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巡洋舰(20世纪初兴建的高速主力舰)
战列巡洋舰是一种20世纪初兴建的一种大型战舰。这种战舰是由装甲巡洋舰发展而来,但其本质上是一种高速战列舰。相比于同时期的战列舰而言,战列巡洋舰有着稍薄的装甲和稍弱的火力,但通过牺牲部分装甲所换来的航速却赋予了其极高的战术价值。
建造背景
HMS Hood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早期发展战列巡洋舰是一种20世纪初兴建的一种大型战舰。是在装甲巡洋舰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新型主力舰。
战列巡洋舰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费舍尔海军上将独创的概念,可以被看做是装甲巡洋舰与战列舰结合的产物。费舍尔对战列巡洋舰的描述为:“这些装甲巡洋舰(指战列巡洋舰)完全适合与战列舰作战,更准确地说,她们的高航速可以压制海面上任何漂浮的东西……这些新式的装甲巡洋舰事实上就是高速战列舰。”
雷金纳德·培根上将曾写道:“……具有足够大小和吨位的船只……应有额外用途,即拥有在战列线交战时构成一个快速中队,作为对己方战列舰的补充的能力,并对敌战列线前端或末端的战舰展开袭扰。该舰种从未被赋予单独与敌方战列舰交战的任务,但该舰种的设计应赋予其帮助我方战列线作战的能力。”
英国无敌级战列巡洋舰
设计原因
英国广布全球的通过漫长海上航运线和商业网络相互联系的殖民利益,需要强大并且可以快速集结的海军舰队保护。英国皇家海军需要一种强大火力与高机动力相结合的战舰,不仅可以有效的打击敌方的袭扰,又能够快速部署应付突发性事件。于是英国海军以“理想型巡洋舰”名义设计的战列巡洋舰是一种把战列舰强大火力和装甲巡洋舰高机动结合在一起的战舰,当时新的技术提供了建造新型战舰的可能性。战列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武装。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比装甲巡洋舰大。从主炮口径大小和威力方面战列巡洋舰可以与战列舰媲美,但防护装甲比战列舰薄。装甲方面省下来的重量被用在更强大的驱动装置上,这为战列巡洋舰提供了更高的速度。设计战列巡洋舰的主导思想其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毁巡洋舰,而它的高航速使它可以逃避敌人的战列舰,或在海战中袭击对方已经被损坏的战列舰。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战列巡洋舰是英国的不屈号、无敌号、坚定号战列巡洋舰(即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三艘船都是在1907年下水。它们的船体和炮塔装甲厚度为6或7英寸(150毫米或180毫米),而相应的战列舰的装甲为11英寸或12英寸(280毫米或300毫米)。它们的航速可达26节(48千米/小时),而当时相应的战列舰的航速为20节到21节(37千米到39千米/小时)。它们的火炮口径为12英寸(约305毫米),这与同期的战列舰相当。后来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特点,就是重视火力的航速而相对轻视装甲。继英国之后,德国很快也建造了自己的战列巡洋舰。1911年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下水。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火炮口径比英国
德国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
的略小,但它的装甲比当时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装甲好一些。这成为后来德国战列巡洋舰的特点:重视装甲和航速,相对轻视火力。一支舰队的司令总是希望他的舰队的火力越大越好。而将战列巡洋舰的火炮加入自己的舰队的想法是非常诱人的。因此战列巡洋舰总是被派去参加战列舰决战,并且还当尖兵使用(因为跑得快)。但事实上战列巡洋舰只是一种“功能型战舰”,只是设计用来猎杀巡洋舰的。在战列舰决战中,中它们的速度优势一点也不够(其实只比战列舰快几节),它们的装甲根本扛不住战列舰的大炮——它们自己暴露到很大的危险中,这一点在日德兰海战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列巡洋舰的表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福克兰群岛海战中,战列巡洋舰证明了它们应有的价值。在这次战役中,英国的坚定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轻松的消灭了一支德国在南大西洋的巡洋舰舰队(斯佩舰队)。
1915年1月24日,战列巡洋舰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交战发生在北海上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
1916年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军战列巡洋舰损失惨重,那么英国战列巡洋舰损失惨重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沉没的三艘战列巡洋舰“不倦”(HMS Indefatigable)、“无敌”(HMS Invincible)和“玛丽女王”号(HMS Queen Mary)由于幸存者过少因此没有详细的记录,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三艘战舰都是在被命中炮塔之后才殉爆的。不过有一艘战列巡洋舰在被命中炮塔后逃过一劫,那就是上文中列举出来的“狮”号的中弹记录,下面我们来对这次中弹进行详细的分析。
“狮”号的Q炮塔在下午16时被"吕佐夫"号在1.5万米距离上发射的一枚305mm炮弹命中,炮弹以与水平面约成20度的夹角恰好击中炮塔9英寸与3.25英寸装甲的结合部,击穿后在左炮上方爆炸,造成炮室内人员大量伤亡。另外爆炸还导致炮室起火,虽然消防人员认为他们从上方将其扑灭了,但是实际上焖烧现象仍未排除。在中弹约2、3分钟后“狮”号的首席炮手亚历山大.格兰特士官长(Alexander Grant)来到Q炮塔弹药库,舰长下令关闭药库库门,向药库内注水。16时28分,当格兰特来到主甲板上通往输弹舱的舱口附近时,他目击了一团烈焰突然从舱口窜出,直接吞没了舱口附近的几名消防人员,根据该舰舰长查特菲尔德的回忆,弹药库内的70余人几乎在瞬间被杀死。据事后调查显示,应该是炮室内焖烧的火苗向下蔓延引燃了发射药,幸运的是燃烧引发的压力得以从Q炮塔顶部装甲缺失处及处于开启状态的输弹舱舱口释放,因此未能造成更加猛烈的爆炸。假如“狮”号的药库未能及时关闭,毫无疑问该舰将发生毁灭性的殉爆。
在战后的调查中发现,炮塔顶部防御过于薄弱是其中原因之一,但相比于同一时期的战列舰其实也并没有太大的差距。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射速,战列巡洋舰队在药库和火炮之间存放了过量的发射药,这些发射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并且药库舱门长期处于开启状态,这才是殉爆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她们很好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战巡的逐渐衰落
世界上没有海军再建造战列巡洋舰了。日本的“八八舰队”计划里原打算造8艘战列巡洋舰,但后来撞上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这个计划只好终止(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天城号”因为地震导致龙骨被毁后拆解,“赤城号”在补充条约之后改建为航空母舰,剩下计划舰高雄、爱宕后名字由高雄级重型巡洋舰继承),后来在1930年代,日本把现有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升级为“高速战列舰”。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本来设计是战列巡洋舰,建造中途也因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而改造为航空母舰。后来美国建造了两艘类似战列巡洋舰,代号为CB的“大型巡洋舰”阿拉斯加号、关岛号。但它们直到战争快结束时才服役,就算有价值也体现不出来,战后其它四艘本来计划建造的类似舰艇也被放弃了。这两艘船装备12英寸口径主炮,它们的装甲也是为了对付12英寸口径主炮。这与过去的英国战列巡洋舰不同:英国舰艇装备了同时代战列舰装备的12英寸口径主炮,但它们的装甲无法对抗它们自己的武器。
与战列舰对比
其实战列巡洋舰本质上便是高速战列舰,只不过受限于技术原因不得不在速度和防护上面做出取舍,虽然其装甲较同时期的战列舰要薄,但是也足以消除大部分的威胁。但其高航速所带来的战术、战略价值是绝对不可忽略的。而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的防护能力已经比一战时期的任何战舰都更为有效,甚至强于很多战后的战列舰,其装甲重量占排水量的百分比为33%,与此相比“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 Class)为29%,“英王乔治五世”级(King George V Class)战列舰为36%。而皇家海军在停战至《华盛顿条约》期间设计的G3级战列巡洋舰已经拥有14英寸的倾斜主装和8英寸的水平防护,甚至要强于“衣阿华”级(Iowa Class)战列舰的防护水平(12英寸主装,6英寸甲板),G3级的性能要远超同时代的战列舰,甚至与二战期间的战列舰相比也可能仅次于排水量大得多的“大和”级。[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列巡洋舰的表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列巡洋舰还是参加了一些战斗的,不过这个时候,战列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航空母舰也逐步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的核心。在这个时期,战列巡洋舰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实现巡洋战争的目标,另一个则是和传统战列巡洋舰一样使用。
在马来海战中,英国的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的表现也很难令人满意,在面对强大的空中火力的攻击之下,反击号很难做出有效的还击,因为战列巡洋舰的防空火力也是和战列舰相比要差的。
两次海战的结果表明,战列巡洋舰在面对新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攻击的时候,都很难做出有效的还击,基本上很难有效发挥它的作用。
在德国,巡洋战争的思想开始了战列巡洋舰的新的用途,就是袭击对方的运输线,在这方面,德国的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发挥了很重要的角色,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战绩,不过在英国皇家海军和英国皇家空军的打击之下,德国的军舰不断损失,最终无法完成任务。
实战情况
在实战中,战列巡洋舰很少能够象它们设计时所想象的那样单独行动。毕竟,一支舰队的司令总是认为他的舰队的火力越强越好。而将拥有重火力的战列巡洋舰加入自己的舰队的想法是非常诱人的。因此战列巡洋舰往往加入舰队中进行舰队战。但这些战舰不是为这样的舰队作战设计的,在这样以编队为核心的舰队作战中它们无法发挥它们的速度优势,它们自己却暴露到很大的危险中。为了保证炮击精确度,它们的速度无法保护它们逃避战列舰的大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福克兰群岛海战中战列巡洋舰证明它们本来所设计时的战术设想是正确的。在这次战役中英国的坚定号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消灭了一支德国在南大西洋的巡洋舰舰队。而这正是战列巡洋舰的作战目的。
18个月后在日德兰海战中一支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舰队试图在英国主舰队到达之前与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作战,其结果是一次惨败。英舰玛丽女王号、不倦号和无敌号爆炸沉没,除少数人外几乎全部舰员丧生。雄师号被迫淹没自己的弹药库来避免同样的结局。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装甲虽然强一些,但它们的结局并不好多少。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被重创后被迫自沉,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被重创。在这次海战中,除一艘德国老式战列舰外英、徳的战列舰没有一艘被击沉。
此后英国海军放弃了战列巡洋舰的战术。1918年下水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胡德号是世界上最大的主力舰。它的装甲比过去的战列巡洋舰强,可是在装甲的设计和安排上面依旧保持先前的缺点,水平装甲薄弱,在某些角度下炮弹可以轻易贯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在与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炮战时爆炸沉没,而当时她已经预定要进行相关的改装。
战巡的再发展
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的“装甲舰”是另一个类似战列巡洋舰的方案。它们不是轻型的战列舰,而是非常重火力的巡洋舰。它们体形比较小,装有六门11.1英寸口径主炮,它们不是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而是使用8台九缸柴油机。航速可以达到28节(52千米/小时)。它们参加的唯一的一次比较重要的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战。新型的战舰技术也使得战列巡洋舰很快就无用武之地了。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出现是战列舰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俾斯麦号战列舰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上和以前的战列舰有很大的提高,航速也有30节,已经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大体相当。在此之后的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和俾斯麦号的设计思想一致,在火力和防护都很强大的基础上,航速也是达到了33节,已经超过所有的战列巡洋舰了。更重要的是,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如同当时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它们的航速证明它们是优良的航空母舰护卫舰和炮轰陆地的舰艇,但它们已经不适合于它们本来的设计目的:海上决战。
有人将苏联20世纪八十年代的四艘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划入战列巡洋舰,但实际上它们是重型导弹巡洋舰。
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
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有一定区别,通常战列巡洋舰拥有可媲美战列舰的大口径火炮,装甲比战列舰薄弱而航速更快。战列舰追求火力、装甲、航速的均衡,而战列巡洋舰兼有巡洋舰的高速和战列舰的火力,战列巡洋舰最重要的还是速度,其次是火力,而防护是最后考虑的。典型的战列巡洋舰有德国的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英国的狮级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等,也有战列巡洋舰经过改造而变成战列舰的例子,如日本的金刚级。且战列巡洋舰一般在火力上不及战列舰,一般作为战列舰战时的辅助舰实用,此外,德国人有时将战列巡洋舰称为袖珍战列舰。
错误观念
关于战列巡洋舰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战巡惨重的损失将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推上了风口浪尖,从“不倦”到“玛丽女王”再到“胡德”,或许是这些战巡的沉没给人们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关于战列巡洋舰的错误观念便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说战巡是投机取巧的产物,然而在海战结束后德军的报告中却将英国战巡视为头号大敌,那么是时候为战列巡洋舰正本清源了。
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拥有与战列舰同样强大的火力的前提下,想要拥有高航速,就不得不在防护水平上做出一定的牺牲,那么在牺牲之后战巡的防护水平究竟怎么样呢?
那么在日德兰海战中战巡的装甲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主力舰的中弹记录中,装甲带的中弹次数相对来说较少。在整场海战中,9英寸(229mm)装甲共被命中四次。
- 其中“虎”号(HMS tiger)中弹两次,一枚命中轮机舱后部的9英寸装甲,造成装甲板内陷,未击穿;另一枚命中X炮塔的9英寸炮座装甲与上甲板1英寸装甲的结合处,炮弹击穿了薄弱的上甲板,使X炮塔在7分钟内无法运作。
- “皇家公主”号(HMS Princess Royal)的X炮塔的9英寸炮座装甲在1.2万米的距离上被一枚305mm口径炮弹击中,炮弹未能击穿,在反弹后击穿1英寸甲板。
- “狮”号(HMS Lion)Q炮塔的9英寸装甲与3.25英寸装甲的结合处在1.5万米的距离上被一枚305mm炮弹击中,这次命中造成了严重的损伤,若不是及时关闭药库,毫无疑问该舰将会发生毁灭性的殉爆。
- 此外在日德兰海战中7-8英寸的装甲被命中三次,其中一枚305mm炮弹完成击穿,另外两枚280mm炮弹未能击穿。“皇家公主”号的6英寸装甲被两枚305mm炮弹击穿,在距离弹着点处较远的舷内爆炸。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没有一艘舰船的沉没能归咎于侧装甲带被击穿。综上所述,战巡较薄的装甲已经很好的抵御了德制炮弹的攻击,而且实战中显示即使装甲因中弹出现破孔也足以将爆炸的大部分效果挡住。
1.战列巡洋舰 - EVE中文维基|evewiki|eve欧服同步数据|eve网易官网资料 · EVE中文维基(引用日期: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