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48年成立于吉林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中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625号
194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
历史沿革
伪满大陆科学陆院长春本部主楼(本馆)
1948年12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原伪满大陆科学院,组建“东北工业研究所。”1949年9月,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所为东北工、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东北人民政府的奖励。1952年8月,长春应化所归属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
195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自上海北迁长春。
党和国家领导题词
1954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该所化学部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新组合的应化所,对全所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大幅调整,布局了合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农产化学6大学科方向。1956年以后,结合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科院“三定”方针,该所再次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工作发展成稀有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制备、基本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化学、催化、电化学、物质结构等9个学科方向。
1957年,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工业部门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转变。
1958年8月,创办长春化学学院(共办三届)及附设化学学校(中专)和技工学校。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60年,举办业余大学班(共办六期)。1960年12月,国家科委决定在该所建立超纯物质及稀有元素分析测试基地。[1]
1968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该所实行军管,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所谓“应化所特务集团”的冤假错案。
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直属“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88年,成立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科技开发公司,负责所内开发实体的管理。1989年4月,该所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建立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
1996年,成立高分子化学联合实验室开放实验室。
2021年12月,联泓新科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签署了《合作研发基于第四代催化剂的二氧化碳基生物可降解材料(PPC)超临界聚合工业化技术合作协议》,就共同开发基于多核锌系催化剂的聚碳酸亚丙酯超临界聚合工业化技术,双方同意开展全面技术合作,并由控股子公司联泓格润(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5万吨/年PPC工业化生产线。[4][10]
组织机构
所长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监督审计处
科技处
重大项目办
人力资源处
财务处
条件保障处
教育处
离退休服务中心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总公司[9]
科研条件
设备资源•设施设备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拥有一批精密的仪器设备,有具备经验的研究人员维护,指导使用。主要的仪器设备有:核磁共振仪(NMR100MHz,400MHz)、电子能谱仪(XPS)、电子显微镜(透射、扫描、电子、衍射)、顺磁共振仪(ESR)、四圆衍射仪、四级串联质谱仪、多功能扫描探针显微镜、电喷雾质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
•馆藏资源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配有计算机检索系统,藏书83000余册,学术刊物4000余种。
人员编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自建所以来,长春应化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32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目前,在所职工86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5人,有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11]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
汪尔康、王佛松、苏锵、陈星旦、杨秀荣、张洪杰[2]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
汪尔康、王佛松、董绍俊[2]万人计划(2人):
王利祥(2013年度)、安立佳(2013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
何天白、王利祥、安立佳、闫东航、韩艳春、林君、曲晓刚、马东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
序号 | 姓名 | 入选年度 | 序号 | 姓名 | 入选年度 |
1 | 何天白 | 1995 | 2 | 王利祥 | 1997 |
3 | 张洪杰 | 1997 | 4 | 安立佳 | 1998 |
5 | 邵元华 | 1998 | 6 | 金国新 | 1999 |
7 | 闫东航 | 2000 | 8 | 李景虹 | 2001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 |||||
序号 | 姓名 | 入选年度 | 序号 | 姓名 | 入选年度 |
1 | 王利祥 | 1996 | 2 | 邵元华 | 1997 |
3 | 何天白 | 1999 | 4 | 林君 | 1999 |
5 | 李悦生 | 1999 | 6 | 李景虹 | 2000 |
7 | 韩艳春 | 2000 | 8 | 马东阁 | 2000 |
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中国科学院工程化研发平台。
科研系统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其复材重点室
化学生物学实验室
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
先进化学电源实验室
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12]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长春应化所高擎发展应用化学,贡献国家人民的旗帜,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包括镍系顺丁橡胶、火箭固体推进剂、稀土萃取分离、高分子热缩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荣获国家自然、发明、科技进步奖60多项,院省(部)级成果奖400余项;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4400余项、授权2800余项;发表第一单位科技论文20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0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5位;培育了中科院系统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英华”);建成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成批成建制地向30余个新兴科研机构和新兴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多人,有32位在本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种荣誉称号,不断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8]
学术刊物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依托中国化学会,承担《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通讯》3个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创刊于197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中国及其他国家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和进展。刊物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评述与进展、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来稿摘登、NEWS等栏目。该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已被包括美、英、日、俄在内的近30种文摘刊物和检索系统收录。•《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创刊于1983年,是经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中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互相关联和渗透,涉及的专业面广。该刊被14种主要数据库和权威检索类期刊列为固定收录刊物,被长期摘引录用。[3]
•《化学通讯》
《化学通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面向中国化学会会员发行的内部刊物。主要传播中国及其他国家化学信息,介绍中国及其他国家化学发展新动态、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截至2022年3月31日,长春应化所在职职工861人,劳务派遣人员46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7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3人,有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8]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教学建设据2015年9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学研究生共748人,其中55%以上为博士研究生,先后有9篇入选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百余人获各类冠名的研究生奖学金。
中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
获奖年度 | 获奖者姓名 | 指导教师 | 获奖论文题目 |
2002 | 由天艳 | 汪尔康 | / |
2003 | 王炳全 | 董绍俊 | / |
2005 | 孙鹏 | 邵元华 |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在液/液界面电化学中的应用 |
2006 | 金永东 | 董绍俊 | 纳米结构界面组装及电化学SPR研究 |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标识以苯环为基础设计要素,下方的“CIAC”为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英文缩写。
标识中的椭圆是地球的造型,借以隐喻化学广阔的发展空间。聚拢和永续流动的态势极好地体现了应化所协力精进的团队精神和强劲的凝聚力。
椭圆内部的苯环呈上升趋势,下方有序的速度线使其具有一颗飞翔行星的速度、力量和辉煌,不仅象征应化所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也寓意着应化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和搏击精神。苯环冲破椭圆的开放态势,打破了封闭式造型的刻板和单调,形象地表现了科学无止境的含义,更是应化人开放的科学理念的体现。
标识的基础色为“应化蓝”。蓝色代表严谨、科学、规范、求实,象征科学、诚信的治学精神,与应化所“应用化学,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相吻合。
精神理念•精神
奉献、主人翁、科学、团结
•理念
应用化学,追求卓越
1.历史沿革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09-17)
2.院士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09-17)
3.期刊简介 · 应用化学编辑部(引用日期:2015-09-17)
4.联泓新科:与长春应化所签署生物可降解材料 PPC 项目技术合作协议 · 今日头条·证券时报e公司(引用日期:2021-12-24)
5.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引用日期:2021-12-27)