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肇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VLoG
151次浏览
更新时间:2023-07-26
早年经历
出身诗礼之家
1929年10月4日,关肇邺出生在北京一座有几进四合院的大宅子里,是家中第十个孩子。祖父关蔚煌是光绪二年丙子(1876 年)举人,大伯关应麟是北京大学教授,二伯关庆麟任外交部司长,父亲关赓麟中过举人、进士,去日本留过学,是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奠基人之一。母亲张祖铭,云贵总督张亮基的孙女,江苏才女。家中藏书颇多,其父1905年出使欧美九国考察带回来的近百本装帧精美的欧美城市建筑图册使关肇邺养成了对照地图与照片神游建筑、城市的习惯和兴趣。
建筑之美的浸染
关肇邺童年和少年时期居住的“稊园”进行过两次装修,第一次由当时著名的留法工程师华南圭在传统院落的基础上按欧洲式的“实用”标准进行改造:无阻碍大厅、防风防冻的抄手游栏、新式的卫生间等。抗战期间,父亲关赓麟拒绝接受敌伪政府任命,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关肇邺和兄弟姐妹一起丈量画图,合力把四合院分隔成几个独立单元出租, 这一工作可视为关肇邺最早接触的建筑实践。
“稊园”位于北京南池子,从窗子和院墙望出去,可以近距离地看见巍峨的东华门城楼和它在河中的倒影。关肇邺去中山公园(古社稷坛)散步、玩耍,路上要经过天安门或午门。随父母在南京半年,关肇邺家住在当时国民政府兴建的,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宫殿式”“铁道部”院内,感受与北京不同风格的建筑。日本侵占北平以后,关肇邺举家南迁天津两年。天津有前清官僚、民国北洋政府总统、总理、军阀、废帝溥仪等人兴建的西式洋房,还有各种不同风格、精致、奇异的洋房、别墅、商店,让关肇邺大开眼界。
受教育经历
关肇邺6岁开蒙,由私塾先生教他《三字经》《论语》等传统文化。1939年,关肇邺小学毕业进入北京育英中学。1947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学理学院。次年,关肇邺听到梁思成在燕京大学做的讲座《中国建筑的特征》,放弃了燕京大学一年的学习经历,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在清华时期,关肇邺深受梁思成、林徽因的言传身教。1950年,关肇邺被梁思成选为设计助手,参与任弼时墓的设计。
清华任教七十载
1952年,关肇邺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原本被分配到沈阳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当助教,临时被教育部借调,去协助林徽因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装饰浮雕的设计。因长期未到沈阳东北工学院报到,关肇邺被留在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当助教。1954年,关肇邺兼任清华大学基建会设计科的工作。
1956年,关肇邺晋升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主持清华大学主楼的规划设计工作。清华大学主楼总体上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段,总建筑面积83000m,东西两端总长近400米,在当时是中国国内最大的教育建筑之一。要求尽量俭省,花最少的钱实现最好的效果。由于社会变动等因素,工程进度时断时续,到上世纪末,才完全建成。虽然在经济上十分节省,但清华大学主教学楼总体格局却有着很强的前瞻性。
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期间,正常的学校教学遭到干扰,中国建筑师更是几乎没有实践的机会。一次教学中关肇邺将建筑的线脚装饰比喻为“双眼皮”,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是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美”的追求和传播。
1974年,关肇邺接受了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时名为“工人体育馆”站)站台设计任务。要求不能与北京环线地铁已设计的十多个站台雷同,但结构、空间却完全一样。关肇邺提出了一个以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变形为主题的设计。“东四十条”建成,被评选为“北京市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1978年,关肇邺晋升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81-1982年,关肇邺作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个访问学者在七所美国建筑院校进行建筑文化交流。回国后,关肇邺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开创“建筑评论”“建筑与国家尊严”等专业理论课程。1982年12月20日,关肇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关肇邺开始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三期、逸夫馆)的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首期由美国建筑师享利·墨菲设计,第二期由杨廷宝先生设计,第三期的设计对关肇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在“求新求变”成为普遍共识的1980年初,关肇邺坚持采用红砖砌筑的“旧”建筑形式,为清华园坚守住一份充满历史感和厚重感的人文记忆;在新馆面积四倍于一、二期建筑之和时,甘愿当“配角”;在整体和谐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特色;流行设计“强功能、弱形式、高效率”的模式下,关肇邺让图书馆除了阅览、储藏的基本功能之外,兼顾向师生传达大学精神的文化使命。这一建筑作品后来获得多项奖项,成为关肇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吴良镛先生在《关肇邺选集》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关先生的创作生涯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设计是很关键的。”
1984年,关肇邺晋升为教授。1990年,关肇邺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关肇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12月完成深圳市如何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2000年6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安门广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同年,当选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获中国建筑学界最高成就奖——“梁思成建筑”奖。2005年当选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荣誉理事。2016年10月24日,由关肇邺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四期(李文正馆)正式开馆。2018年,关肇邺的《天安门广场优化改造设计研究》一书正式出版。2020年,关肇邺设立“关肇邺奖学金”,用以中国未来建筑设计人才的发现与激励。
逝世
2022年12月26日11时44分,关肇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综述
“总体环境重于个体建筑,个体建筑重于建筑师”。关肇邺注重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注重探索建筑的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结合、致力于整体的完美统一。认为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实用、经济和美观。在旧建筑群中设计新建筑应尊重历史、尊重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和前人的劳动创作,建设和谐统一的建筑环境。
关肇邺同时认为,建筑虽是一项艺术创作,但不同于绘画或诗文,建筑师应重视建筑的教化作用。“出于建筑师的责任感,你要用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很好地影响使用它和在它周围的人。”关肇邺说。他还引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人塑造了建筑,建筑也反过来塑造了人”,说明不同大学校园的建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格。
从清华大学的主楼、图书馆新馆、理学院,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从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兰州大学的图书馆到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件件作品无一不渗透着他的这种理念。
关肇邺先生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发表论文《建筑慎言创新》《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建筑表现什么》等40余篇;著有《关肇邺选集1956-2001》《关肇邺选集2002-2010》《天安门广场优化改造设计研究》等著作专著;参与编撰《世界建筑精品集·东亚卷》等;高水平建筑设计80余项,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一批、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清华大学教学主楼、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桂林桂湖饭店等入选新中国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清华大学新图书馆设计入选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东亚卷。其它代表性设计作品还有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台州市图书馆、中国工程院综合楼等。在1989年他所参加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得国际建协所授的特别奖,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主要论文
发表时间 | 题名 | 发表刊物 |
1985-07-30 | 《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 | 建筑学报 |
1987-04-01 | 《从“假古董”谈到“创新”》 | 建筑学报 |
1989-05-01 |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建设》 | 世界建筑 |
1992-01-31 | 《重要的是得体 不是豪华与新奇》 | 建筑学报 |
1994-08-15 | 《市政厅和市政广场》 | 世界建筑 |
1998-05-20 | 《百年书城 一系文脉》 | 建筑学报 |
1999-09-18 | 《大学校园中的围合空间─-兼记清华大学理学院设计》 | 世界建筑 |
2001-12-10 | 《清华大学图书馆纪事》 | 新建筑 |
2003-04-20 | 《建筑表现什么》 | 建筑学报 |
2004-06-30 | 《浅析建筑与地域文化》 | 华中建筑 |
注:资料来自知网被引频次最多的十篇 |
主要著作
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ISBN号 | 备注 |
1960年 | 《关肇邺选集1956-200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56年至2001年主要建筑设计及学术文章作品集 | |
1984年7月 | 《从包豪斯到现在》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5235·118 | 关肇邺译;作 者 :(美)沃尔夫(T.Wolfe) |
1996年9月 |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作品集》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7-112-02868-X | 关肇邺,孙凤岐合编 |
1999年5月 |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1900-1999第9卷)》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7-112-03707-7 | (美)K.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主编;关肇邺,吴耀东卷主编 |
2002年4月 | 《关肇邺选集 1956-200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7-302-05377-4 | |
2011年4月 | 《关肇邺选集2002-2010》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25366-2 | |
2013年12月 | 《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978-7-5624-7321-3 | 关肇邺译;作 者 :(美)沃尔夫(T.Wolfe) |
2018年4月 | 《天安门广场优化改造设计研究》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978-7-112-21485-3 |
部分获奖建筑作品
建筑设计 | 荣获奖项 |
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 | 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筑 |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 1993年军队优秀建筑设计奖二等奖 |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 | 1992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 1993年国家工程设计金奖 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筑 1993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3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
清华大学理学院楼群 | 1997年度首都建筑汇报展十佳建筑 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 建设部鲁班奖 |
北京大学图书馆 | 1998年度首都建筑汇报展十佳建筑一等奖 2000年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一等奖 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 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
徐州博物馆 | 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 |
郑州大学医学院 | 200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三等奖 |
海南大学第二教学楼 | 海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
清华大学医学院 | 2008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 |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 国际建协所授的特别奖 |
云南大学图书馆 | 国家教委邵逸夫捐款工程一等奖 |
清华大学教学主楼 | 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 |
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楼 | 2010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楼(四期) | 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
人才培养
关肇邺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师,他开创的“建筑评论”课,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的经典课程。在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方面,重质不重量,三十多年来每年最多只收一名硕士生、一名博士生,同时在读的不超过5人,每一个都是全面细致地指导。在这为数不多的人中,若干人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包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综合设计三所工作室主任姜娓娓。2020年,关肇邺设立“关肇邺奖学金”,用以中国未来建筑设计人才的发现与激励。
荣誉与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00年 | 梁思成建筑奖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届(建筑领域第三次)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
2005年 |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奖 |
2010年 | 第九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
2012年 |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图书馆方面认为“关肇邺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格特点,在平易的外形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致力于整体的统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认为关肇邺院士在清华校园的建筑实践“充分体现出他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价值观”。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说,关先生一生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事业,既为中国建筑学的传承与发扬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众多杰出设计的缔造者;又诲人不倦,培育了一批兴业英才与学术大家,是清华学子尊敬爱戴的师长。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朱小地在“意匠清华七十年——关肇邺院士校园营建哲思”展览开幕上致辞:关肇邺先生传承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精神,对中国建筑的思想精髓有深入的研究。
人物关系
称谓 | 姓名 | 人物简介 |
祖父 | 关蔚煌 |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年)科广东乡试举人,官大埔县学训导 |
大伯 | 关应麟 | 北京大学教授 |
二伯 | 关庆麟 | 外交部司长 |
父亲 | 关赓麟 |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考中广东乡试举人,派往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归国后考中进士,后随清廷大臣戴鸿慈出使九国考察宪政。官至交通部路政司司长、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京汉铁路局长、铁路部参事等要职,中国近现代实业家、教育家、铁路交通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近代词学家、诗人;“稊园诗社”社长 |
母亲 | 张祖铭 | 江苏才女,清同治云贵总督张亮基的孙女,诗词清新可颂,与关赓麟合著《饴乡集》两卷 |
堂兄 | 关肇直 | 数学家、系统与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此表未标注内容来自海南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