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崛起(颁布的一种政策)
中部地区崛起(The Riseof Central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中部六省共同崛起的一项政策,2004年3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2016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中部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中部地区崛起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国家战略
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
中部六省
促进崛起
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文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初稿已基本形成。该规划将与此前出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相互衔接,重点强调推进内陆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
据了解,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2015年)》的截止日期临近,今年两会之后,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就已提上日程。新版规划编制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区域战略要重点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彼此分割的矛盾,通过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战略实现区域一体化。
长期以来,中部各地发展方向不一,相互合作松散,各省近年已经少有提及中部崛起概念,而是更多将本地发展与国家战略对接挂钩。如安徽主要考虑融入长三角发展,山西则考虑融入京津冀发展等。因此,与此前一版重在解决“中部塌陷”问题的规划不同,新十年的规划将更多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版图呼应,内容上会与不久后出台的《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相互衔接,同时又有所区别,立足于中部整体的发展,更加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
作为“三大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对打通板块意义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表示,通过进一步加强黄金水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增强上下游之间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协调、规划对接和执法合作,能够促进流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的协调发展。
新版规划可能更加强调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认为,作为国家发布的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规划,目标就是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将重点建设武(汉)-长(沙)、武(汉)-南(昌)主轴线和长(沙)-南(昌)次轴线,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区。
华创证券宏观策略研究主管牛播坤认为,在“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中西部地区将重点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人口,加快发展产业集群。郑州、武汉作为“两横三纵”关键节点,明显受益于产业梯次转移,对省内乃至周边经济的辐射效益日益显现。
此外,新版规划还将重点强调推进内陆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这既与中部六省当前对以改革和创新来激发经济活力的迫切需求紧密相关,同时也是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中的重要一环。以湖南为例,作为中部内陆省份,湖南省长期面临着“不东不西”的区位尴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了解,近两年来,湖南省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为“一带一部”,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冀望通过这样的战略坐标重构,突围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湖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以前湖南只是立足中部崛起进行谋划,与中部其它5省比来比去,现在湖南将发展视角一下子扩展到全国,在国家纵深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大战略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今年以来,湖南省相继出台实施方案对接国家战略,包括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每个方案背后都有一系列的重大项目和具体行动。
不仅是湖南,中部六省都已经在对内对外开放方面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的机会,包括对接国家战略,积极申报内陆自贸区等,并储备了不少相关项目。国务院9月印发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内陆开放新机制。“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以内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为平台,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路径”,“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江海联运,以及铁水、陆航等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国务院批准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规划》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实际,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扣协同发展主线,突出重点合作领域,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明确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以及到2020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三是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共建生态文明。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五是公共服务共享。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繁荣,联合开发人力资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六是深化对外开放。把握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推进国内外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
为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规划》强调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督促检查机制,并要求各有关方面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
促进规划
前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占全国的19.3%,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的精神,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1
第一节发展基础.........................................1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2
第三节重大意义........................................3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4
第二节发展目标.........................................6
第三章粮食生产基地建设.................................8
第一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
第二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10
第三节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1
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11
第四章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12
第一节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12
第二节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13
第三节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14
第四节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15
第五章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16
第一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16
I
第二节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18
第三节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19
第六章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20
第一节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20
第二节加快铁路网建设......................................21
第三节完善公路干线网络...............................22
第四节加快机场建设...............................23
第五节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23
第六节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24
第七章重点地区发展..................................25
第一节构建“两横两纵”经济带..........................25
第二节培育城市群增长极.........................26
第三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29
第四节大力促进县域发展................................29
第五节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30
第六节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发展........................31
第八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32
第一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32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34
第三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34
第四节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整治........................35
II
第五节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36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36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7
第二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38
第三节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39
第四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40
第五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41
第十章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42
第一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43
第二节支持综合改革试点.........................44
第三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45
第四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46
第十一章保障规划实施......................................47
第一节强化政策扶持..................................47
第二节加强组织协调..........................50
谋划历程
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于200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进一步部署。
2006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简称中央10号文件)正式出台,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简称“三基地、一枢纽”。
2007年4月,经中央编办批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关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2008年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8〕2号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环保总局、民航总局、林业局1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3]
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4]
2019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2]
发展现状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十年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日益巩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不仅推动中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力地支撑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发展。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在中国新经济发展和新一轮全方位开发开放中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地区经济走势分化、南北差异加大现象比较突出,在中部地区特别是黄河以北比较典型。中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对资源、劳动力要素和投资驱动依赖较重,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等难度更大,城镇化率依然偏低、质量不高,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破解各种难题的关键时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仍待提高,制度性约束因素依然较多,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依然任重道远。
战略定位
巩固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学确定新时期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巩固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重军民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制造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在部分领域引领全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通过健全新型城镇化机制和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努力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同步推进市民化进程,积极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竞争力作出新贡献。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江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塑造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牢牢抓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重大意义
中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进一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中部地区是中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部地区的繁荣发展,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部地区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在新起点上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部地区是中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能够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新贡献。二是有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部地区“三农”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助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全国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通过积极融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能够有力支撑全国新一轮全方位开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拓展,加快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
座谈会
2019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2]
座谈会上,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江西省委书记刘奇、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先后发言。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支持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四是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五是扩大高水平开放,把握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把品牌和技术打出去。六是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七是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八是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大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力度,研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统筹协调。
1.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6-09-22)
2.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_滚动新闻_中国政府网 · 政府网(引用日期:2021-11-29)
3.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研究部署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 · 政府网(引用日期:2021-11-29)
4.国务院常务会议(2016年12月7日)_中国政府网 ·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