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力群(湖北省团风县人)
童力群,男,又名童吉时,字超然,号醒悟山童,又号追昧镜愚。口头禅是:“又赶上了末班车。”生于1951年9月10日。
童力群
男
1951-09-10
湖北省团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团风县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时间 | 院校 | 专业 | 学位 |
1958.9-1964.7 | 黄冈县团风小学 | 小学 | |
1964.9-1968.11 | 黄冈县团风中学 | 中学 | |
1978.2-1982.1 | 湖北大学 | 中文 | 学士 |
1968.12-1971.10,黄冈县大崎公社知青。
1971.11-1975.12,武汉钢铁公司动力部工人。
1976.1-1978.1,黄冈县金锣港排灌站工人。
1982.2-1983.3,黄冈县广播局编辑。
1983.2-1987.6,黄冈县禹王城区办公室副主任。
1987.7-1993.5,黄冈市商校教师。
1993.6-现在,鄂州大学教师、学报编辑、校报编辑、鄂州职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7-1999,任学报编辑。
1999-2003春,任校报编辑。
童力群教授的“红楼梦”
2008年1月20日。《鄂州日报》胡雪梅记者报道。
感动感言:陋室深居,仍热情不减;穷经皓首,却矢志未迁。大观园里描曲直,三尺讲台贯春秋。近30年如一日,童力群教授以他勤勉进取的治学精神和淡定孑然的学者风骨,向我们展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义。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数百年来,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传承多年的研究课题。中国有专业的“红楼梦研究学会”及其研究机构,研究红楼的学者和专家都聚集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或者北京大学等著名院校,知名作家刘心武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专门讲述《红楼梦》研究心得,红学研究看上去就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然而,这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上,却闯出了一位来自鄂州大学的红学“新考证派”研究专家,他就是为红学研究付出29年心血的童力群教授。他绘制的贾府平面图系全国一流,提出的大观园原型问题,在全国红学界掀起轩然大波。
十八年画一张贾府图
今年57岁的童力群教授是黄冈团风人,家中世代书香,父母亲都是教师,对古典文学格外珍视,童力群从小就有机会读到大量古典文学,《红楼梦》是他最喜爱的作品。
童力群十几岁时下放当了知青,在海拔两千米的贫困山区,劳累而困苦的生活中,他仍然坚持悄悄地读古典名著。
1976年初,25岁的童力群调回黄冈县当工人,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读书。恢复高考第一年,26岁的他参加了高考,只读了初中二年级的他考取了湖北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里,他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他读到一些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书籍,发现许多研究者绘制的贾府平面图都不一样,心中十分诧异。那时起,他开始全面了解了红学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大观园研究。根据无数次细读《红楼梦》一书,他用两年时间精心绘制了一幅大观园图。暑假时,他带着这张图只身来到北京,分别与文化部红楼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系,并将这张图留下来,请有关专家指教。不久,童力群收到了红学专家红楼梦研究所顾平旦教授的回信,顾教授对他的大观园图给予了部分肯定,鼓励他坚持研究下去。
童力群大学毕业时,也以《红楼梦》研究写了3万字的论文,获得全校最高分。大学毕业后,童力群到黄冈广播局工作,他仍然坚持着对大观园的研究,曾写信建议按照大观园的建筑布局,在长江岸边兴建我国第一个“红楼梦”大观园,此想法受到了当时县委书记的肯定,但表示修大观园无能为力。此事传开,童力群被人说成是“书呆子”。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大观园的研究,自费订阅了大量红学研究书刊,全面了解最新的红学研究成果,曾细致地研究了戴志昂、徐恭时等人的研究动向,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他根据《红楼梦》和《清史稿》及地方志的撰文,认为林如海的原型为生于河北景县、后为两淮盐政的魏廷珍,这一说法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支持。他反复多次细读《红楼梦》,根据小说内容,一点点推敲和寻找,绘制更加完美的大观园图。他很有创意地研究出了贾府、大观园的一些尺度,例如:荣府西角门到贾母垂花门的距离,嘉荫堂到凸碧山庄的距离及大观园的周长,并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证,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他由大观园图的研究发展到研究贾府全图,对这几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先后去过北京、南京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阅有关图文,从中收录了大量较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使他的研究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一些新的结论和观点也应运而生。
童力群花了10年时间,先后绘制了12份大观园示意图,这使他对大观园的研究日臻完善。在此,他考证出了大观园的重要数据:如贾府的面积为846亩,其东西长约为450米,南北长约为940米,大观园面积为372亩,其周长约为2016米,建大观园后,荣府约223亩,宁府约251亩(含会芳园),荣宁两府大门相距180米,贾政院,内仪门和贾珍内仪门,与宁荣前街相距都约180米……
就这样,童力群教授共用18年时间绘制了精确细致的贾府平面图。平面图发表时,他旁征博引,用洋洋洒洒4万字将考证向学术界作了新的说明。他的观点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童力群的研究显山露水,在这一研究领域,他取得了不可多得的成就,绘制的贾府平面图全国一流,并独占鳌头。
考证大观园原型掀风浪
一张贾府图的成功并没有让童力群教授满足,他仍然悉心研究,要在这一研究方向取得新的突破。他几乎每天都在研究多种带有评注的《红楼梦》版本,搜集其他专家的研究动向,从中取长补短。
1998年,童教授在市新华书店买书时,偶然读到一本著作,有南京大学中文系高国藩教授的一篇文章——《江宁红楼梦传说采风记》。文中讲到了南京江宁区花塘村与《红楼梦》的传说。童力群教授兴奋不已。不久,又有报道提及了花塘的传说,这使他更加兴奋。他先写信给南京江宁区花塘村委会,向他们询问核实当地有关“红楼梦的传说”,不久,村委会回信了,他们确证《红楼梦》中的曹、王、史、薛四个家族,现在也还有这四个村子,并请他前往调查。一段时间后,童力群教授又收到他们寄来的江宁区地图。让童力群教授感到意外的是,从这张地图上,他不仅能印证他过去的了解,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发现。
经过半个月的分析,童力群教授又在地图上发现了很多与红楼梦中相对应或有关的地名。经查证,江宁花塘周围的许多村及山、水、地段等名称都与《红楼梦》里的人名和地名相吻合。童力群决定亲身前往,要解开这个谜。
2001年暑假,童力群教授来到了花塘村。调查中,他吃住在农户家里,听到了许多关于曹雪芹祖父的传说……在这15天的调查中,童力群教授又发现了一些与《红楼梦》有关的地名,比如对应葫芦庙的葫芦坝;对应刘姥姥和王板儿的刘村和王山咀;对应尤二姐和张华的古塘尤和石塘张等……他先后采访百余人,做了30多万字记录。他发现有40多处的吻合,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书中描述的建筑格局与花塘相似。童力群教授确认花塘一带为大观园的一个原型。
童力群教授的论文一发表,即刻引起了红学界的强烈反响。顾平旦教授认为他搜集的资料可以作一个合理推断,也就是曹雪芹当年到过花塘,从而激发了创作过程的一些灵感。天津师范大学红学学者赵建忠认为:“有这么多巧合,恐不是巧合,即使是巧合,也不可轻视,况且这巧合的地点不在别处,而是在红楼梦的故乡南京!”
但更多的专家、学者持反对意见,更有专家、学者当众指出,童力群是胡说。
全国各大报刊媒体纷纷对大观园原型的争议给予报道,国内100多家报纸转载,与童力群教授的观点一同接爱读者审阅的还有批驳的声音,部分红学专家、学者们义愤填膺,在大型学术会议上公开批判童力群教授的观点,有的人说他想出新闻效应,引起社会轰动;有的说他思想方法有问题,主要是文德有问题,说他是标新立异等等。
童力群教授站到了风尖浪口。在受到专家、学者们批驳的同时,他也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许多人给他写信,支持他的观点,也有一些红学研究者站出来维护他。这让童力群教授在郁闷的日子里见到了些许阳光。他深知,学术上的分歧是正常的,专家们这么关注他的研究,说明他的研究有价值。童力群教授毫不气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问题,只有考证了作者的真实性,才能解决这个花塘村的问题,他要证明自己绝不是胡说,_
于是,童力群教授把精力又投入到考证作者的研究上,他认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作者并非一个人,曹雪芹是原创者,但是在后来的传抄和流传中,有人又进行了新的修改和完善。这个观点的考证,正在研究之中。
社科院来了最老的学生
童力群教授致力于近30年的红学研究,他被中国红学会广泛关注,鄂州大学对他的研究课题非常支持和重视。2007年春天,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邀请,他来到中国文学级别最高的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做了著名学者刘世德先生的学生。
对于来自偏僻鄂州的童力群教授来说,到北京进修红学,来自全国地级市的唯他一人,机会十分宝贵。他买了北京地图,他要一个个地拜访红学专家。这20多个红学专家是红学研究的佼佼者,57岁的童力群教授四处寻找专家们的住址,有的专家们住得很远,他常常在公交车上一站两个多小时,有时候好不容易赶去了,却到了下班时间,他只好等着;有时候刚刚进门,又到了吃饭时间,他只得匆匆起身,心中十分遗憾。在北京进修4个月,他拜访了20多个专家,那些反对他的,支持他的,批驳他的,甚至还有挖苦他的,对这个执著的求学者,不得不伸出友好的手。
因此,童力群是“最老”的学生,最勤学的学生,最令人尊敬的学生。
在童力群致力于红学研究的29年来,他极少与人交际,他在大学给学生上中国古典文学课。学生们说,听他讲课就是一种享受。他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书本上,他从来没有早于夜里11点睡过觉,寒暑假从没有休息过。多年来,他为红学研究写了100多万字论文,出版2本研究著作。他长期从事研究,对生活琐事几乎一窍不通,生活全由妻子照料。妻子没有工作,家里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养活,两个女儿一个已完成大学学业,一个正在上大学。童力群教授家的生活一直十分清苦。学术著作的出版都是自费,他的学术著作却苦于没钱出书发表,在大观园原型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后,童力群教授写了30万字的学术著作进行反驳,可是却因为拿不出两万元的出版费,眼睁睁地让别人说他胡说而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有些教授四处走穴讲课时,当许多教授放弃研究另择高枝时,当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童力群教授坚守着自己的追求。许多高校许以高薪请他去就职,童力群教授谢绝了,他不做金钱的奴隶,要做文化的求索者。在他的带领下,鄂州大学成立了红学研究所,并专门招来了致力于红学研究的硕士生。红学研究所现有9个从事红学研究的中青年教师,研究课题都处在红学的前沿。[1]
1.童力群简历_吉时_新浪博客 · 新浪网(引用日期: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