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昱(欧阳昱)
欧阳昱,出生于1838年,卒于1904年,是清代学者、教师。
基本介绍
欧阳昱
(1838-1904)字康士,号宋卿,江西省宜黄县城南门人。清代学者、教师。欧阳昱幼孤家贫,由伯父欧阳鼎训抚养成人。昱少时因被祖母骂为“乞丐子”,愤而向学。欧阳昱读书求学的最初启蒙者,是乃兄欧阳晖。同治十二年(1873),以优异成绩乡试中拔贡,后朝考获二等,录为清州州判。欧阳昱少年即有“风云宇宙”的大志,故对此职颇为鄙弃,未去就任。平日钻研经史百家外,尤注重实用知识的研究。在苏浙一带先后被聘为幕僚和教师多年,受人敬重。戊戌变法后专事教育。光绪二十四年(1898)回本省,先后在江西务实学堂和江西高等学堂任经学教习,为省内培养了一批知名人士。欧阳昱热心服务桑梓,除兴办族学外,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宜黄创办县立凤岗学堂,为宜黄创办新学之先导。他倡导兴修水利,鼓励农民种植蚕桑。黄水为宜黄河主要支流,源于宁都与广昌交界处之黄山。黄水流经宜黄,河道宽缓。县城两岸居民多拦河作坝,安装水碓,致使下游被壅阻,上游河床则逐渐升高,沿河堤岸汛期常被冲塌,居民时遭水灾。嘉道年间,侍郎黄爵滋曾想拆毁水碓,未成。光绪初年,欧阳昱邀本县知名士绅倡议募捐津贴装水碓各户,督雇民夫拆除水碓,疏通河道,使船可直通至上游90里之东陂,群众得益非浅。下游各乡竞相仿效,沿河附近的稻田得到灌溉,获得好收成。
欧阳昱在苏、浙时洞悉蚕桑技术,从湖州购得优良桑苗、蚕种,聘请技师回乡,教邑人种桑养蚕。十余年间,县人种桑十余万株,养蚕缫丝、织绸者达数千户,与当地的夏布织造业形成产业链,织成的丝绸及丝线远销省内外,当时福建的延平、邵武、长汀一带从事丝业者多为宜黄籍人。
欧阳昱晚年曾应河南巡抚松寿幕,松寿为欧阳昱遗书《崇本堂文集》所作的<序>称其才学:“宜黄欧阳宋卿先生,绩学多才,以明经遨游公卿,所至羔雁充庭,声称借甚。为文贯穿经史,出入诸子百家,每一搦管,洋洋洒洒辄千万言。”
平日钻研经史,著述颇多。有《见闻琐录》10卷、《桑蚕简要录》l卷、《春秋左传事萃》、《崇本堂文集》14卷、《寄感记》2卷等。
欧阳昱胸怀磊落,率性而行,光风霁月,不计利害,不隐人长,不饰己非,不护己短,不讳己过,自我承当,有错则改,这些都是欧阳昱性格中最富魅力的内涵。此外,欧阳昱对国事世事及桑梓事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河南巡抚松寿认为欧阳昱不是一个寻常的“文士”,而是一位有著宏大抱负的“真儒”。在松寿看来,欧阳昱的全部行事以及欧阳昱的全部遗著中,都展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真儒”精神,那就是读书人的经世抱负──读书士子对国家事、天下事的使命感、责任感。
近代著名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人称“宜黄大师”的欧阳竟无(1871-1943),是欧阳昱的侄子与学生。
宜黄欧阳家族世居城内南岳之下,务农。曾祖文楷公习诗文辞章书画,欧阳家族始有文名。祖欧阳鼎训四十五岁时中举人,曾赴京都杂考,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此为宜黄欧阳一系步入仕途之始。鼎训有二子一侄:晖、暄、昱。长子欧阳晖,即欧阳渐(竟无)生父,字吉士,又字仲孙,及冠之年参加道光己酉科考试,中举人。精于文章词赋,擅长古文骈体,兼精书法。居京几十年,以文章、书法颇享时誉。欧阳晖志在功名,心系科场,不屑以文士自居。然而他中举之后二十余年间,竟然累战科场,而屡屡败北。中年之后在家乡督办团练,以劳绩保举陕西司主政。欧阳晖少年得意,却仕途受挫,以闲职劳其一生,故而终生郁郁,难申其志。
二子欧阳暄与乃兄在仕途上有相同的命运,但是反应不同。暄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文章有国初诸老的遗风,他童试、乡试及其它各种课考,一向名登榜首,然而闱试一第却四战败北。欧阳暄从此心灰意冷,绝意功名。他随父兄居京城时,常常“不冠不履”,纵情酒肄,以放荡不羁之态排遣胸中无可奈何的郁郁之气。
欧阳晖从弟欧阳昱,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迈的读书士子。和他的两位兄长一样,欧阳昱同样经历了科场上的失意和打击。由欧阳渐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三代,通过诗文修养的日渐积累,以及向仕途的逐步接近,欧阳家族大体上实现了由农人阶层向士阶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