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席草(野席草)
野席草,中药名。为莎草科莎草属植物碎米莎草CyperusiriaL.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具有祛风除湿,调经利尿之功效。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尿路结石。
野席草
碎米莎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莎草目
莎草科
莎草属
三楞草
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
味辛,性平
一年生草本,无根状茎,具须根
祛风除湿,调经利尿
无毒
夏、秋采集
9-15g,水煎或泡酒服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平。
功效
祛风除湿,调经利尿。
主治
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尿路结石。
相关配伍
1、治风湿骨痛:新鲜野席草100g,洗净,切成小段,浸泡于300-400ml白酒中,1星期之后即可取服。每次服50ml,每日2-3次。
2、治月经不调、痛经:新鲜野席草60g,川芎9g,当归12g,水煎服。
3、治尿路结石:新鲜野席草100g,洗净,切段,以开水冲泡,每日代茶饮,需长期饮用。(1-3方出自《鲜药图谱》)
用法用量
9-15g,水煎或泡酒服。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备用。
形态特性
一年生草本,无根状茎,具须根。秆丛生,细弱或稍粗壮,高8-85厘米,扁三稜形,基部具少数叶,叶短于秆,宽2-5毫米,平张或折合,叶鞘红棕色或棕紫色。叶状苞片3-5枚,下面的2-3枚常较花序长;长侧枝聚繖花序复出,很少为简单的,具4-9个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12厘米,每个辐射枝具5-10个穗状花序,或有时更多些;穗状花序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4厘米,具5-22个小穗;小穗排列松散,斜展开,长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压扁,长4-10毫米,宽约2毫米,具6-22花;小穗轴上近于无翅;鳞片排列疏松,膜质,宽倒卵形,顶端微缺,具极短的短尖,不突出于鳞片的顶端,背面具龙骨状突起,缘色,有3-5条脉,两侧呈黄色或麦秆黄色,上端具白色透明的边;雄蕊3,花丝着生在环形的胼胝体上,花药短,椭圆形,药隔不突出于花药顶端;花柱短,柱头3。小坚果倒卵形或椭圆形,三稜形,与鳞片等长,褐色,具密的微突起细点。花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田间、山坡、路旁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第2版》:“祛风除湿,调经利尿。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尿路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