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白芍(安徽省亳州市特产)
亳白芍,安徽省亳州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12月,亳白芍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亳白芍
Radix Paeoniae Alba
2013年第184号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12月30日
圆柱形,两端平截
安徽省亳州市
产品特点
亳白芍
亳白芍外观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厘米至18厘米,直径1.0厘米至2.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微带棕红色。历史渊源
亳白芍
东汉末年,华佗在亳州开辟了第一块药圃,种植芍药、菊花等药 材,并引导周边人家种植。明清时,乡间已广为种植,清诗人刘开有诗:“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升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1]
产地环境
亳白芍
亳州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 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因气候的过渡性,造成冷暖气团交锋频繁,天气多变,年际降水变化大,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9℃,平均日照2184小时,平均无霜期213天,平均年降水量831毫米。亳州市土壤类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土和石灰土。其中砂礓黑土(又叫青黑土)是一种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浅育性砂礓层的暗色土壤,是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土壤之一,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1.6%,适宜种植中草药。
生产情况
亳白芍
截至2017年底,亳白芍种植面积约10万亩,覆盖亳州市近30个乡 镇。有1200亩亳白芍优质种苗繁育基地,6000亩亳白芍核心区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农户数2万余户,亳白芍平均亩产2000千克/亩(鲜品),示范区种植覆盖面积总产量12万吨。[2]产品荣誉
亳白芍
2013年12月,亳白芍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称号。[3]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亳白芍产地范围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义门镇、陈大镇、牌坊镇、城西街道办事处、城关街道办事处、城东街道办事处、闸北镇、高炉镇、西阳镇、标里镇,蒙城县小涧镇、岳坊镇、马集镇、板桥镇、小辛集乡、王集乡现辖行政区域。[3]
质量技术要求种源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
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20米至50米,土壤类型为土层深厚疏松的砂礓黑土、黄泥土或冲积壤土,有机质含量≥1.2%,土壤PH值6.5至8.0。
栽培管理
育苗:芽头繁殖。
定植:8月上旬至9下旬定植。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每穴栽1个至2个芽头,每667平方米(亩)栽4000株至4500株。
摘蕾:于第二年之后春现蕾时,摘去全部花蕾。
培土晾根:10月下旬应于根际培土,春季去土,使全根上半部露出地面,晾晒5天至7天再覆土。
采收加工
8月上旬至9月中旬采收满3年至5年的根。采收后洗净,放入沸水煮15分钟至20分钟,捞出放入冷水侵泡,用竹刀刮去外皮将根切齐晾干或烘干。
质量特色
理化指标:干燥根芍药苷含量≥1.6%。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亳白芍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亳白芍的检测机构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