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
基本信息
《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是以民间叙事视角回望30年前点滴历史的报告文学《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该书作者是29岁的女记者熊君慧,现为香港《文汇报》深圳办事处主任助理、新闻部主任。
作者希望“通过《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能够拾起每个一个与深圳特区共同成长的人的记忆,让更多与1980年的深圳相关的人,一起加入到这里面来,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看到。他们的人生因为1980年,而与这个城市的发展史相生相伴”。
内容简介
书中内页
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的起步之年。对于深圳来说,这年似乎并不是最美好的时光一一荒山野地。一穷二白;却又是最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有一支画笔,在特区这张白纸上游走驰骋。一边是深圳河边多数仍靠种植、养殖为生的原住村民,一边是一系列即将牵动全国的改革正在酝酿、萌生。回望30年前的点滴历史,21位“资深”深圳人的讲述弥足珍贵。29岁的女记者熊君慧,花费两年半时间,叩问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中的历史,体味多位深圳人经30年发酵后变得芬芳怡人的普通时日,寻访、追踪、汇集、定格、再现深圳创立之初的无数瞬间,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者、开拓者、见证者与普通人立传。
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从“弃文从商”的吴南生到“排除万难办养鸡场”的方苞,从莲塘村的陶缸少年陈标到罗湖口岸忙着卖外贸货的赵燕华……普通人和领导人,都在深圳留下了闪亮足迹,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不灭印痕。
图书目录
陈标:少小逃港老大回 | 罗昌仁:画出一座城 |
方苞:开放带来巨变 | 马成礼:铲动特区建设第一锹 |
何煌友:为特区立此存照 | 彭鹏:点燃招商引资的星星之火 |
何云华:一年等于三十年 | 乔胜利:摸索人事制度改革 |
黄树森:咬破“小孔”寻找光亮 | 曲金库:春天,朝南方狂奔 |
李定:我的老师就在河对岸 | 孙绍先:“钦差大臣”进驻蛇口 |
图书评价
何也《深圳元年的民间叙事》:熊君慧耗费两年心血以实录的方式写作的这本《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要还原一段真切的历史,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他们的变迁更具某种本质意义。她的着重点在特区首创之年的风雨历程,21个人的记忆,把那个岁月集体打捞出来,呈现于世。读这样的书,让人看到了社会大变革中人的命运相对于时代的脆弱———个人不过是随大潮起伏的漂萍,大风起处,所有的树叶都得迎风颤动,喜怒哀乐也不再是旧日的。历史的拐点就在这21个人的叙述中凸显、丰满。奇迹就是这样一天天发生的,再回首,中国这30年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当年的青年走近了老年,当年的中年走到了耄耋之年。时光的流逝会惊醒人的历史意识。
熊君慧(中)在新书畅谈会上
李宏新《“大胆”,而后才有“新鲜”空气》:《我的1980:深圳特区民间叙事》一共有21个访谈对象,记录者的条理性体现在各自访谈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又存在着内在联系,而记录者的严谨,则在看似无意的字里行间隐现,通读全书后,读者可觉得全书有着极强的系统性的,而非简单机械的“你说我写”,那可是“口述历史”大忌,也恰恰是专业者与兴趣者最大的区别。该书开篇普通人陈标逃离深圳是为了追寻“新鲜”的空气,结尾另一普通人的扎根深圳则是为了“心疼”丈夫,这种呼应让我觉得记录者的“老谋深算”,记录者在后记中说“按照访谈人物名字的拼音排序”,而实际上,记录者选择的两个普通人“刚好”排在开篇、结尾,而所有的本书意蕴物也在这两个访谈出现。只能解释是记录者“刻意的随意”。生活需要新鲜空气,也离不开情感。历史的发展总离不开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特区应该感谢那些决策者、执政者,执行者,更应该感谢那些普通人,他们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同样是特区人。该感谢本书作者熊君慧,展现了如此系统性的精彩、生动的民间叙事读物。作者简介
熊君慧,记者。现任香港《文汇报》广东新闻中心深圳办事处主任助理、新闻部主任。曾获2007年度香港报业公会最佳新闻写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