:325~341
孙异临 高进 杨简 李宝贵,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在淋巴结内的命运及淋巴结的改变,《解剖学报》 1982年01期
钱书森 杨简 高进 王继信,大鼠Walker 256癌肉瘤淋巴道转移特性的观察,《解剖学报》 1983年02期
于俊阁 杨简 高进,肿瘤淋巴道转移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转移过程形态学观察,《中国肿瘤临床》 1984年02期
凌茂英 杨简 高进,胸腺摘除的新生小鼠对亚硝胺诱发食管上皮癌变影响的病理研究,《肿瘤防治研究》 1984年04期
外界评价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杨简对肿瘤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高度执著,特别是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多发症和常见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希望早日征服它,以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急病人所急,急病人亲属所急,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在身体严重贫血和大便潜血的情况下,仍忘我地工作。他的家人和同事多次劝他休息,去医院检查,都被他以研究工作忙而搪塞过去了。最后,身体实在不支才入院检查,可是为时已晚,确诊为晚期肠癌。这位为我国防癌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肿瘤学专家,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的功绩和精神在中国实验肿瘤学的研究史上将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