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俄语: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为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之一,负责俄罗斯的外交事务。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的前身为苏联对外关系部。现任外交部长为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2004年上任至今。
俄罗斯联邦外交部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政府组成部门之一
简史
俄罗斯外交部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九世纪起,古俄罗斯国就开始积极参与同欧洲国家的国际交往。公元838年俄罗斯派其官方使团到君士坦丁堡,公元839年派使团到法兰克王国首都英格尔海姆,前者是在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塞奥菲罗斯时代,罗斯作为独立的国家,首次拥有的外交代表机构。公元860年,与拜占庭帝国签署了《和平友爱条约》之后,古俄罗斯国得到了国际承认,这是俄罗斯签署的第一个著名的法律合约。
外交已经成为古俄罗斯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表达并维护了东斯拉夫人民的地缘政治利益。总的来说,罗斯的对外政策针对的是约四十个国家、公国和民族。
自十五世纪末,为完成俄罗斯外交所肩负的任务,特别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该部门也成为由国家管理的三大重要衙门之一——这就是由贵族杜马书记伊万·米哈伊罗维奇·维斯科瓦特领导的外交衙门。十七世纪的五十至七十年代,外交衙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完整的形式,正是在这一时期,初步组建了驻外的常设外交代表处。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更多地偏向于维护国家利益,即:增加领土面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保障俄罗斯东部边境的安全,保护俄罗斯南部边境不受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的进攻,确保将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土并入俄罗斯的版图,以及打通去往波罗的海的出口。
动荡时期,以及十七世纪初,对俄罗斯国家构成威胁的外来干预发生之后,俄罗斯在融入国际关系体系的艰难道路上发生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这就是1648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该合约是建立欧洲秩序的奠基石,俄罗斯也参与了这一合约。
北方战争的胜利、彼得一世的登基意味着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建立起一系列的常设外交代表处,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日益稳固。1720年,外交衙门被改造成外事院。外事院“根据特定的规程”发挥着它的作用,并负责俄国的对外关系。外事院存续期间,培养出了一代杰出的外交家,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外交一直沿用的都是这些外交家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加·伊·戈洛夫金,鲍·伊·库拉金,彼·巴·沙菲罗夫,安·伊·奥斯特,阿·彼·别斯图热夫·留明,尼·伊·帕宁,阿·安·别兹博罗德科等)。
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发展史中,十八世纪拥有着特殊的地位。当时,俄罗斯的国家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为了适应新的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国家政策性质也在逐渐改变。那时的俄罗斯确定了其国际活动的主要方向,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国际背景下,奠定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由统治阶层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基石。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是俄罗斯外交取得辉煌胜利的时代。当时,俄国对外政策方针的重心转移到了对黑海问题的解决上。两次战争以及外交较量之后,俄罗斯将广阔的前线向黑海推进了一大步,为其商船获得了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权利。
军事和外交工作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广袤的、多民族的国家。俄罗斯国内融合了众多东欧、高加索、中东和中亚的民族,也巩固了其在黑海沿岸地区的地位,并且吞并了克里米亚。同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完成了加入俄罗斯的进程。俄罗斯帝国在欧洲影响力的提升,及其在亚洲和北美领地面积的扩充,为俄罗斯成为世界级强国创造了前提条件。十八世纪末,巩固与中西欧国家的联系、向不冻海域扩张,以及巩固本国的大国地位等任务均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1802年,俄罗斯成立了统一的执法机构体系——内阁,外事院更名为外交部。
第一任外交部长是亚·罗·沃龙佐夫。根据维也纳大会(1815年)确定的国际等级,对其授予了官衔。1815年通过的外交等级在俄国一直实行到1917年的十月。
十九世纪初,俄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和巴黎会议,成为国际关系史上一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维也纳体系”终于走向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欧洲国家联盟和同盟的其他体系。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利,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教训——人们意识到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打造对外政策的必要性。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为国内各行业的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此需要长久的和平环境。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俄罗斯需要打破国际社会对自己的孤立,消除克里米亚战争失利所带来的致命后果。
在这方面,外交部长亚·米·戈尔恰科夫做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1870年,俄罗斯外交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废除了巴黎合约中对俄罗斯的限制性条款。
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确立了多点开花的外交政策原则,即:巩固中亚和远东地区的作用。很多年里,俄罗斯和英国之间的纷争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十九世纪末,欧洲安全又一次成为俄罗斯外交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愈演愈烈,并且,其妄图称霸欧洲的欲望使得俄罗斯不得不从复杂的联盟体系中抽身,转而去靠近法国。1893年俄罗斯与法国签署的俄法合约,成为彼得堡和巴黎在建立“共同义务”制度的道路上所迈出的第一步。这种共同义务,同时也是协约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建立同盟的基础。协约国的主要任务是对抗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联盟的扩张计划。
由于未能防止对日冲突,俄罗斯在远东的地位也变得愈加复杂。俄罗斯在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失利,也给俄罗斯外交部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即恢复俄罗斯在远东的影响力。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俄罗斯外交部的结构和组织基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846年,通过了《外交部规章》(外交部章程),明确了外交部的结构和职能;1859年,亚·米·戈尔恰科夫规定了外交部《安排公职和职务的规定》;1868年,《外交部规章》正式开始实施;1906年,外交部长亚·彼·伊兹沃利斯基上任后开始对外交部门进行改革。
1913年以前,俄国建立了许多驻国外的外交和领事代表处。例如,在1758年,俄国有11个驻外机构,1868年有102个,1897年有147个,1903年有173个。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俄罗斯同四十七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在国外有两百多个驻外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外交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将协约国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政治联盟,建立起有效的联盟协作关系。
战争时期,现实要求俄罗斯外交部肩负起宣传和反宣传的职能,承担起利用外部力量供给军队和照顾战俘等工作。公共和经济外交越来越为人所知,外交部门的结构也在不断完善,在其结构下成立了战俘处、特殊政策处、法律司和经济司。
1917年后,俄罗斯外交史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根据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十月二十六日(新历十一月八日)的法令,组建了以列·达·托洛茨基为首的外交人民委员会。与德国及其盟友签署的布雷斯特和约给了俄罗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脱身的机会。
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外交为苏维埃俄罗斯摆脱政治孤立,为恢复它作为公认的、平等的和不可分割的国际关系主体,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俄罗斯参加了热那亚会议和洛桑会议,同德国签定了拉帕洛条约。1924年,苏联开始得到广泛的承认,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外交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致力于防止反苏联盟的成立,避免苏联参与大型军事冲突,强化并巩固国家外交立场的工作。两个重要的举措是——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1933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1934年)。
与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侵略联盟的努力落空之后,与英国和法国关于这一问题的谈判亦宣告失败,再加上“希望能避免与希特勒发生军事冲突”的意愿等因素,导致1939年8月-9月苏联不得不与德国签署了合约。
战争时期,苏联外交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并巩固反希特勒联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制定联盟的所有基本文件,以及战后和解。苏联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战争的间歇期以及战争时期,外交人民委员会奠定了其结构和组织的基础。1923年,通过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章程》,恢复外事院作为人民委员会领导机构的地位。为了培养专业的外交人员,1939年,成立了高等外交学校(现在为俄罗斯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1944年,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成立。1941年和1943年,为外交人民委员会人员设立了外交等级,明确了外交官制服(自1954年开始取消常服,仅保留特命全权大使和参赞的礼服)。
1946年3月外交人民委员会更名为苏联外交部。
战后时期,苏联外交的重点工作方向是争取和平、国际缓和与裁军的斗争。苏联外交部为加强联合国作为调解国际关系的万能手段的威望,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采取了一些基本措施——与欧洲被解放国家建立关系,恢复亚太地区的和平。为了从政治权利方面确保亚非人民的非殖民化,苏联及其外交部门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世界体系的两极化造成了危机的局势(朝鲜战争、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1962年的加勒比危机、越南战争、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苏联出兵阿富汗等),这些都给苏联外交布置了一个任务,即必须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上述冲突。苏联外交部门积极努力,促使同西方国家达成了实际协议,建立了双边关系(1970年同联邦德国的条约,1972年苏美相互关系基础文件)。
苏联外交部促使在限制军备竞赛和裁军方面,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达成了协议(如反导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临时条约(1972年)、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79年)。
自1991年起,作为新的民主国家、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开始形成自己的对外政策。
在极其复杂的条件下,俄罗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坚守自己根本的国家利益。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具有系统化和务实性的特点。俄罗斯的对外政治活动恢复了必要的地缘战略平衡。
1991年,苏联决定将外交部改为对外关系部,同时将对外经济联系部的职能移交给对外关系部。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对外关系部也不复存在,其继任者是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历任外交部长为:安·弗·科济列夫(1990年-1996年),叶·马·普里马科夫(1996年-1998年),伊·谢·伊万诺夫(1998年-2004年)和谢·维·拉夫罗夫(2004年3月9日-至今)。
2004年7月11日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第865号总统令批准了俄罗斯外交部章程。章程中,对外交部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做出了规定。
2001年颁布的一项政府命令规定了拥有特命全权大使,以及拥有一级和二级“特命全权参赞”官衔的外交人员所着的当代外交官制服的样式。
外交部的工作,遵循的是2016年1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根据这一纲要性文件,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旨在完成一些主要任务,如: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巩固世界和平与稳定,维护全球安全,提升联合国的作用,发展与各国互利平等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关键性原则依然是独立、开放、富有远见、务实、多边以及维护国家利益。
部长
现任外交部长为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2004年上任。[1]
以下为俄罗斯联邦时期外交部长列表。
届别 | 姓名 | 党籍 | 任期 |
1 | 安德烈·弗拉基米罗维奇·科济列夫 | 无 | 1990年10月11日——1996年1月10日 |
2 |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 无 | 1996年1月10日——1998年9月11日 |
3 | 伊戈尔·谢尔盖耶维奇·伊万诺夫 | 无 | 1998年9月11日——2004年3月9日 |
4 | 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 | 统一俄罗斯党 | 2004年3月9日至今 |
组成
总秘书处(司级)
第一独联体司(独联体多边合作问题)
第二独联体司(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
第三独联体司(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第四独联体司(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第一欧洲司(比利时、梵蒂冈、意大利、西班牙、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荷兰、葡萄牙、法国)
第二欧洲司(英国、丹麦、爱尔兰、冰岛、拉拖维亚、立陶宛、挪威、芬兰、瑞典、爱沙尼亚)
第三欧洲司(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希腊、塞浦路斯、马其顿、罗马尼亚、斯罗维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土耳其、克罗地亚)
第四欧洲司(奥地利、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伐克、德国、捷克、瑞士)
北美洲司 (美国、加拿大)
拉丁美洲司
中东北非司(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也门、卡塔尔、科维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叙利亚、苏丹、突尼斯)
非洲司
第一亚洲司(中国、朝鲜、蒙古、韩国)
第二亚洲司(澳大利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西兰、大洋洲、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日本)
第三亚洲司(阿富汗、孟加拉、印度、伊朗、马尔代夫共和国、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泛亚洲司(上海合作组织、东盟、APEC等)
与联邦主体、议会及社会政治组织联络司
跨欧洲合作司
国际组织司
外政规划司
安全与裁军司
新挑战与威胁司
人文合作及人权司
同胞工作司
文化交流与教科文组织司
新闻司
经济合作司
条法司
人事司
领事司
信息保障司
国家礼宾司
安全司
历史文献司
翻译司
事务管理局
财务司
法规司
基础建设与驻外房产司
1.普京新任期即将开启 俄外长拉夫罗夫去留引各方猜测2018-03-23T08:13:03+08:00(引用日期:2022-06-01 18: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