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紫苏(唇形科植物)
野生紫苏(Rerilla frutescens L,),别名桂荏、赤苏、白苏、香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和泰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在日本普遍栽培,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都有野生和栽培种。紫苏叶具特异芳香,有杀菌防腐和解蟹毒的作用。 野生紫苏,一年生草本,生于高山、草甸、林下、林缘、河边或山山坡荒地,可供药用及食用。
野生紫苏
白丝草、红香师菜、蚊草、蛤树、紫禾草(广东),臭草、香丝菜
Rerilla frutescens L,
植物界
塔花族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亚纲
唇形目
唇形科
野芝麻亚科
紫苏属
名称
其它中文名:白丝草、红香师菜、蚊草、蛤树、紫禾草(广东及海南)、嗅草、香丝草、野香丝(桂)、野猪疏(闽)、青叶紫苏(浙)、紫苏(苏)、苏麻(鄂)、苏管。鸡苏(赣)。
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0.3-2米,绿色或紫色,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阔卵形或圆形,长7-13厘米,宽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膜质或草质,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侧脉7-8对,位于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与中脉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色稍淡;叶柄长3-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厘米、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宽约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无毛,边缘膜质;花梗长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长约3毫米,直伸,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时增大,长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边肿胀,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披针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长2-2.5毫米,喉部斜钟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与上唇相近似。雄蕊4,几不伸出,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丝扁平,花药2室,室平行,其后略叉开或极叉开。花柱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毫米,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野生紫苏
生长环境
产山西,河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四川;生于山地路旁、村边荒地,或栽培于舍旁。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可供药用及食用。
主要价值
本植物在我国栽培极广,供药用和香料用。入药部分以茎叶及子实为主,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治感冒,因鱼蟹中毒之腹痛呕吐者有卓效;梗有平气安胎之功;子能镇咳、祛痰、平喘、发散精神之沉闷。叶又供食用,和肉类煮熟可增加后者的香味。种子榨出的油,名苏子油,供食用,又有防腐作用,供工业用。
观赏价值
一年生草本,夏季开淡红色花,有芳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景观应用
叶阔卵形或圆形,叶阔卵形或圆形,常用于园林景观改造,中国南北各省区广泛栽培。
繁殖技术
中膜低拱育苗移栽技术育苗。种子要选择色鲜质好的良种;苗床应选避风向阳、排水顺畅、地力肥沃的地块。苗床与大田比为1∶10-15,耕翻前亩用百草枯250ml对水45kg除净床面杂草,整地前10-15天深耕晒垡,亩施人粪尿500kg作基肥。床土熟化后整成1m宽的龟背畦。保温育苗或直播均可在2月中旬左右播种。播种前最好用薄粪水浇透床面,播后盖上草木灰或薄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