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辉(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
熊辉(1976.10—),男,四川省邻水人,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诗学研究,兼事诗歌评论。系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委宣传部“首批青年文化人才”,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年文化新人”。截止2013年,已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文学评论55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多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4部;成果多次被《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 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13项课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给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译介学》《徐志摩讲稿》《中国现代诗人及作品选讲》等课程。
熊辉
男
1976-10
中国
邻水县
四川大学
教授
从事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截止2013年,已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发表文学评论55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0多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4部;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委宣传部“首批青年文化人才”,重庆市教委“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共青团重庆市委“青年文化新人”。
个人简介
熊辉,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及翻译文学研究,现供职于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曾任韩国韩东大学和东亚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已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评论2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6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9部,出版传记文学2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含重点项目)2项,其他各类课题11项。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次,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文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读书文摘》等转载。[2]
教育经历
1996.9-2000.7: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2000.9-2003.7: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师从蒋登科教授,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4.9-2007.7: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从赵毅衡教授、毛迅教授,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9. 8-2011. 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张中良研究员。
工作经历
2003.7—2005.6: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助教。
2005.7—2007.6: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7.7—2011.6: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
2008.2—2009.2:韩国韩东大学,东亚大学访问教师。
2014.12—2015.10: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2011.6—至今: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教授。
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1. 《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文学评论》,2010年5期。
2.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潜翻译》,《文学评论》,2013年5期。
3. 《简论<小说月报>的译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6期。
4. 《源于策略的修正:论布鲁姆的传统观》,《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3期。
5. 《以译代作: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4期。
6. 《外国诗歌的“翻译体”与中国新诗的形式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3期。
7.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翻译文本的焦虑性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2期。
8.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3期。
9. 《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2期。
10. 《译介学与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拓展》,《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6期。
11. 《诗歌翻译与中国新诗的“变”》,《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2. 《简论“文协”的抗战诗歌译介活动》,《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2期。
13. 《许世旭的汉语诗学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2期。
14. 《60后诗人的“还乡”情结》,《光明日报》,2009年12月5日。
15. 《“文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天府新论》,2011年4期。
16. 《<新青年>杂志命名原因初探》,《编辑之友》,2005年5期。
17. 《试论当前文学创作中的“写作”现象》,《当代文坛》,2005年2期。
18.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语境中的转变》,《当代文坛》,2006年2期。
19. 《略论新的诗学研究生态的建立》,《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6期。
20. 《诗歌精神重建的必要性及其路向》,《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3期。
21.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江汉论坛》,2007年9期。
22. 《论白族女诗人陆晶清诗歌的感伤情结》,《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期。
23. 《重谈<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6期。
24. 《陆晶清:新诗史上不该被忘记的白族女诗人》,《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2期。
25. 《从伦理批评的角度重审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2期。
26. 《清末民初从日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2期。
27. 《朝圣路上的文学姻缘:钱钟书的文学翻译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6期。
28. 《现代译诗与中国新诗的文体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
29.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4期。
30. 《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发生》,《中南大学学报》,2013年2期。
31. 《简论创造社的诗歌翻译》,《兰州学刊》,2009年2期。
32.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4期。
33. 《民族文化审美与诗歌形式的误译》,《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2期。
34. 《叶公超的翻译批评理论》,《文化与诗学》,2010年2辑。
35. 《论五四前后日语对西方诗歌汉译的中介作用》,《兰州学刊》,2011年6期。
36. 《从“写作”谈诗歌的创作路向》,《诗刊》,2003年10月。
37. 《名作欣赏阐释的焦虑》,《名作欣赏》,2006年3期。
38. 《试论文学边缘化与文学发展的顺向关系》,《名作欣赏》,2006年7期。
39. 《意象:中西诗歌中的文化投影》,《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4期。
40. 《“圆满”:鲁迅部分小说与杂文的冲突点》,《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4期。
41. 《诗歌语言的弹性与鉴赏者的审美想象》,《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5期。
42. 《意象:诗人风格的物态化》,《中外诗歌研究》,2003年4期。
43. 《试论上园派诗学建构观念的合理性及其历史意义》,《中外诗歌研究》,2004年3-4期。
44. 《诗歌真的边缘化了吗?》,《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5期。
45. 《新世纪五年来大陆新诗研究概况》,《中西诗歌》(澳门),2006年3期。
46. 《外国诗体与中国新诗》,《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
47. 《简论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2期。
48. 《徐志摩与曼苏菲尔》,《中外诗歌研究》,2007年2期。
49. 《重庆直辖十年的诗歌概貌》,《中外诗歌研究》,2007年3期。
50. 《将外国文学名著改编成大众本——论周文的翻译文学观》,《上海鲁迅研究》,2007年8月。
51. 《试论郭沫若的“风韵译”》,《郭沫若学刊》,2008年1期。
52. 《现代译诗:亟待加强的新诗研究领域》,《中西诗歌》(澳门),2008年6期。
53. 《试论形式之维的诗歌误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2期。
54.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5期。
55. 《论韩国现代诗歌的抗日情绪》,《当代韩国》,2009年春季号。
56. 《论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3期。
57. 《论“上园派”的诗学观念》,《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5期。
58. 《当前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缩削的原因》,《殷都学刊》,2009年2期。
59. 《文言译:清末民初的主要翻译语言观》,《重庆评论》,2009年1期。
60. 《现代格律体与中国新诗的诗体建设》,《东方诗风》,2010年4期。
61. 《论抗战时期重庆的诗歌活动——以“文协”迁渝后的诗歌活动为例》,《艺文论坛》(台湾),2010年4期。
62. 《新诗的精神传统:当代诗学研究的伪问题》,《星星》诗刊,2010年1期。
63. 《内迁潮流与重庆抗战诗歌的发展》,《诗学》,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
64. 《论邓均吾的译诗》,《邓均吾研究资料》,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9月。
65. 《翻译符号系统的特征》,《符号与传媒》,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4月。
66. 《西方美学观念的转换与中国现代诗学体系的建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3期。
67. 《建立准定型诗体:朱自清的新诗形式观念》,《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3期。
68. 《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引导》,《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期。
69. 《诗歌翻译家飞白访谈录》,《重庆评论》,2012年1期。
70. 《清末翻译语言的文言策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1日。
71. 《论翻译诗歌对何其芳创作的影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5期。
72. 《论何其芳翻译诗歌的深层原因》,《诗学》(辑刊),巴蜀书社,2012年。
73. 《历史束缚中的自我歌唱:何其芳的诗歌翻译研究》,《百年中华何其芳》,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5月。
74. 《邹绛翻译诗歌概况》,《重庆评论》,2012年2期。
75. 《莫言作品的翻译与中国作家的国际认同》,《重庆评论》,2012年4期。
76. 《从新批评到符号学:一个形式论者的坚持——赵毅衡访谈录》,《重庆评论》,2012年3期。
77. 《抗战大后方对莱蒙托夫的译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
78. 《中西方古代宗教典籍翻译策略的相似性分析》,《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1期。
79. 《抗战诗歌的几种特殊传播方式》,《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3期。
80. 《论邹绛的文学翻译思想》,《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5期。
评论文章1. 《知识分子乡村立场的回归》,《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日。
2. 《审美范式重建与新诗再次复兴》,《文艺研究》,2006年12期。(第二作者)
3. 《张扬诗歌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
4. 《简论王久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诗刊》,2007年7期。
5. 《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文艺报》,2009年3月21日。
6. 《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史的建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
7. 《土地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呈现》,《诗刊》,2008年4期。
8. 《涂抹着橄榄绿的边地情思》,《当代文坛》。2003年3期。
9. 《校园菁菁 情思悠悠——冬婴校园诗赏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0. 《从鲁迅诗歌奖作品看诗歌写作路向》,《中国诗人》,2002年3期。
11. 《叶玉琳诗歌论》,《文论报》,2001年12月15日。
12. 《寻找心灵的憩园》,《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2001年3月5日。
13. 《唱给岁月无奈的歌——读冬婴近期作品有感》,《北碚文化报》,2002年8月30日。
14. 《在文化转型中把握中国新诗》,《中外诗歌研究》,2001年3-4合期。
15. 《枫叶红时情正浓》,《葡萄园》诗刊(台湾),2004年春季号。
16. 《澳门新诗精神和艺术的一个侧面》,《中西诗歌》(澳门),2005年1期。
17. 《九叶诗派艺术研究的拓展》,《诗探索》,2003年3-4合期。
18. 《金所军诗歌的一种特质》,《文艺报》,2005年5月12日。
19. 《别样的乡土情怀:金所军诗歌的一种特质》,《中国文化报》,2005年7月6日。
20. 《从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一题的答题情况说起》,《学语文》,2004年3-4合期。
21. 《游历中的情思:吕进诗歌片谈》,《重庆文艺》,2005年2期。
22. 《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文学报》,2003年7月10日。
23. 《论叶延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诗选刊》,2003年7月。
24. 《当代重庆诗歌论》,《诗江西》(文论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25. 《当代四川诗歌发展概貌》,《诗江西》(文论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26. 《论郭新民的爱情诗》,《中国文化报》,2004年6月23日。
27. 《黄葵乡土诗歌的文化精神》,《安庆的棉花》,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年。
28. 《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
29. 《论郭新民的土地诗》,《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1期。
30. 《新诗演变轨迹的深度勾画》,《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4 期。
31. 《在尘世与精神间升腾的爱情》,《山西日报》,2006年 10月24日。
32. 《关于诗歌诸题答紫枫先生》,《葡萄园》诗刊,2007年春季号。
33.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诗人研究》,《中外诗歌研究》,2007年1期。
34. 《金所军诗歌创作理路的新变》,《诗探索》,2006年3-4期。
35. 《开展文学通识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36. 《论白帆的怀乡诗》,《开花的梦土·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37. 《他们将诗写在土地上》,《惊蛰》,2007年4期。
38. 《简论袁智忠散文诗的美学特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1期。
39. 《历史叙事与艺术表现的深度融合》,《解放军文艺》,2008年4期。
40. 《扎根于故乡土地的情思》,《麦门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41. 《在无奈与孤独中诗意地栖居——论李杜诗歌的精神意蕴》,《诗探索》,2008年第1辑。
42. 《回响在甘南草原的吟唱——甘南青年诗人群印象》,《腊子口》,2008年诗歌专辑。
43. 《冬婴的物质困境与诗意追求》,《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
44. 《积极的生命姿态:读蒙田的<热爱生命>》,《重庆晨报》,2010年6月9日。
45. 《诗歌创作源于真挚的情感体悟》,《葡萄园诗刊》(台湾),2010年夏季号。
46. 《简评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期。
47. 《论冬婴校园诗中的学生形象》,《课本外的蓝天》,北京:中国2010年版。
48. 《感性作品与理性批评的文本互参》,《星星》诗刊(理论版),2010年7期。
49. 《在生活与生命的双向维度上建构诗歌的精神意蕴》,《世界诗人》,2010年4期。
50. 《世界文明的诗性言说》,《文艺报》,2011年12月8日。
51. 《乡土诗创作应挖掘民间文化精神》,《葡萄园》诗刊,2012年夏季卷。
52. 《诗歌是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星星》诗刊(理论版),2012年9期。
53. 《诗歌评论折射出的理性光芒:谈马忠的诗学观念》,《诗美探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
54. 《新世纪诗歌创作应具有入世情怀》,《星星》诗刊(理论版),2013年5期。
55. 《从青春的惆怅到生命的沉思:简论潘云贵的散文诗创作》,《延河》,2013年10期。
学术专著
1.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
3. 《两支笔的恋语:中国现代诗人的译与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 《翻译诗歌对中国新诗形式的影响研究》,台湾秀威科技资讯有限公司,2013年。
5. 《重庆抗战诗歌研究》(排名第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持课题
1. 文化顺应与文体建构:中国现代翻译诗歌史研究. 西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重大培育项目. 2014. 主持
2.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新诗研究机构考察: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为例.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2014. 主持
3. 民初留美体验与中国文学的新变. 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项目. 2014. 主持.
4. 十七年翻译诗歌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 2013. 主持
5. 抗战大后方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科研基金培育项目. 2013. 主持
6. 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研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2012. 主持
7. 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研究. 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 2011. 主持
8. 抗战时期重庆戏剧翻译研究. 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2011. 主持
9. 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10. 主持
10. 现代译诗与中国新诗文体. 第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2009. 主持
11. 中国现代诗人与翻译.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2009. 主持
12. 抗战大后方的文学翻译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重点项目. 2009. 主持
13. 文学通识课教学研究.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08. 主持
14. 五四译诗对早期中国新诗的影响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2007. 主持
15. 抗战陪都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研究. 重庆市文联规划项目. 2007. 主持
16.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 2007. 主持
获奖情况
1. 2005年12月,论文《九叶诗派艺术研究的拓展》,获“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 2007年12月,论文《试论文学边缘化与文学发展的顺向关系》,获“第二届巴蜀青年文学奖入选作品奖”。
3. 2010年12月,论文《西潮涌动下的东方诗风:五四诗歌翻译的逆向审美》,获“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 2011年4月,专著《重庆抗战诗歌研究》,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 2011年12月,专著《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获“重庆市翻译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6. 2013年12月,专著《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获“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双节将至让假期生活弥漫书香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28)
2.熊辉教授开讲:诗歌翻译与新诗创作之关系 · 暨南大学文学院(引用日期: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