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理(民族地理)
简介
民族地理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社会集团,其特征为具有共同的地域和语言、相似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同一民族的人有时可包括不同种族(人种)成分,有些民族的疆界与国家的疆界一致,形成单一民族国家,有的民族则被不同国家疆界所分割。在由若干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形成各种民族结构。一个民族一旦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长期保持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居住方式和居住范围、生产特点和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等。在没有外来干扰情况下,代代相传,可以保持很久。所有这些都与一定的历史-地理背景关系密切。根据民族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往往同时共存。不同的时代,民族的数目、大小各异,居住地也不一致,因而形成了特点不同的民族地理分布。分布及影响因素
影响各民族地理分布的因素主要有:①由于各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各民族间人口比例、地区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的变化。②一个民族的迁徙往往引起一系列民族迁徙、同化和融合的连锁反应,是造成民族地理再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族迁徙到新的地理环境之后,其经济结构和生活习俗往往会发生变化,甚至形成新的民族。③国家政权性质及其民族政策的改变、疆界的变动、国家的合并(或吞并)或分裂,往往对民族的形成和演化产生影响。④民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都有助于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
世界上约有2000多个处于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据1980年统计,人口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包括汉族),共18亿多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民族有60多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200多个,人口在10万以上的民族有500多个。这些民族的人数占总人口99%以上。其余1000多个民族人口共4000多万。大多数民族聚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但也有一些民族分散在不同的国家,还有的民族散居世界各地,仅依靠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而保持着民族特点。在当今世界上,不断有一些民族被同化和融合,同时产生一些新的民族。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6%,但其聚居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都经济和文化落后,但资源富饶。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地理分布,各地区的民族结构,各民族的生产特点、居住特点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途径,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大团结有很大帮助。
研究简况
有关民族地理资料的积累,可以上溯到古代。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等古国的铭文以及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民族情况的记载。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中记述了一些民族的地理、历史和风俗习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各民族的地理、历史和风俗的记载更为丰富。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历代史书中都记载中国各民族情况。地理大发现时期,各国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航海家和传教士等对世界各地区的民族情况作了大量记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族学,开始了有关民族地理的研究。
研究内容和意义
民族地理着重研究民族的地域分布规律,研究内容包括民族聚居区或分散区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民族居住区扩展和收缩的机制及其演变趋势,一地区民族的构成,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演变(分化、兼并、同化或融合)过程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各民族的人口、生产活动、居住习惯、信仰、风俗、素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等。民族地理的研究,对于民族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制订民族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国家的安定团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