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名涛(原中国科学院院士)
章名涛
1907-07-23
北京
汉族
1985年1月9日
电机工程教育家,电机工程专家
纽加索大学
电机设计、电机的电磁场
浙江省宁波鄞县西乡高桥油车衕
中国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介
章名涛
章名涛,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和不断完善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办学和科研方向,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发展学科配置。1964年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电机学”。为培养电机专门人才和发展中国电机事业作出了贡献。个人简历
1907年7月23日出生于北京。
1918—1924年上海圣约翰中学。
1924—1927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27—1929年英国曼彻斯特茂伟电机制造厂实习,同时在曼彻斯特大学夜校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又到林肯RustonHornsby柴油机厂实习。
1930—1931年杭州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副教授。
1931—1932年上海亚州电气公司工程师。
1932—1937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
1937—1945年西南联大教授。
1945—1948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
1949—1985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
1985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生平简介
年轻时的章名涛
章名涛1907年7月23日生于北京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商人的家庭。祖籍在浙江省宁波鄞县西乡高桥油车衕。祖辈务农。章名涛6岁进入北京虎坊桥小学读书。一年级,转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为了考取上海圣约翰中学,又到上海读了一年小学。1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圣约翰中学。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期间,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影响下,“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口号猛烈地撞击着章名涛的心灵。1924年,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远涉重洋到了法国,后又转英国纽卡斯尔大学(ArmstrongCollege,Newcastle University)攻读电机工程。章名涛年龄小,个子小,又是个中国人,常受到歧视。如上课时,让他坐在最后一排,因此他常常听不清老师的讲课。但他没有灰心,反而更激发起要为中国人争气的决心。一定要超过那些自视高人一等的洋人。上课听不清,他就在课后到图书馆自学,把老师在黑板上,点到的习题一个一个作完。他读书量之大,范围之广是远远超出老师要求的。除老师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外,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成了他课余时间的主要去处。三年的苦读,为他的电机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7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学校特发给他可到任何工厂工作的证明。毕业以后,章名涛到英国曼彻斯特茂伟电机制造厂实习,同时在曼彻斯特工业大学夜校学习。他一边实习,一边完成了有关长输电线上行波理论的科学论文,于1929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秋,他又到林肯RustonHornsby柴油机厂实习,同时准备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不幸噩耗传来,父亲病重,使他不得不匆匆回国。
章名涛回国以后,1930年,他受聘为杭州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副教授,因不满工学院院长对教授的态度,向校方提意见,未被采纳,即与其他两位教授一起,于1931年夏辞职离校。之后,到上海亚州电气公司任工程师,专门研究电池,其间曾去日本学习和推销产品。
1932年秋,章名涛应当时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顾毓琇教授的邀请,到清华大学筹建电机系,并被校方聘为教授。自此,他找到了用武之地,埋头教学,潜心作学问,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到了教育事业上。1934年,他和顾毓琇等同行一起,发起成立“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成为该会的第一批会员。正当他潜心钻研,在教育与科学事业上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中清华、北大和南开同迁长沙,借湖南大学校舍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章名涛看到当时北平已危在旦夕,马上将面临日寇铁蹄蹂躏,他决不在日寇统治下苟延残喘,便辞别年迈的老母,毅然决然化妆成商人南下长沙。1938年2月又随学校西迁,经过两个多月,3000多里的长途跋涉到达昆明“西南联大”。
1940年7月,章名涛借休假之机,化妆成商人回北平探望老母并结婚。到北平后,被日本人得知其真实身份,请他到敌伪统治下的北大教书。他坚决予以回绝了。当时的北平日本人控制很严,难以出城,尤其要去抗战大后方更是难以成行。章名涛担心被困在北平,就给在香港大学工作的好友去信,不久收到香港大学临时讲师的聘书,于1941年7月独自去港赴任。不久珍珠港事件发生,难以出走,后经多方努力,绕道河内,跋涉两个多月才到达昆明。从此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一直在西南联大教书。
抗战胜利后,联大师生欢欣鼓舞,学校决定迁返北平。但因交通困难,只得分批返回,章名涛短期准以成行。便找到在英国学习时的同学,请他帮助早回内地。他们却介绍他到上海接收电车公司。章名涛从中学时代起就立志要振兴中华的电气事业,早在昆明任教时,就曾研究过电气铁路,写出过《中国电气铁道刍议》。他认为在人口稠密区使用蒸汽机车噪声大、煤烟多、污染环境,应该逐步淘汰,代之以电气铁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接受了他们给安排的工作,多次从虹口到江湾一带做实地考察,并作了线路设计。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之际,国民政府却下令将电车公司交给了英国人,只让他筹备恢复上海市的公共汽车。当时抗战刚胜利,哪有那么多公共汽车,章名涛就用军用卡车改造为公共汽车。在他的带领组织下,当时上海市马路上就有许多这种“改造式”的公共汽车。之后,他就研究汽车,买了大量汽车制造方面的书籍。
在上海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工作困难重重,很难有所作为。直到这时,他才彻底认识到:过去自己追求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实际只是空想,没有一个为人民的政权,这些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期间,他安排了不少从联大到上海寻找工作的学生在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工作。工会领袖、革命烈士钟泉周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钟泉周劝章名涛赶快离开上海,北上到清华任教。章名涛欣然接受。在钟泉周的帮助下,1948年8月他携一家四口辞职北上。在临上船时,他再三叮嘱前来送行的钟泉周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尽早离开公文公司,谁料这是最后诀别。上海解放前夕,为了保障职工的权益和生活福利,钟泉周带领公交公司的工人举行了“反饥饿”大罢工,遭到国民党政府反动派的逮捕,于1949年2月17日惨遭杀害,成为上海市有名的公交三烈士之一。
1948年9月,章名涛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11月底,国民党政府企图强迫北平各高等学校南迁,当时有人曾写信动员他一起离开北平,他断然拒绝,并对家人说:“我就是奔着共产党来的,既然来了,我就没打算再回去。”他坚持留下,在清华园迎接解放。
1949年,章名涛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参加招待会。会上聆听了周恩来总理阐明的共产党的主张。他激动万分,回到学校逢人便说:“我向来的理想便是今日共产党所指出的道路”。1953年,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给章名涛指出了方向,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而且组织电机系的教授们学习马列原著,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唯物史观,还联系思想、联系实际。1956年他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制定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受到教育和鼓舞,进一步萌发了入党的愿望。他写了入党申请,但他又感到自己距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所以他一直把写好的入党申请书压在自己的案头。
教学事业
章名涛从1944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解放以后,他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上,为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终身。
为了能结合当时学生情况进行教学,他编写了英文版的《电机学》。他前后教过电工原理、微分方程、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电力传输、配电工程、发电厂、电磁测量、电机设计及制造、电机电磁场等十几门课。
还在联大时,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却省下自己仅有的生活费买了大量书籍,订阅大量杂志。他每天除了教书,就是读书,连节假日星期天也不例外,终日手不释卷。而且他有夜读的习惯,每晚总要读书到深夜,同时他还不放过图书馆的大量图书杂志。解放以后,清华的学校领导在向学生介绍清华的学风时曾说:联大图书馆的书,别人没看过的,章名涛先生几乎都翻阅过。正因为章名涛大量读书、认真读书,他才能为学生开出十几门有份量的课,而且能把很难的课程讲得学生易于接受。
章名涛讲课特别重视板书。早在联大时,他讲课板书整齐比较有名,一些不是听他课的学生,下课后有时也要跑到他讲课的教室去,看看章先生的板书。童诗白教授直到现在回忆往事时还说:“我虽然没听过章先生讲课,但章先生的板书我是亲眼目睹过的。章先生这种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对我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
章名涛除重视理论教学外,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认为“只知原理,不会实际操作,不能成为真正的工程师”。因此,他在讲授完电机设计课程后,总要让学生实地去设计并参加制造出能用于生产的电机。1935年他指导黄眉(现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的毕业设计,就是自己设计、自己参加制造电机,受到校方重视。
章名涛由于读书多,所以能及时掌握国外电机发展的最新资料,他早在30年代在清华执教时,不但能系统地讲授电机方面的学术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还把电机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引入中国电机工程界。有一段时间,他集中介绍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工程师M.Liwchitz等著述的有关电机设计、绝缘、结构等方面的书籍。如他向国内同行们推荐了《电机的结构和绝缘》(《DieElektrischenMasChinenBandⅡ—KonstruktionundIsotierung》)一书,介绍了电机的绝缘,电机各部分的结构和机械计算。又如,他推荐的《电机的计算与测量》(《DieElek-trischenMaschinen,BandⅢ-BerechnungundBemessung》)一书,介绍了电机设计中各种电机的磁路计算、各种损耗计算、温升计算,而且介绍了电机设计中所需的各种曲线。
章名涛几十年来著述编译很多,是中国电机工程界学术造诣很高的老一辈科学家。从1932年到1937年,清华电机系先后发表了关于电机电讯方面的科学论文50篇,仅章名涛一人在电机方面发表的科学论文就有10余篇。他的科学论文都力图有新的创见,用新的方法解释电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如1937年他著述的《单相感应电动机之理论及“张量”分析》一文,在国内首先将克朗(G·Kron)的张量分析方法用于单相感应电动机的分析,文中采用变换矩阵的方法可以求出笼型导条中的电流。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创新的,在电机工程师年会上宣读后,受到同行们的重视。
培养人才
1952年,章名涛在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时,他很赞成在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同时,加强学校与工厂的联系,增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以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制造、安装的工程师”。
1954年,他看到中国的工业恢复、发展很快,极度兴奋,认为工业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提高师资水平。他认为“最后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科学水平。如科学水平不够,就不会选择教材,不会把重点讲得透彻,把枝节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做不到有启发性的讲课”。针对当时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多听课就能提高水平的情况,他说:“这是吞知识,而不是钻研学问”,只听课“不能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他主张,教师首先要把教材中自己还没有把握的部分,充分利用图书馆,大量翻阅参考书和杂志,然后再到实验室去进行实验,以培养“独立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能力”。他还主张学校的教学应该联系生产实际,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理论知识提高以后,拿到工厂里去,让工程师提意见,拿回来再研究”,他认为“这样才能有新的创造,才能建立起学校与工厂的正确关系”。
在这段工作期间,党和国家对章名涛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为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1955年起,章名涛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技术科学部电工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高教部《自然科学杂志》(电工、无线电、自动控制版)主编等职。1956年,他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制定,并担任电工学科规划方面的负责人,受到极大鼓舞,进一步认识到科技人员在改变中国科学技术落后面貌上的重大责任。回到学校,他根据规划的精神立即和系内各教研组的教师研究确定了电机工程方面的两个主攻方向:一个是针对大电力系统中高压、输电及主要设备的制造问题;另一个是有关工业企业、自动化和远距离控制问题。这两个科研方向的确定和以后的研究对清华大学电机系当时和以后的发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也对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他主张“有关教研组之间互相联系,按照国家工业发展上的要求来安排主次和配备人力。同时,还要和兄弟学校及有关的研究机关联系,使彼此能更好地配合”。他反对技术封锁,互不通气而浪费人力。他还主张,要把“生产实习中遇到的不能解释清楚的现象”及“工业上需要的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具体题目。他兴奋地说:“是处在一个最伟大的时期,是对落后现象作斗争最尖锐的时期,这个光荣的任务正落在身上。我愿以最大的努力和大家一起参加向科学大进军的队伍。
章名涛主张青年教师从基本功训练做起。196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举办了实验基本训练讲座,有250多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在开讲前,章名涛亲自动员,说明了培训的目的是加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基本训练,掌握进行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然后请有水平、有经验的教师主讲有关电工、电子各种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如何写实验报告以及实验中的安全等问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不仅参加听课,而且按照严格的要求从头到尾做好两个实验,并在下一个学期实际指导学生,然后作出总结。这些讲座和大家的经验总结,以后逐步形成了电机系各实验室的实验规范和实验室守则。直到现在,这些规范和守则仍然在电机系的实验教学中起作用。
章名涛很重视中国自己的教材建设。50年代他曾参加翻译了苏联高等学校教材《电力机械》和《电机结构》等书。这些书对当时的教学虽起了重要作用,但不符合中国的特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在自己多年教学体会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与教研组教师一起于1961年编写了《电机学》讲义,先在校内试行使用,反复修改,1964年由他主持编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部《电机学》(上、下册)教科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得到了国内外的赞誉,在国内各高等学校和电机工程技术界广泛使用。此书从1964—1977年印数达31万多册。他还编写了《电机设计》、《电机的电磁场》等专业教材,为培养中国自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章名涛在清华电机系执教几十年,把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电机科学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电工科技人才,发展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学生遍及中国,不少人现在都成为电机工程界的理论和技术骨干。
章名涛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担任系主任前后近20年,为电机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刚解放时,电机系只有电力和电讯两个组,根据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他先后安排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多人主攻新的学科方向,由此逐步发展了一些新的学科,并建立了新的教研组,使电机系的专业学科的配置逐步完善以适应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
晚年余辉
1978年以后,章名涛感到科学的春天又来临了,当时虽然他已年逾七旬,而且病魔缠身,行动不能自如,但他还是想到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贡献给人民,还一直关心着电机、电工技术界的学术活动,分别担任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顾问及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顾问。当时许多中年教师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他得知后主动提出为教师讲英语口语。从1979年开始,到1982年先后有十几名中年教师在他家中学习英语,虽然英语对他来说是很熟习的,但他每次上课前都认真备课,在他认真严格的要求下,这些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章名涛预感到时间不多了,坐在轮椅里仍然不忘把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异步电机中谐波磁场的作用》(英文版)一书于1977年首次在国外问世,章名涛和电机教研组中年教师俞鑫昌副教授一起在1979年2月将其译成中文。这本书是目前世界上有关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此书的中译本对从事电机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300多页,近30万字。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认真、仔细,对全书众多公式都重新作了仔细的、严格的推导,改正了书中313处错误。其中70%都是原公式在推导过程中的错误。此外,对原著中表述含混和概念错误的地方,他们也都一一作了校订,并如实地把原错处列在译者注中,以便读者对照自行作出判断,由此足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这本书于1982年被评为机械工业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
把自己的学识留给后人,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发出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是章名涛晚年的最大夙愿。《电机的电磁场》是章名涛1965年为研究生讲课的教材。正当他准备修改公开出版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修改了一半的稿子忍痛被烧毁。但在章名涛的头脑中没有一大不在继续修改书稿。1978年以后,他立即和他的学生、现山东工业大学副教授肖如鸿一起重新整理书稿。虽然此时他的体质更差了,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工作两小时,但他还是坚持用颤抖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文稿。他的夫人看到他累得满头大汗,右手抖得难以写出完整的字时,心疼地劝他休息。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要干的事情还很多,如不能把我的知识留给后人,那将是我终生的憾事。”在他们的努力下,《电机的电磁场》这本近50万字的编著终于在他生前修改完毕,交付出版社,可惜他未及看到此书的出版,就离开了人世。这本书内容丰富,其中还包含了章名涛本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生的有关研究成果。即使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书中提出的电机电磁场的各种解析法、变换法、模拟法和图解法等也还具有学习和使用的重要价值。这本书于1988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章名涛留给后人的最后贡献。也是国内高等学校讲授电机电磁场开始得最早的一本教科书。
章名涛的一生始终把改变中国电气事业落后面貌的重任视为己任,直到晚年他虽然不能亲自参加政协会议,但他还是写出提案,建议中国生产电动自行车、充电式公共汽车。政协采纳了他的意见,委托上海自行车厂进行试生产,当他看到北京科技日报登载了电动自行车试生产的消息后,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1985年1月9日,章名涛与世长辞。
主要论著
1章名涛.磁场线图略论.电工杂志,1933,(2).
2章名涛.凝电器电动机.电工杂志,1933,(4).
3章名涛.同期感应电动机.电工杂志,1933,(6).
4章名涛.同步机在周期性振荡中的阻尼系数.电工杂志,1935,(7)
5章名涛.评兰司道夫所著直流电机.电工杂志,1936,(8).
6章名涛.单相感应电动机之理论及“张量”分析.《工程季刊》(清华大学),1937,(3).
7章名涛.税格电动机(TheSchrageMotor).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40.
8章名涛.单相同步电机的短路电流.清华大学理科报告,1940.
9章名涛.三相发电机之瞬变电流.《工程季刊》(清华大学),1940,(4).
10章名涛.感应电动机与补偿变频机串联之特性及理论.清华大学工学院,1947.
11章名涛主编.电机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12〔捷〕B·海勒尔和V·哈马塔合著.章名涛,俞鑫昌合译.异步电机中谐波磁场的作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13章名涛,肖如鸿.电机的电磁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