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演替(水生演替)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基本介绍
水生演替
在一般的淡水湖泊中,只有在水深5~7m以内的湖底,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而在水深超过5~7m时,便是水底的原生裸地。
(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此阶段中,植物是漂浮生长的,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的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提高了湖底。这类漂浮的植物有:浮萍、满江红以及一些藻类植物等。
(2)沉水植物阶段 在水深5~7 m处,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Chana)的植物。轮藻属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自然也就使湖底的抬升作用加快。当水深至2~4m时,金鱼藻(Cerotophyllum)、眼子菜(Potamozeton)、黑藻(Hydrilla)、茨藻(Najas)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作用也就更强了。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莲(Nelumbo)、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生物量较大,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时,就使得水下光照条件很差,不利于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这样又起到了抬升湖底的作用。
(4)直立水生阶段 浮叶根生植物使湖底大大变浅,为直立水生植物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终直立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泽泻等取代了浮叶根生植物。这些植物的根茎极为茂密,常纠缠交织在一起,使湖底迅速抬高,而且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形成一些浮岛。原来被水淹没的土地开始露出水面与大气接触,生境开始具有陆生植物生境的特点。
(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新从湖中抬升出来的地面,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而且还含有近于饱和的土壤水分。喜湿生的沼泽植物开始定居在这种生境上,如莎草科和禾本科中的一些湿生性种类。若此地带气候干旱,则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太长,很快旱生草类将随着生境中水分的大量丧失而取代湿生草类。若该地区适于森林的发展,则该群落将会继续向森林方向进行演替。
(6)木本植物阶段 在湿生草本植物群落中,最先出现的木本植物是灌木。而后随着树木的侵入,便逐渐形成了森林,其湿生生境也最终改变成中生生境。
由此看来,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因此,比较容易观察到,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次一带的“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